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四川省万源市畜牧食品局636350
仔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张丽 四川省万源市畜牧食品局636350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与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该病多发于2~4月龄的仔猪,临床上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仔猪感染该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给养猪户(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预防;治疗
(1)该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断奶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条件差以及猪舍设备消毒不严格等均会诱发该病。病猪及带菌猪体内排出的猪沙门氏菌污染了土壤、饮水及饲料等,健康猪吞食后感染致病;或猪沙门氏菌存在于健康猪只体内,在伴有气温骤变、突变饲料、转群、过早断奶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情况下,猪只的抵抗力下降诱发该病。
(2)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致其肠道内菌群失调,有益菌不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导致沙门氏菌大量繁殖。或饲料质量差,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使得猪只免疫力下降,导致该病发生。
(3)母猪带菌可通过子宫垂直传播给仔猪,亦可通过粪便污染产床,导致仔猪经消化道感染沙门氏菌而发病。此外,当猪感染猪瘟、流感以及圆环病毒时,则会破坏猪只体内的淋巴防御系统,继发该病。
(1)急性型(败血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1.5~42.5℃,精神萎顿,食欲降低,先便秘继而腹泻,粪便腥臭呈灰黄色,严重病例排水样带血稀粪,并伴有腹部疼痛症状,弓背尖叫;患病仔猪的四肢皮肤、腹部以及耳部等处呈紫红色,末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机体脱水和体温下降等症状,通常于1周内死亡。
(2)慢性型(节肠炎型)。患病仔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持续下痢,排暗绿色或灰黄色粥样粪便,有腥臭味,有时带有血液及坏死组织碎片。随着病情发展,机体脱水消瘦显著,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产生痂样湿疹,部分病例伴有咳嗽,最后衰竭而亡。
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病变部位呈败血症变化,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肠壁淋巴小结肿大,脾脏呈暗紫色、肿大,肝脏肿大,有坏死灶呈灰白色,结肠、盲肠黏膜充血,胆囊黏膜坏死,心内外膜、胃黏膜出血。慢性型病死猪病变主要集中在盲肠和大结肠。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壁淋巴小结发生坏死和溃疡,其表覆有麸皮样物质呈灰黄色,病灶扩大融合后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增厚。
(1)诊断。根据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能够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死猪的肝、脾和淋巴结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为沙门氏菌,可确诊。
(2)鉴别。该病在临床上同猪瘟相似,容易混淆。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猪瘟,传播迅速,病猪皮肤有小出血点,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对病死猪剖检可见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回盲口周边有轮层状溃疡,肝脏、脾脏不肿大,且无坏死灶,即可同该病鉴别。猪痢疾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下痢,同慢性仔猪副伤寒相似。但猪痢疾有较长的流行期,传播速度慢,反复下痢,病猪经常排带有血粘液粪便,呈黑红色;对病死猪剖检可见大肠黏膜充血,表层有弥漫性坏死,不发生仔猪副伤寒所呈现的深层坏死的病理变化,即可鉴别。
(1)改善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条件,圈舍应保持干燥,垫草要勤换,粪便及时清除,保持猪舍清洁;仔猪应提前补饲,避免其吞食赃物。根据断奶仔猪的体质情况合理降低饲养密度,分槽饲喂,供给优质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尽量避免饲料突然更换,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土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不仅能够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仔猪副伤寒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加强免疫预防,在该病发生与流行地区,采用猪沙门氏菌病冻干弱毒菌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后,按1mL肌肉注射于1月龄以上的哺乳或断乳仔猪,免疫期为9个月。
(3)对发病仔猪及时隔离治疗,采用2%烧碱溶液或30%生石灰乳等彻底消毒被污染的猪舍。按5~15mg/kg体重肌肉注射氯霉素,每天2次,连用5~7天;或使用磺胺嘧啶按20~40mg/kg体重加甲氧苄氨嘧啶4~8mg/kg体重,混合后分2次内服,连用5~7天。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为本,采用枳实和黄连各10g,槟郎和黄柏各15g,茯苓和金银花各20g,白头翁25g,煨葛根30g,拌料喂服,对仔猪副伤寒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吴艳杰,吴云海,王艳强.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特点及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8,07:67.
[2]曾龙.仔猪副伤寒的临床鉴别与综合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