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做过简明扼要的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方式。这一定义蕴含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维度。
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般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整体运行方式,反映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最优化设计及各种要求的最佳组合[1]。
高职高专教学系部是学校按照自身定位发展、专业群体等属性组成的实施教育教学、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位。教学系部从属于学校,又因专业等情况具有相对独立性质。教学系部的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质。高职院校教学系部作为学校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从属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定位,遵从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具有较强的相关技术理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系部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定位于基层一线岗位,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独立性质。教学系部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系部主要是根据专业分类而设立的,因此,学校各系部之间由于专业性质不同,面向的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岗位不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遵循着本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引导相似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自主性质。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同的教学系部有不同的行业企业的岗位对应,这就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提出了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各专业教学系部应该在各自人才培养定位的引导下,自主建立适应本教学系部专业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教学系部人才培养的自主性,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学系部的人才培养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专业类别的人才特点形成的培养方法等,最主要的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实现人才的培养[2]。
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在学生普遍就业的基础上,定位于基层管理者与自主创业者;形成两个体系,即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为两个体系的实现搭建了三个递进平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
课内与课外平台是指在校内搭建的课内的知识技能培养平台,以及课外的知识与实践平台。课内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理论课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一般包括实验、实训、综合实习环节。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课培养的是学生职业能力,两类课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课外的知识与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围绕专业进行的各项活动,以及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各类活动。课外的知识平台包括:学术讲座、学习活动(如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技能大赛等),课外的实践平台包括学生各类的社团组织活动、劳动课等。
校内与校外平台是指校内平台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平台和素质锻炼平台,校内平台由校内的课内与课外平台构建。校外平台,是为了培养巩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搭建的平台,围绕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主要有顶岗实习、毕业实践、自主实习、学习培训、短期实习等;围绕综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公益活动、互助活动、调研活动等。
理论与实践平台是指学生培养中,通过校内与校外平台建立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的平台。该平台是基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两个平台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构建的学生素质提升平台。
三个递进平台的搭建是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构建的,总体是为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厘清这种模式的几个问题,有助于在人才培养中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条理地构建系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1)注意系部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调节与平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基于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两个基础平台,还是总体的理论与实践平台,都要注意平台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质量和数量的平衡,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求要达到50%以上的实践类课程安排,因此在计划和实施中,尤其要注意实践类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总体设计,达到总体的平衡。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过多地偏向于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2)注意系部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实践与创新。系部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指导教学系部人才培养实际而建立的,模式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原有的建设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结合培养实践要更多地进行培养创新,从这个角度说,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个工作创新的基础构架,是思考和进行工作创新实践的一个有效方法。
3)注意系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与修正。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方法和途径是基本的保障,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的培养规格也会有调整。新的岗位素质与技能要求会及时反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而系部对于人才培养认识逐渐深入,和结合社会的变化进行模式的调整,特别是在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及时的完善,充实整个模式的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3]。
4)注意系部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与递进关系。系部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是一个由课内与课外平台到校内与校外平台,形成围绕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搭建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从思考的角度,是一个构建什么,如何构建,如何形成素质建设的路径的过程。从实践的角度,需要系部认真实施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从思考的角度,是对工作的总结和指导,是有意识地进行人才培养。
总之,系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是要形成总体模式下的各个子模式,子模式是由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构建的,这个模式的研究,有利于系部在人才培养中形成系统性思考,有利于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人才培养各方面要求,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1] 韩德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J].科技信息,2008(17):599.
[2] 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实施途径[J].教育探索,2008(3):77-78.
[3] 陈浩,魏成惠.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