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
【摘要】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就小学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假如“开头”能做好的话,后面的征程就会一道坦途,困难也会迎刃而解,这就凸显了“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如何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中来,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入手,阐述、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技巧”的重要性及导入时的注意点,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提高、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重要性;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就其学科知识特点而言就存在着枯燥性、乏味性,所以,与其他学科比较,语文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会显得特别重要,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语文课的学习接触时间不长,可以说兴趣的作用不是太大,那么,这时候在语文教学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学习的积极性了。如果能有巧妙地课前导入,就会大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语文课的导入技巧非常重要。
好的导语就像是磁铁,能从根本上把学生的精力这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跟着老师的引导,去学习知识,甚至主动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前导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怎样导入才能成功收到良好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日常教学实践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正中要害”,体现一“准”字
所谓“正中要害”就是导入要“精”“准”,教师要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用精准的导入语一刀见血地把新授内容引出,所以说课前导入要有方向性,要切中学生的命脉,方能易于取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他可以拔一把毫毛吹口仙气就能变成一群孙悟空的神话,神话中的故事情节有些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如今真的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你,甚至更多的你。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神奇的克隆”技术。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课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导入要“推陈出新”,体现一“新”字
每个人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处在人生最初的学习阶段,对每一项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所以,教师要是能够经常变换导入方式,就会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假如教师再把设问、音乐、猜谜语、音视频等形式融入课前导入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教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边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丹顶鹤》这首优美的歌曲,边观看丹顶鹤故事的视频。先让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让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提前对丹顶鹤的模样、生活习性等初步了解,让学生对丹顶鹤这一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再进行课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要“引人入胜”,凸显一“情”字
每位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其内心也有着丰富而不尽相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课前导入语。可以渲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跟随教师一起创设学生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想象,学生就会顺其自然地融入所授内容当中来,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天堂”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认为最美的天堂。之后教师再介绍天堂对于我们是不是非常美好,因为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想象天堂的情景,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肯定的”。同学们有了自己想象的天堂,那么你知道音乐的天堂在哪里么?这样就顺势并成功的将课文导入了。
四、导入要“因人制宜”,注重一“适”字
课前导入一定要考虑你的教授对象—学生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以及注重点都会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一定要“因人制宜”,只有抓住小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效果才会更好。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就很好地抓住小学生纯洁、富有同情心的心理以及小学生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等特点,让学生把那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比作自己的母亲,那位老师为了救护自己孩子般的学生,在地震的那一瞬间将动作定格在一生最后的姿势。这样的课前导入就适合学生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就做到了“因人制宜”。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好课前导入切入“准”、形式“新”、创设“情”、心理“适”,我们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所授课堂中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导入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全祥.老师如何引领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06(4).
(编辑:王 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