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星,王 瑜,胡建林
(1.河北北方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应对策略
孙嘉星1,王 瑜2,胡建林3
(1.河北北方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业群体之一。他们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问题咨询以及班风建设等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政治教育性、复杂繁琐性与直接服务性等特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任务超负荷等,这些都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职业倦怠现象随之凸显。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影响着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职业倦怠的概念、成因及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职业的专业化、工作职责任务的明确、考核晋升制度的完善和自我认知系统的健全等方面阐释了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措施。
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0:59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心理问题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工作的直接参与人。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决定其具有政治性、服务性、教育性、繁琐性和基层性等特征。随着高校教育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和责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习惯方式的逐渐改变、工作对象的不断变化以及工作内容的持续多元化复杂化,导致了辅导员日益加剧的工作压力和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为了保障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也为了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家Freuden Berger最早提出了“工作倦怠”一词,也称为“职业倦怠”“工作耗竭”等,表现为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压力过大,并由此引发长期的身体过度疲劳、情感耗竭与情绪低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Maslach等研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人们对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当前,Jaekson与Maslach提出的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他们首先界定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工作领域,即服务对象是人的工作领域。职业倦怠指个体出现身心多维度的综合症状,主要包括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等。
由于高校教育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部门的推动,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国内有关高校辅导员各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全面深入,但是对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谌喜兵和杨仲明等学者的研究。
谌喜兵继承了Jaekson和Maslach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方面。另外,针对辅导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他还指出性别、学历以及工作时间长短的不同,在职业倦怠的产生和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杨仲明等提出了“三高三低”的观点,即辅导员普遍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压力高、强度高、标准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低、社会地位低[1]。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促进其队伍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与辅导员直接进行访谈等途径,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人特征和人口学变量因素
虽然人口学变量因素不是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岗年限方面,就职时间越长,职业倦怠现象出现的几率越小;反之,则越突出。在婚姻方面,已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出现几率明显高于未婚辅导员。在性别方面,男性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女性辅导员。在学历方面,本科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硕士辅导员。
人格特征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对情绪性社会的支持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它起着由外界因素引发职业倦怠的媒介作用。由于辅导员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辅导员不能尽快适应或是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2]。
(二)复杂的工作内容与较大的工作压力
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学生日常规范管理、学生奖助贷学金、实践实习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日常工作会议、安全稳定工作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等,还包括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对学生突发情况的处理。相比其他工作,辅导员工作量较大。据统计,现在一般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大多超过1∶200。另外,他们还面临着学生个体的独立性、高校学生问题的复杂性、工作时间和场地的不确定、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和工作效果的及时性等问题。因此,辅导员工作压力很大。
辅导员的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由于工作对象是人,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其他工作所不具有的复杂情感性和特殊性,这也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必须面面俱到。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三)社会认同感
最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越来越被肯定。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也逐年呈递增形势。但是,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发展却仍处于尴尬的瓶颈阶段。
首先,相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工作并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辅导员没有得到预期的支持,社会认同感较低。其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相关部门都会联系辅导员解决,导致辅导员多头管理,疲于应付。再次,辅导员队伍虽不断壮大,但是辅导员发展的道路却并未拓宽。如今,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仍依附于教师系列,没有单独相对应辅导员的方案,而且在职位晋升方面也困难重重。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认为,相比于其他岗位的教师,他们在学校日常的工作中承担着与其他教学人员不同的巨大压力,但是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甚至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比其他教师覆盖面窄、名额少,晋升更是难上加难。高校辅导员长期承担着繁杂的工作,发展又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这一切都加速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形成。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他们的工作状态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对学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要付诸行动。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辅导员也应从自身出发,努力完善自我的认知系统,学会自我调节,努力自我提升。只有这3方面有机配合,互相辅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3]。
第一,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及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相当一部分专职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或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在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等方面的处理上,不能得心应手。这种情况在兼职辅导员中表现更为明显。这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易造成职业倦怠现象,也不利于学校开展工作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因此,高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应参考其专业背景。除此之外,在以后的辅导员工作中,学校可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包括辅导员业务技能、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等内容。
第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近几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中国高校辅导员的制度完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客观情况,多数高校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超出了正常比例范围,这导致辅导员必须承担着过量的工作和压力。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负荷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在组织管理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内容划分定义不清晰,岗位责任不明确、管理沟通不流畅、工作流程不简明等。所以,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厘清校院及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制定合理的日常工作条例,确保辅导员工作能够有理有序。
第三,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和晋升制度。毋庸置疑,辅导员作为高校工作的主体之一,完善合理的考核和晋升制度能够提升辅导员的个人效能感以及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热爱,这有利于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也能避免或减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辅导员只有心态稳定,积极乐观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保证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4]。
第四,培养完善健康的自我认知系统和应对压力的方式。健康的自我认知是完成工作和应对压力的心理保障。拥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能够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适当地化压力为动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另外,也可以向学校领导、同事、家人及朋友敞开心怀,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减轻职业倦怠现象。
第五,提高角色认知能力,激发对本职工作的激情和热爱。辅导员工作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正因如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不忘奉献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辅导员要拥有爱心和耐心,用宽容的心怀包容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路。
第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工作的完成质量。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对象多变,工作内容繁冗,承担责任大。长此以往,辅导员体力透支严重,身心俱疲。身体上的不适应和疲倦也是诱发职业倦怠的一大因素。因此,辅导员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也可以借运动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拥有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能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在很大程度上,辅导员队伍稳定与否、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以及工作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人才质量的培养。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高校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保证辅导员选拔的专业性。其次,高校还应从工作职责和内容的合理划分、考核和晋升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入手,同时确保辅导员岗位责任的明确和职业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才能促使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出色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谌喜兵.重庆市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陈蔚,胡斌,于薇.解析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3-56.
[3] 王杨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2):157-158.
(责任编辑 乔志杰)
A Cause Study of College Counselors’Job Burnout and Coping Strategies
SUN Jia-xing1,WANG Yu2,HU Jian-lin3
(1.College of Lab Medicin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3.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s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counselor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i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ir healthy growth.They undertake plenty of students’work,such as class management,service information,etc.Thus,their job is characterized with heavy responsibility,complexity,tediousness,direct service,overburden,etc.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documents and investigations show the extreme exhaustion has led to serious job burnout,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counselors’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unselors’job burnou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p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job,the explicitness of job duties,the perfection of test and promotion system,and the soundness of self cognitive system,etc.
college counselor;job burnout;coping strategy
2015-05-11
孙嘉星(1987-),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 451.8
A
2095-462X(2015)04-0114-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707.105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