□文/朱淑颜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涉外会计人才逐渐成为各类企业进行涉外业务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关注涉外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结合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出调整。同时,行企校合作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一)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借鉴现有的涉外类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组提出了更具“复合型”特色的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国内和涉外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及国际通用规则等会计核算制度;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财务软件运用能力;能胜任国际结算、涉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基本业务;能适应中小企业涉外财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很明显,涉外会计人员既可承担外贸企业的财务工作,又能在中小企业负责涉外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因此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涉外会计人员须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的核算,出口业务会计,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核算,进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的会计报表等业务能力。
(二)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课题组构建了“一个服务、三方合作、六类复合”的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图1)首先,涉外会计人才定位于中小企业(SMEs)的国内、涉外财务会计岗位。由于规模小,财力有限,因此“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符合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其次,以院校主导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另外,涉外会计岗位的综合性与复合性要求会计人员了解涉外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具有良好外语沟通能力和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涉外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会计处理是涉外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要求。
(三)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
1、能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对各类涉外企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表明:集财会、国贸、办公自动化、经济、英语等多学科、跨专业的高职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够承担为中小企业涉外业务的会计核算,全面、真实、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促进业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并能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外会计岗位人才需求。
2、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依托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办学实力、借助国际商务专业师资力量,开展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比较符合我院的校情。我院的会计专业历经30 多年的办学实践,以及数次教改、课改,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职教理念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有利于打破专业学科界限,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突出会计人才的个性培养,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选项。
图1
3、招生数量稳定、会计人才培养趋于饱和有利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经过近几轮急速扩招,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日趋稳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为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证;同时,随着会计学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低端会计人才已经趋于饱和,高端会计人才和复合型会计人才却依然紧缺,这对于寻求发展新思路,寻找专业突破点的高职会计专业来说,意味着发展机遇:尝试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多元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社会各类会计人才的需要。
4、行业协会的指导能保证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早在2013年4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确定我院为“国际贸易职业资质认证基地”,并与学院签订了国际贸易类专业行业与院校共建协议。双方探讨了国际贸易类专业行业与院校共建、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考试、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无论是行业与院校的共建协议还是校行企合作联盟都有助于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有利于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继续深入各类企业调研涉外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以及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所需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在对涉外会计职业岗位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必备的会计和涉外会计基础知识、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由此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其次,应通过校企合作研讨会或者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建设的研讨,结合会计国际化趋势、信息化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制订并完善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重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降低专业课程理论性的难度与深度,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删减过于抽象化、理论化的内容,突出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删减某些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增加人文素养的课程,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以满足涉外会计人员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结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自身发展规律,研究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起注重技术技能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技术技能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涉外会计课程体系。
为配合涉外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在校内设置仿真的涉外会计模拟实训室很有必要,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会计英语术语抢答赛、涉外企业会计原始凭证填制比武以及全英文财务会计报表解读技能竞赛等。
(三)人才培养对象的遴选。涉外会计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培养对象应具备基本的学习潜质,才能真正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由此,对高职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对象需做范围上的界定,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应是高考分数相对较高,英语成绩较好且对涉外会计、国际贸易等学科感兴趣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会计类学生。参考高考总成绩和英语单项成绩,通过分层次教学完成涉外会计培养对象的初期选择。到中期阶段分流可依据英语和其他核心课程的成绩,分流办法可采用为双向式,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四)推行“校企行合作联盟”。行业企业参与涉外会计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2014年11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会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联合发起成立“国际贸易校行企合作联盟”,探讨“校行企”深度合作模式。“校企行合作联盟”标志着高职院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要改革评价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力度”。另外,刘延东强调“人才好不好,关键要看用人单位、行业等评价,加大这方面的权重。”吸收行业、企业参与院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与评价,建立企业、社会、行业协会等多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结合国家国际贸易财会分类标准,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评价体系,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统一到课程考核中,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模式,采取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方式;以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将会计从业资格、外贸会计或者涉外会计列入涉外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实现“课证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要有突破。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呼唤复合型师资队伍。涉外会计的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会计英语课程、外贸会计实务课程等只有“双师型”或复合型教师才能承担。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真正落实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的制度,这是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其次,专任教师本人需要积极参与行业组织的研讨会,参加社会实践,充分了解涉外会计岗位和岗位群。另外,高职院校涉外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打破系部和专业的界限,充分挖掘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会计英语、国贸等课程专任教师的潜力,打造一支复合型师资团队。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等已同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接触,通过举办国际贸易会计职业能力竞赛,引导、优化国际贸易会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实训案例,也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但高职院校会以何种方式接住行业协会伸来的“橄榄枝”,制定并推行“行企校共建”机制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此外,涉外会计专业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专业核心课的具体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怎样开设才能便于学生拓宽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许多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探索。
总之,针对目前社会急需涉外会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状况,部分高校应重新审视其所开设的涉外会计课程以及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而更多高职院校则应积极实践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1]朱淑颜.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展望[J].新经济,2014.11.
[2]赵海鹰.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涉外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1.7.
[3]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现代企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