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骨科二区 山东 淄博 255300)
术后患者使用止痛泵的护理
李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骨科二区山东淄博255300)
关键词术后( postoperative) ;疼痛;止痛泵;护理( nursing)
止痛泵( Analgesic pump)是利用微量输液泵将吗啡、度冷丁、曲吗多等镇痛药物定时、均速注入硬膜外腔或静脉而达到止痛目的,又叫镇痛泵。种类有很多种,但一般由阻尼管、加药口、贮液器、保护外壳、过滤器、控流管、保护套等组成。外科手术后应用止痛泵,不但能自行缓解术后剧烈的疼痛。而且能缓解术后病人咳嗽和运动导致切口剧烈的疼痛,减少肺部感染和静脉血栓( venous thrombus)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使患者能安全有效的使用术后止痛泵,护士必须对止痛泵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妥善护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16-85岁,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8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踝关节骨折并脱位9例,髌骨骨折6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6例,骨盆骨折2例,腰3椎体压缩性骨折3例,颈髓损伤4例。
1.2方法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泵,配好镇痛药物,镇痛药物有低浓度局麻药、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非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神经安定药(如氟哌利多、咪唑安定)、镇吐药(常用阿扎司琼),加入镇痛泵使扩张囊的顶端到达泵体的100毫升刻度处。把镇痛泵连接到病人身上,硬膜外泵( Epidural pump)的用胶布固定妥当,静脉泵( venous pump)的接到输液端,如使用三通的应保证接头通畅。以2ml/的速度连续输注止痛药物,止痛泵使用时间24-72h。
1.3结果
通过使用止痛泵,减少了患者疼痛,提高了睡眠质量,促进了术后早日康复。其中发生尿潴留4例,恶心呕吐3例,连接管脱落2例,嗜睡1例,皮肤症状1例。
2.1加强病人应用前的宣教(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患者觉着用了止痛泵后不利于伤口愈合,能上瘾,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止痛泵的作用,原理,术后止疼效果的安全性( security)。针对不同病人的接受能力和文化水平,说明术后止痛泵应用后的优点所在,使其解除思想顾虑,同时教会病人简单的操作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2止痛泵的管理术毕回科后,麻醉科医生与病房护士交待清楚使用的止痛泵是哪一类型,检查止痛泵的连接是否通畅牢固,告知病人和家属在使用期间或在床上早期活动时避免翻身过剧,不要牵拉、扭曲、打折,保持管道通畅,以免留置管及贮存器松动或移位,或摔坏止痛泵。如有脱开的现象,要及时通知护士。交代患者不能自己拔掉止痛泵。使用止痛泵的患者,应严格做到床头交接,检查管道情况及接口是否松动,储液囊有无破裂,药液有没有外渗现象,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
2.3恶心呕吐( nausea and vomitting)的护理[1]恶心呕吐是使用止痛泵较为常见的副作用,是由于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兴奋延髓化学感受器所引起的。当发生时可关闭止痛泵,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及时清理呕吐物。症状较轻时,解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分散其注意力,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2.4尿潴留的护理在本组病例中,此现象发生较多。由于镇痛药物抑制了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干扰了生理性排尿功能,而引起排尿困难,也有些患者不习惯在床上解小便而出现排尿困难。对于这些问题,首先鼓励病人按平常习惯姿势试行排尿,也可以采取下腹部热敷、听流水声、清洗尿道口等刺激排尿的方法,还不能排出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采用间断排尿( Discontinuous micturition)的方法。留置导尿管期间,保持导尿管固定通畅,观察尿色、量,多饮水,会阴冲洗2/日次。拔管前训练膀胱功能,尽早拔除尿管。
2.5皮肤的护理[2]皮肤或深部组织由于压力,或者剪切力及摩擦力作用而引起局部损伤称压疮( pressure sore)。年老体弱、消瘦、翻身困难的病人容易发生压疮,常发生在骨隆突处。对于这类病人要定时翻身,变换体位,每天定时检查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和床单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使用大小便器时避免拖拉,班班交接。
止痛泵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减轻病人痛苦是最主要的目的,疼痛作为第五个生命体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而要求不痛,是病人最基本的权利。止痛泵完好的止痛效果,能使病人早期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胃肠蠕动的早期恢复。
参考文献
[1]彭小梅,刘雪兰,黄秀萍.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3,4( 5) :123.
[2]曾晓玲.术后使用镇痛泵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6,26( 03) :87.
【中图分类号】R473. 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07-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