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霞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倡导服务是大学唯一的理想,通过社会服务将大学的发展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显示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对人才出现的多样化需要,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对自身的使命认识不够清晰,在办学中追随传统精英教育,过分关注学术性、综合性等指标,严重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转型发展首先要立足地方,既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己任,又要以地方为依托来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要突出师范性,突出师范性指突出应用性。师范性主要指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之符合基础教育的需要;应用性是指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师范性”和“应用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通的。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面临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师范教育就是应用型教育。[1]长期以来,在师范教育中过分强调其学术性特征,淡化了师范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应用性特征,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师范性不强,不能达到素质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师范教育的转型发展实质是回归师范教育的本质,改革以往学术性取向,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打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隔阂。
学校领导者要转变观念,如果领导者对转型形势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机制惯性的影响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决策,无法引领广大教师达成改革创新的共识,教育教学改革也就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领导者要加强学习与研究,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不能贪大贪全。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发现问题,统一认识,当好改革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引领者。
课程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形式,传统的师范教育追求学术性目标,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大。转型发展要考虑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和应用性课程比例,拓展学生选课空间,将实践技能课程制度化,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提高师范生实践技能的素养。
教学技能是培养师范生应用型人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师范教育一直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形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和提高技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师范专业联盟的技能大赛,是一个大规模的全方面的技能展示,也是了解外界形势促进自我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取得好的结果需要厚积薄发,重视学生每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环节。教师要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师范专业联盟技能竞赛,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层层选拔、培训和辅导,明确选拔的目的是吸引和激励全院师范生技能展示和竞赛,同时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因此,要充分发挥师范专业联盟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实践也应纳入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通过实践能提升师范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师范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学术水平,而且要有实践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调研能力。师范院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教育实习、助教助研助管、社会调研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2]在社会实践中能锻炼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师范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教育情感。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热爱一项事业,才可能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有高水平的课程活动。[3]
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范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积淀,在转型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和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基础教育现状,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把职后教师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和办学特色。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关系着课程改革的进程,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的研究,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培训,切实落实好“国培”计划,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1]李君华.浅谈转型目标下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新余学院学报,2015,(2).
[2]袁贵仁.认清形势 把握全局 创新师范院校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3]于海波.论教师的课程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