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恩,张舒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陆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四个全面”界定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科学理论的集中阐释,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和走势提出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蓝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实践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对人民政协建设及参政协商具有创新意义和指导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提出到形成是一个认识升华和实践深化过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规划,是针对十八大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和发展新机遇,面临的新挑战、新责任和新使命提出的理论回答及实践应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和形成大约经历四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党的十八大报告写进了“两个全面”的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做了全面阐释,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阐释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说明自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全面”后,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全面、深刻、细致的阐述,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的60项大任务,336项小任务,特别是首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把四中全会与三中全会并称为“姊妹篇”,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自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为战略布局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提出“三个全面”的基础上,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后称之为“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八大措施。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3日在江苏镇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由“三个全面”扩展到“四个全面”,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理论形态上形成并体系化、逻辑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3日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自此,“四个全面”便成为完整、开放、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把“四个全面”界定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式形成和命名。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讲话、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张德江委员长关于人大的工作报告及高法、高检的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同,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战略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价值,集中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执政理念上,极大地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和政治协商具有重大指导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形成和确立,是理性总结了苏共亡党亡国的悲剧教训,也是对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轨迹的实践总结。“文革”结束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面临着“左”倾思想影响和“两个凡是”的挑战,中国怎样发展,向何处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等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全党的面前并要求回答和解决。邓小平带领全党选择了改革开放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改革开放中所提出的“姓社姓资”问题、“计划与市场”问题,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应对和化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使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后,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风险和挑战并存又前所未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问题又摆到全党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坚持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科学面对治党治国治军、医治贪腐、内政外交国防、小康社会建设、改革发展稳定等诸多难题,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勾画了治国理政全景图,并回答了根本问题,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战略引领,同时也为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尤其为人民政协参政协商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道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四个大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深化和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的“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和十六大以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实践的时间表。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极大地创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以及其间几个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推进路径和改革重点。三是“全面依法治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全面依法治国指导思想、治国总目标、总任务和战略举措的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天地。四是“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的明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对现在严重腐败问题的回应和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明党的规矩和纪律的新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定会成功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社会主义中国推向新阶段,特别是带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发展,开创人民政协参政协商的新天地。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立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实践,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不断实现马列主义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列主义理论指导,立足我国现实,以毫不动摇的政治定力、实干兴邦的精神状态,坚持问题导向,不回避问题,运用辩证思维,以战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着眼中国梦的实现,进一步探索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些重大问题,深化和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在“四个全面”布局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对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做了新论述,体现了制度自觉。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和实践突破,集中体现在四个第一: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并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格局中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一次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框架、总布局,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方向;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和新任务,打造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上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人民政协做好参政协商提供了根本性支持。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进报告中,并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这是对协商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体系”作了系统的部署,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4]19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4]19这些论断是对协商民主及形式的科学阐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突破,对人民政协参政协商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协商民主”制度形式的阐述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多种协商方式。在这些协商民主形式和平台中,参政协商最能显示政协的存在性和功能性。从现阶段人民民主建设的现实看,人民政协的参政协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参政协商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但在参政协商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刚性的顶层设计,仅是理论形态的可“协”与可“商”,并没有刚性机制来切实保证政协组织的参政协商,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使参政协商缺乏体制性、机制性的保障。二是某些部门和机构对政协参政议政的忽视。有的部门和机构认为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等属于二线,对现实研究得少、思考得浅,提不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进而对政协的参政协商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甚至听不进去,使人民政协的参政协商起不到参政议政的功能和价值。三是现实中有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弱化和虚化。随着政协中第一、二代精英型、全才型、领导型的政协领导或委员退出历史舞台,后继人才中一些人尽管是某一领域和行业的专家,但在从政上存在许多短腿和弱项,参政议政能力弱,这也影响了政协参政协商的水平和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参政协商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实现的有效形式,是不断丰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载体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5]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完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基本民主形式,深入研究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等具体民主形式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5]这些协商都是参政协商,目的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5]这实质是论及政协参政协商的意义和价值,是代表最广大、最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由此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互补充又相得益彰,以协商民主克服一人一票的票决制民主的弊端,并以票决制民主助推协商民主,使之共同构成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政治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体制优势。为此,必须研究和构建体现人民政协参政协商的制度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4]19。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我国改革开放37年后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化、成分转变的现状,在更广领域更多层面构建人民民主体制机制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过去政治体制改革及人民民主建设实践基础上,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解决时,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决定》提出“决策之前和决定实施之中”,表明协商民主外延在扩大,内涵在深化,已扩大为覆盖全社会的民主形式,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城乡基层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更为普遍的民主制度。人民政协应认真研究和探索“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科学的论述和肯定性的回答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落实。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创建这一体制和机制,以实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最关键的是协商民主、参政协商的制度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人民政协要切实发挥协商民主、参政协商的积极作用,必须强化人民政协自身的新型智库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要“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做好这些协商必须搞好调研,对某一个要协商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要研究透,提出带有智库性质的参政意见和咨询对策,进而使之转化并上升为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规定。要突出政协组织的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到了人民政协的智库功能,对政协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政协组织要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特别是参政协商的作用,应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设立课题,提前进行调研,提出政协的决策咨询对策建议。政协每年应拿出一定的经费,提前设立重大调研课题,让市地县组织及高校进行申报,为政协搞好协商做好基础性、前提性的准备。从目前看,省级政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需要提前研究的重大课题众多,如我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位次处在后位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新常态在全国表现为“三期叠加”,在我省是否存在“龙江态”?我省人口近年来不断减少,原因何在?解决对策是什么?再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关键点是什么?等等,都需要我们设立课题超前进行深入研究,为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显示政协组织专家、精英荟萃的特色和优势,显示政协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由此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每年政协会议上的政协委员发言是显示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大平台,其发言主题的确立、发言人的选择十分重要。一定要抓住党委和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智库性的建议,而不是以尖刻语言进行讽刺,更不是讽刺式的评说。如今年政协会议就是围绕我省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及我省“十三五”规划来组织发言,力争使发言转化为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或体现到政策规定中,以切实显示政协协商民主以及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质量,以助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我省的落实。
[1]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9.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5]习近平.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N].人民政协报,2014-0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