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青,罗湘林
瑜伽诞生于印度,是一项古老体育运动,它的字面意思是“联结”,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和神行的联结。延伸的一个意思是通向灵性的联结或者解脱的 “道路”,中文有一个相似词:道。道是指最后的目标,又指一个人抵达它的道路。最初,瑜伽就是以哲学派系为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项古老的个人修行术,之后随着人们对自我的反省与认识、对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瑜伽逐渐具有了控制灵性的冥想术,强身健体与治疗疾病的体位术,至此瑜伽的功能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当下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形下,开始注重养生与保健,在社会稳定的环境中开始了完善心灵的路程,于是瑜伽成为了保健、时尚、塑形、休闲、娱乐、表演、美丽的代名词,瑜伽的发展也在向现代化道路迈进。
瑜伽最初是专属男人的神秘修炼。瑜伽的发起人和许多优秀的大师都是以男性为主。早在印度河流域发掘出的考古文献表明,印度古代君主Shiva是最早的创始人,而他的妻子Parvati则是他的第一个弟子[1]。“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斯瓦米·韦卫卡南达是向西方国家传播瑜伽的第一人。他在1899年成立的纽约吠檀多协会”,“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瑜伽导师之一。他的200多部充满激情且表述精当的关于瑜伽和哲学的著作对世界认识和了解瑜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嫡传弟子斯瓦米·毗湿奴·岱瓦南达于1959年在加拿大创立的希瓦南达瑜伽吠檀多中心”[2]。那时对瑜伽的习练、继承和传播在性别上都成了男性标识。另外,从早期的瑜伽体式体位也能反应出瑜伽的男性化倾向,它们都是以力量型为主,动作的模仿对象主要以象征男性权利与地位、个性特点的动物为主,比如常见的老虎式、大树式、战士式、英雄式等。
相比之下,现代瑜伽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西方或者同属东方古国的中国都是一种女性化色彩浓烈的运动项目。据调查,目前在我国,年龄阶段在20-25岁之间的瑜伽练习者中99%为女性,男性练习者只占1%[3]。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健身会馆,几乎全是女性在练瑜伽,在各大高校的瑜伽课上,也鲜有男生的身影[4]。根据美国运动数据公司(ASD)的一项调查,提倡舒缓压力、身心放松的瑜伽在2002年就吸引了1 110万追随者,其中有83%是女性。女性色彩在瑜伽流派中也展现德淋漓尽致,因为哈他瑜伽、高温瑜伽、阿斯汤加瑜伽和王瑜伽都是尽显女性之美的体风,把女性身体的柔韧与心灵的宁静完全绽放出来。除此之外,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对瑜伽的宣传与推广方面,媒体网络和报刊杂志传达主体的都是关于女性追求的瘦身美体、美容养颜和修身养性,都显示出瑜伽的女性色彩愈来愈浓。
“瑜伽在具体练习中具有苦行的特点,这是因为瑜伽受到印度古代就已盛行的“苦行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这种社会思想影响下,原始时期的瑜伽更多表现为苦行”[5]。一开始瑜伽只是一种苦行僧的修行术,纯粹追求是性灵上的觉悟和精神上的提升。
但是在近现代社会以来,瑜伽以各种手段呈现给我们的是身体上的形态美、服装上的时尚、音乐中的高雅以及生活的高质量,所有这一切离当初瑜伽修行者追求性灵的初衷越来越远。相反,它所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瑜伽本身及附在其背后的物质和文化的消费。“在消费社会中,一切都是消费品,除了一般的物品以外,身体、感情也被纳入到消费的行列中,甚至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消费的逻辑所吞噬。[6]”比如在瑜伽的著名圣地瑞诗凯诗,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修行者朝拜的圣地,是需要一定修行资格和年限才能进入的,但近年来成为了各地游客的观光地带。就瑜伽项目本身而言,对瑜伽的宗教、思想、内涵、灵性的追求显然很少,对瑜伽的体式体位的创新却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瑜伽竞赛与瑜伽表演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对进行着,比如欧洲瑜伽竞标赛、中国瑜伽体位法大赛。“而瑜伽消费市场以瘦身美容美体为卖点,配以美女教练的图片,更是充分迎合、刺激和鼓励了现代人追求身体形象的欲望”[7]。同时各行各业的明星人物、富商名媛以及政界巾帼的加入无疑为瑜伽树立了高贵、富有、时尚、潮流、优雅的代名词,包括随之而来的对瑜伽附带特性商品的的漫天飞舞的包装,包括瑜伽服装、音乐、瑜伽图书音像、瑜伽练习器械,使得瑜伽的消费性质日渐凸显。
纵观瑜伽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了瑜伽盛行的有力支撑。首先表现在瑜伽体式体位的科学化。目前瑜伽的体式体位都是根据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不同来设置,因此就有了为缓解女性痛经和便于孕妇生产的阴瑜伽动和孕妇瑜伽,比如“可消除背痛,特别是月经期间发生的背痛的花环式”,“能够使妇女在生儿育女时少些麻烦、痛苦和不适的船式”,“有助于预防疝气,纠正月经周期不规则现象,如果在怀孕期经常练习此式,分娩将会更为顺利,痛苦也更少的蝴蝶式”,还有因上班族的的职业环境的不同而设有的“工间瑜伽练习”的体式组合,以及因年龄的不同而设置的“年纪较大者用的特别学习课程”[8]。
其次,瑜伽练习原则的科学化。在练习瑜伽动作时一般要求都是“一个人伸展到自己的限度或感到舒适为止”,即“不为动作而动作”,不刻意强调动作的完美,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来确定练习幅度。
再次,瑜伽练习效果的评价手段与工具的科学化。西方健身运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客观标准,肺活量值、心跳指数、反应时、柔韧性等等是有具体的数字和分值的,只有达到标准才健康,并且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9]。对瑜伽作为“替代医学”或“自然疗法”的研究有所增加,还有专门的健康机构对瑜伽的神奇效果做过专门的科学数据研究[10]。比如在美国,研究者用科学数据断定了瑜伽的呼吸法、体位法、冥想法均有非常好的健康效果。在心理方面,瑜伽练习者乐观程度高。2007年11月份,在美国大学运动医学(ACSM)第52届年会上,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每周参加两次1小时的瑜伽能提高他们的柔韧性和缓解更年期症状,她们很少再脸红和晚上出汗了。在瑜伽的发源地印度,科学家发现练瑜伽能够缓解代谢综合症,从而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另外,瑜伽理论基础的科学化也愈发明显。以往的瑜伽理论都是以人的信仰、宗教理论和神学精神为理论依据,它更多地是人性的感知认识,与之不同的是,现代瑜伽与科学、医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紧密结合,使其褪去了诡秘性与宗教性,逐渐走向了世俗化与科学化的道路。比如在瑞典,心理学家卡尔斯塔德大学的克耶尔格伦博士等人的研究证实,练瑜伽的人感到焦虑、压抑和沮丧的次数比不练瑜伽的人要少,乐观程度也更高。
瑜伽之所以能够由民族走向世界、由传统走向现代,原因既有医学方面的医治疗效、心理层面的丰富精神,也有文化底蕴的神秘性,还包括传播路上的与大众结合、走群众路线,最新的关于瑜伽的价值是与商业课程的结合。除此之外,瑜伽在内容上能够不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部分,包括中国的太极、西方的“普拉蒂”以及芭蕾和现代舞的元素,使瑜加变成一项既古老又时尚,既优雅而又健康的健身运动[11]。本文将主要从女性主义运动、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现代体育科学化的角度去分析瑜伽发展过程中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原因。
女权社会主义者波伏娃有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社会分工造成了男女差别,社会文化强化了男女差别[12]。19世纪后半叶,美国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由此展开了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女性社会地位,实现女性独立自主。在接下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的第2次和持续到今天的第3次浪潮中,女性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权利诉求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并在意识形态里对女性的认识有了相当大的改观。通过这一系列的女性主义运动,大多数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女性逐渐地有了就业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并且在家庭中不再处于被支配地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生活。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媒体的宣传和网络的报道,都能看到女性活动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女性的美的标准上,中西方关于对一个人美的标准也趋于一致,即普遍认为:美丽要以健康为前提,健康的人才是最美的。恰巧“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迷恋青春、健康以及身体之美的时代,电视、电影这两个统治性的媒体反复地暗示柔软优雅的身体、极具美丽的脸上带酒窝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钥匙,或许是幸福的本质”[13]。随着她们的实践逐渐发现,长期坚持瑜伽练习不仅可以保健减压,还可以减肥、美容瘦体。选择练习瑜伽,反映出了更多女性可以从男权社会中走出来,能够在职场上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也说明女性不再受传统的伦理观念束缚,局限于“贤妻良母”和“相夫教子”的社会角色,开始追逐自己的人生需求。除此之外,瑜伽练习传达出了女性在意识形态上的觉悟,而这一切的重大改变是离不开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作用的。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它重视物质消费,倡导通过对物质的占有使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主张消费至上,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14]。在21世纪以来,瑜伽师逐渐通过瑜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比如最受争议的比克拉姆,这个在洛杉矶开着纯金劳斯莱斯的印度人,使得后者纷纷效仿。这样的效应导致瑜伽传播者想通过瑜伽来获得物质和财富报,忽视了瑜伽的宗教情怀、精神追求。因此在大部分瑜伽场馆里,瑜伽练习者学到的仅仅是一种功利性的手段,即获取瑜伽体式体位的练习来达到瘦身美容的效果,为个体带来间接或隐形的资本。在这一现象得以人们熟知的是90年代美国的当红偶像、明星们不断宣扬着瑜伽练习给他们所带来的美体效果和知名度的提高,至此,瑜伽也就成为了一种达到物欲满足和感官享受的消费手段。除此之外,人们推崇瑜伽除了追求身体上的完善,也有人们的攀比心理,正如弗洛姆所指“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之所以在消费社会中特别突出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因为,按照国外大师的理解,人们对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符号的)“占有”[15]。 人们把瑜伽看作为一种时尚、高雅的代名词,同时瑜伽的练习人群也不约而同地被看作是富贵、文化的象征。从人的欲望探析,不难发现大部分人是想跻身于这一行列人物中去,希望拥有一个符号的身份。
瑜伽之所以能在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得以繁衍生息,正是因为近现代瑜伽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的体育是从西方的文明当中滋生出来的,其科学化程度非常之高,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现代体育,雄厚的科学手段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是源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才得以维系、创新[16]。比如美国从 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将电视用于体育竞赛和训练,东欧一些国家在20世纪 60年代开始进行多学科综合选材和训练研究,各群众性健身、健美热此起彼伏,各国政府增加对大众体育的关注和投资。在20世纪70年代前联邦德国研制了系列化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许多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电视、激光、现代传感技术、新型材料等应用于体育运动,并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为终生体育和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服务的新趋势。兴盛于体育科学化开始阶段的现代瑜伽必定饱经科学知识的洗礼,自然而然,瑜伽的运行发展与传播教育也一直经受着科学严密的监测和引导,使得瑜伽体式体位、瑜伽练习者的饮食、生活作息、价值观念都健康而科学。例如关于瑜伽行法实践对人的身心健康、对塑身、减肥、美容、养颜、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功效都是按照人体解剖学、力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建立规范的动作方法,利用有针对性的肢体外部运动,刺激有机体,通过超量恢复产生“应反应”从而使人体在特定条件下单项机能得到发展,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动作规格准确,强调训练强度与密度的合理调控。恰好这些科学实践的有力佐证,使得瑜伽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价值认可[11]。
发展至今的瑜伽是属于体育的,但同时它又超越了体育,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转向发展,其女性化转向、消费性转向和科学化转向都对体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种由传统体育演变而成的时尚体育,恰好反映出了传统体育需要这种社会现代化思潮的引领。
虽然当今瑜伽的主体已经跨入了体育范畴,但这并不能否认瑜伽大部分形态是游离于体育之外的,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使其突破了体育的界限。纵观瑜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始终处于不停发展、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正如它原本的字义“连接”、“驾驭”,正是这样一种价值与精神的引领,使得瑜伽一直对自身进行着探索以追求更高的“悟”、同时不断地对时代与外界进行磨合,以寻求更为有力的“控”,所以它才可以既不抛弃传统又具有现代化。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异彩纷呈,如何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从固定的文化氛围、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恰好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以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认识这些项目,而应历史、发展、辩证、客观地剖析他们,灌注其新的生命力。
[1]王 洪,王雅静.论瑜伽文化与中国瑜伽[J].四川体育科学,2012(6).
[2]红 妹.一个以“瑜伽圣地”闻名的印度小镇[J].旅游纵览,2009(11).
[3]闫金鹏.伽生活方式的社会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
[4]高程丽.国内现代瑜伽怪现象分析[J].大众体育,2013(66).
[5]李青山,王新平.中国养生术与印度瑜伽健身术比较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
[6]张容南,卢 风.消费主义有消费伦理[J].思想战线,2006(2).
[7]庞 宇,王晓芳.对瑜伽在我国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田[J].昌吉学院学报,2005(4).
[8]张蕙兰,柏忠言.瑜伽——气功与冥想[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9]陈丽霞.张 鲲.瑜伽的现代抉择与东西方健身文化融合[J].山东体育科技.
[10]杨 菁.瑜伽在印度、西方、中国发展之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
[11]单清华,刘 莹,王振涛,等.瑜伽文化足迹及现代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5).
[12]王广虎,李小兰.从女性主义运动视角分析现代奥运会结构性嬗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13]金元浦.消费美丽:时代的文化症候[J].粤海风,2005(4).
[14]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5]E.弗洛姆著,孙 恺.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6]文 瑾.现代科技对体育的影响与推进[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