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黔海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农业服务中心55170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探讨
古黔海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农业服务中心551700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叫红皮病,是一种由寄生于猪红细胞或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临床上以贫血、溶血性黄疸、发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和虚弱为特征的寄生虫病。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破坏猪体红细胞,造成机体贫血,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变化,防制
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牛、猪和狗等动物,一旦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外加环境恶劣、气候闷热潮湿、卫生状况不良和蚊蝇孳生等因素叠加,就有可能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
该病的传播途径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主要由吸血昆虫、猪虱、疥螨、蚊及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和手术器械等水平传播,或因打耳标、阉割、剪毛和人工授精等经血液传播,也可经公母猪交配传播,经子宫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
该病多发于夏秋雨水较多的季节,各种吸血昆虫是传播该病的重要媒介。同群中附红细胞体病只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的猪,如长途运输、断奶仔猪互相撕咬、过度拥挤和圈舍卫生情况差等导致猪病的急性发作。
急性型较少见,多表现为突然死亡,病死猪口鼻流血,全身红紫,病程几十分钟到1天。亚急性型多为混合感染,病猪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红,食欲不振,精神萎顿,饮欲增加,体温40~42℃,高热稽留,贫血,黏膜苍白,有时有黄疸,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出现紫色斑块,耳廓边缘浅红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病变。后期食欲废绝,饮欲明显下降,患猪颤抖,转圈不愿站立,离群独卧,尿少色黄,病初患猪排羊球粪蛋,外附着黏液或黏膜,拉稀或有时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病猪耳、颈下、胸腹下和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毛孔出现淡黄色汗迹。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口、鼻流出血性泡沫状分泌物,有的在后期出现红色尿液,呼吸困难,咳嗽,病程1~3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慢性型的患猪体温在39.5℃,食欲不佳,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患猪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燥裂而层层脱落。黄疸程度不一,皮肤和眼结膜呈淡黄色,有的呈深黄色,大便如粟状,表面带有黑褐色至鲜红色血液。
可见皮下组织弥漫性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喉头黏膜、气管外浆膜、心包浆膜、肺浆膜、胸腔浆膜、胃浆膜和肠浆膜黄染,胃黏膜黄染有散在的出血斑。消化道内有程度不同的卡他性出血炎症,脾肿大,脾被膜有结节,结构模糊。肝肿大,有脂肪变性。胆汁浓稠,有的可见结石样物质,肝有实质性变化和坏死,肾黄染。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解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实验室检验,方法有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动物试验等。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和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给予全价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闷热、拥挤等不良应激。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猪舍及用具定期消毒,同时做好针头和注射器等的消毒,注射时做到一猪一针,小猪去势时应用刀片,做到一头一片。
(2)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检疫,不到发生该病的地区引进猪,确需引进时要在场外隔离饲养观察半个月,经血液检查无该病时方可进场。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以驱杀吸血昆虫等传播媒介。全群肌注阿维菌素,用1%敌百虫水溶液对猪舍及猪体喷雾,每隔5~7天进行1次,杀虫效果较好。在进行预防注射、剪齿、断尾、打耳号和阉割等操作时更换器械或严格消毒,防止通过器械传播该病。
(3)预防性投物。用氨基苯胂酸钠混饲,哺乳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90g/t,连喂4~5周;怀孕母猪添加90g/t,种母猪和后备母猪各添加180g/t,连喂30天;土素霉或四环素添加600g/t,连喂1个月。另外还可添加有利于机体恢复的药物,如电解质和多维等。
(4)对该病的早期治疗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贝尼尔(血虫净、三氮脒)5~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隔24小时注射1次,连续用药2日。长效土霉素按7~15mg/kg体重,用5%葡萄糖溶液配成0.5%的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日。为了避免混合感染,可配合使用青霉素、黄芪多糖和磺胺间甲氧等。
笔者近5年共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猪462头,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治愈416头,治愈率达90.04℅,为养殖户减少损失40多万元。治愈的猪必须补注猪瘟、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等疫(菌)苗,确保猪的健康成长。
[1]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
[2]中国兽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