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模式建构的尝试与探索

2015-03-26 08:37杨晓梅夏权威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空巢养老老年人

杨晓梅,夏权威,张 媛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0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11%,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近8%。根据国际人口比例惯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13%,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87%,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养老已成为社会面临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

人口基数的增加,不发达的经济状况,以及人口红利的萎缩都成为制约当前养老问题解决的障碍。随着城镇化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大范围的人口流动,特别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带来的“少子化”现象,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如何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去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让其生活得有尊严,并使其晚年生活幸福,成为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理念陈旧。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基础设施和关怀体制而言,现有的机构养老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下的养老服务需求,而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趋于弱化,亦或说由传统认知上的单纯的、定期的为老年人提供些许物质及情感慰藉就可以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观念正岌岌可危。那么,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上,如何转变服务理念就迫在眉睫。其次是队伍零散。就目前的专业队伍来说,一直存在着零散的、不固定且无周期性服务的特点,很多地方社会工作服务者或专业志愿者队伍专项服务缺乏衔接性。再次是服务内容单调。将一般老年性问题等同于空巢老人问题是很多社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在问题处理或服务上存在片面性,缺乏针对性。

对于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正是其最重要的服务领域之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体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价值观的“助人自助”理念和专业的介入方法,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建构多元化服务体系模式

在借鉴前人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现代理念,并融汇、吸纳多元模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多种服务提供者、多类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服务理念优势化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不仅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过度消耗了社会宝贵的资源,同时,老年人也自认为自己是没用处人。但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则把老人视为有能力、有资源、有优势的人。鉴于此,应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既要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相应服务,也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并调动自身能力、可利用的资源为自己及其他需要者提供帮助,使他们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在助人中获得自我心理救助。

(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目前养老模式按不同角度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按服务机构分类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按资金来源分类的以房养老、贷款养老、保障养老等。不同类型、属地的空巢老人所需要的服务模式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老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其链接不同的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差异性的养老模式,而非简单地为老年人提供单一的服务模式。

(三)服务主体立体化

服务主体的专业性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统筹宏观层面的政府各级组织,中观层面的如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微观层面的社区及相关工作人员等三方力量,建构起立体交叉式的综合服务主体体系,在政策出台、群策群力、资源衔接、专业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层面介入养老服务,发挥其不同优势,这样就可以避免服务提供者只与一线社会工作人员有关的片面认识。

(四)服务队伍联动化

提供专业服务需要服务主体间、专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义工和志愿者的衔接与配合,三方应是互为主客体,彼此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三方联动,这样的联动机制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媒介、传递信息和渠道反馈,加深、加快处理三方共同面对的问题和难题,可以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五)服务过程持续化

在解决一般问题上,社会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具有周期性,但往往被服务者的问题都是递进式、循环式或持续性的服务,这需要社会工作能够提供的服务与时俱进,在不断自我成长和发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具有敏锐的问题洞察视角和判断力,能审时度势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六)服务内容个性化

前述已经表明,不同的空巢老人,如大学教授和退休工人的需求点是不同的,应根据每个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独特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量身定制”出符合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服务。

(七)服务资源网络化

链接资源者无疑是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社会支持更应该借助和建构各种网络资源,如天网,即网络虚拟社区平台,了解并及时发现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再如地网,即老年人所在的实体社区,观察和发现不同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再如人网,围绕在老年人周围的不同资源提供者,包括情感需求、经济需求及各项社会需求等层面,整合、帮助并有效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的现实需求。

三、具体工作流程

从建构多元化服务体系模式内涵出发,对空巢老人可采取以下具体的工作流程。

(一)信息收集整理—服务对象需求调查—服务方案拟定及服务队伍建设阶段

1.确定服务试点社区。通过文献查阅、网络调查、电话访谈及资源链接等方式,了解试点社区的养老资源、需求状况及空巢老人分布情况,综合各方因素,确定服务项目依托的试点实体社区数量及标准。

2.社区探访。通过走访试点社区,详细了解该社区内空巢老人已有或现有的服务现状、其拥有的养老资源及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等。

3.服务对象信息收集、选定。通过问卷法、座谈法和访谈法等方式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辖区内空巢老人名单及其基本信息,确定服务对象的全部人员覆盖亦或部分人员覆盖。

4.服务对象需求调查。通过多种方法详细调查和了解空巢老人自我拥有的各项能力、资源及其养老需求,以利于下一步发挥其能力、优势,同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5.具体服务计划拟定。根据服务对象的共性和差异化需求拟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通过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及社会行政等方法,修改、设计具体活动。

6.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媒体宣传、网络招募、主动邀请、整合现有助老服务者等方式组建联动式专业服务团队,人员构成应包括社会工作者、义工、专业领域工作者、大学生、空巢老人等;开展专业队伍培训,统一服务理念,坚定服务信念,提升服务能力,将服务队伍打造成有爱心、有思想、有能力的行动团队。

7.建设网络虚拟社区服务平台。委托专业人员建设空巢老人服务网站,建立微信群、QQ群,研发并在空巢老人中推广使用安装于其手机或相应存储设备上的养老应用程序软件(app),研发推广一键式急救呼叫器等,为空巢老人提供相关知识、信息,统计其受助、助人时间(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协助其彼此连接以及与服务者对接等。

(二)链接资源—提供共性及个性化服务阶段

1.根据前期调查结果,为老人链接资源,开展共性化服务。一是基于生理需要,可与政府、社区、医疗、营养等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链接政策资源,组织“生活照料组”,开展“老年人养生论坛”、“体检”及“康乐训练营”等活动。二是基于心理需要,可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研发老年人心理抚慰产品;也可与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及人员合作开展“人老心不老——老年心理讲座”、“心灵建设团体辅导小组”、“个体心理咨询”、“生命故事”等系列活动。三是基于社会需要,帮助老人通过现实和网络互动,组建相互支持小组,增加彼此沟通互动;也可为有能力有资源的老人提供社会服务机会和平台,发挥其力量,增加其自我权能感等。

2.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老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需要在共性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差异,所以在共性服务基础上,还要兼顾每个对象的特别需要,特别是空巢老人在情感关怀上具有独特性,应开展更多种的服务和资源链接,提供更加适合空巢老年人的菜单式服务和订单式服务。如研发身体功能康复训练盒子,促进身体功能障碍的老人机能恢复;研发用于延缓老人大脑功能退化、预防和改善阿尔茨海默症的训练盒子,等等。

3.手册编撰。编撰适合老年人学习和阅读的系列手册,如防骗手册、养生手册、膳食指导手册、康乐活动手册,通过相关活动使其掌握使用要领。此外,根据需要,还可编撰志愿者管理手册、老年志愿者服务手册、老年志愿者服务技能课程培训体系构建手册,其内容包括志愿者活动须知、探访老人注意事项等,促使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持续下去。

(三)项目总结和评估阶段

根据专业的评估要求对结果进行意见反馈,对每个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项目总结,对服务主客体参与度、服务目标达成情况、服务过程满意度、服务效果等做系统评估,为下一周期的工作及试点推广做坚实的准备。

综上所述,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社会工作服务技能专业性的重要领域之一。鉴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服务模式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建构一种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模式及流程,为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包括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些许借鉴。

[1]陈伟,黄洪.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2(1):70-76.

猜你喜欢
空巢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