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宪承国文教材观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5-03-24 17:37秦旭峰
课外语文·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秦旭峰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孟宪承剖析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并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具体到小学国文的教材方面,孟宪承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孟宪承;国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孟宪承(1894-1967),字伯如,又字伯洪,江苏武进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1918年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主修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旋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光华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先后任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校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文学院院长等;1942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批聘为部聘教授。1951年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建校,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直至去世。因“文革”开始后连遭迫害,于1967年7月19日夜病逝。

在长期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孟宪承剖析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并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具体到小学国文的教材方面,孟宪承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一、选文的难度

孟宪承对比许国英的《国文读本评注》和孙俍工、沈仲九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课本》的目录,发现从篇目上看,新出的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多语体文少文言文并且文体丰富。“文白之争”的结果是白话文胜利了,白话文有了自己的合法地位,大量白话文选进了中学教材。白话文有它不可取代的自身优势,比如贴近生活,思想先进,学生更感兴趣。但是,文言文本身也有不可取代的地方,文言文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璀璨文学的精华之所在。孟宪承是系统学过教育的教育专家,对教育上的改革往往抱有科学冷静的态度,并不因为社会上的一两股潮流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孟宪承并非反对兴趣说,而是更立足于青少年的成长,兴趣当然要启发,但不要忘了国文教学的目的,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娱乐孩子的地方。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启发意义。今天中国的语文教育,处处是革新,在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大旗下,有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变革形式,花样层出不穷,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但是向浮华的深处看一看,这些课都是禁不住推敲的,学生热闹一阵之后,什么都没有学到。有学者就指出:“热闹非凡的公开课不是上课,而是做课。”

二、浅析《国文教材平议》

一般来说,在一个有序的语文教育环境中,语文教材的编写通常是要可以担负达到国家的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的。《新学制初中国语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虽然是个人编写,但是是国家认可的,它提出国文教学的三个目的:(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一)用什么教材达到自由发表思想的目的

表达思想方面,孟宪承认为主要要看作文方面。《纲要》中的规定看似完美,包括“作文、译文、笔记、演说、辩论和系统的文法研究,兼及修辞学大意”。可是具体的选材标准却没有规定或是难以规定而采取的暧昧叙述。受西方思想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现代公民要通过学习母语,学习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言论才能自由,社会才会民主。在这一链条中,国文教学十分重要,孟宪承看到了作文教材的重要性,对作文教材的规定不宜太过空泛。

(二)用什么教材达到阅读古书欣赏文学的目的

《纲要》中规定了一些让学生读的书目,认为教材如此做就可以达到阅读古书欣赏文学的目的,孟宪承对此深表怀疑。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认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被读者在创造,就不能称之为作品。试想,你把这些书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会去读吗?学生能读懂吗?读懂了就能达到阅读古书欣赏文学的目的了吗?这一切的问号,说明我们的教材没有做彻底,教材不能简单地开一个书目就万事大吉了。此外,作者敏锐地发现,《纲要》中缺乏唐诗宋词中的“平易”部分,这也不得不让人生疑。

(三)语文是否混合教学

现在的语文教育界似乎不大讨论这个问题了,但这也是我们实际教学中会面临的困难。学生学习了几年白话文,突然转向文言文,一时很难适应。现在的初中语文教育是不提倡多学习文言文文法知识的,大概是受叶圣陶先生“止于欣赏和了解”的观点影响。孟宪承先生比较看好语体、文言分开来教,文言学习要学习文法知识,补充课外文章,还要以“纯粹的中国文言文学为主体”。这一观点看到了语体文和文言文之间的差距。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也往往自成单元,可惜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乐观。现在有很多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很多选修的文言文自成一书的教材,初中的语文教材或许可以借鉴。

(四)语文如何衔接和体现

孟宪承认为:“语文的过渡,需在语法文法上施行特殊的指导和练习,而无关乎在读本上据据于语文平行的编制”。这里看到的不仅是选文难度的推进,更关键的在于语文知识上的衔接。我们常常听说,小学语文课上教的修辞的用法,到了初中、高中依然在重复。诸如此类,并不鲜见,还何谈衔接?这主要原因在语文与知识的混乱。理清这些知识,需要大家的集体创获。但从教材来看,传统人教版时期,衔接似乎做得更好一些。现在版本很多,主编者各有思路,初高中不是一个主编团队编次下来的话,衔接方面确有难度。

孟宪承是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很多方面,在此,浅议一下他的初中国文教材方面的观点,疏漏的很。

参考文献

[1]孟宪承.关于中等教育的讨论[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2(16).

[2]周谷平,赵卫平.孟宪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