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树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昆明 650600)
肝脏囊性占位通常是由囊性肿瘤、炎性囊性病变或寄生虫性囊性病变所引起的,临床治疗的基础就是准确的诊断[1]。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了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2]。本研究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进行了以上两种方式的诊断,旨在分析二者的诊断价值及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22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10.9)岁。60例患者中有2例为肝包虫囊肿,21例为肝脏转移瘤,24例为肝脓肿,13例为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进行螺旋CT检查。使用Philips扫描仪,设置间距为7mm左右,层厚为7mm左右,扫描范围为右侧膈顶到肝脏下缘,造影剂为碘海醇非离子型,剂量为100mL,控制流量3mL/s,之后动态增强,并对肝脏进行延迟扫描。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的扫描仪为Neusoft NSM-P035,常规序列包括T1WI、T1WI增强、T2WI、加压脂。扫描的范围与螺旋CT检查一样,并根据诊断的需要对具体的方位图像进行选择。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对患者囊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囊壁结节、包膜是否出现等进行细致观察。
2.1 螺旋CT检查。2例肝包虫囊肿患者显示明显的囊性占位,囊壁较厚,且密度不均,患者表现为单个子囊或者多个子囊;21例肝脏转移瘤患者经CT扫描发现患者肝内多发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通过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24例肝脓肿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囊性占位,且囊肿出现了明显张力,囊壁的厚度不均;13例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患者经CT检查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大小不一的单发囊性病灶或多发囊性病灶,且多为圆形或类圆形。
2.2 核磁共振检查。2例肝包虫囊肿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信号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具体表现为囊壁、T1长T2信号较为混杂;21例肝脏转移瘤患者均表现为T1信号,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大小不一的单发囊性病灶或多发囊性病灶,T2信号较高,并发现出现了轻度的环形强化;24例肝脓肿患者均发现T1长T2信号,信号复杂,明显不规则,通过增强扫描发现囊内出现明显分隔,囊壁有大片强化病灶;13例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表现为多发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水样信号,强化不明显。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都能够将肝脏囊性占位病变完全检出,检测率均为100.0%,P>0.05;而针对患者的炎症性病变而言,螺旋CT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78.5%和75.9%,而核磁共振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3.8%和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较为常见的是肝脓肿和肝囊肿,在临床诊断中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加以分类[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都能够将肝脏囊性占位病变完全检出,检测率均为100.0%,P>0.05;而针对患者的炎症性病变而言,螺旋CT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78.5%和75.9%,而核磁共振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3.8%和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永乾等[4]发现根据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不同的病变性质,在进行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该结论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在患者的机体出现了炎性反应时,患者的病变部位周围的实质供血量会明显减少,造成肝动脉会有明显的充血发生,囊肿病变组织在影响下会逐渐出现片状的异常强化。如果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发现患者动脉起囊肿的周围出现片状的强化病灶,而平衡期、门静脉期病灶密度并无显著的变化,就能够判定患者的病变部位出现了炎症反应,经检查就会发现肝实质的门静脉周围出现明显的供血量下降,引发肝动脉充血。
综上所述,在肝脏囊性占位患者的临床检查中,螺旋CT和核磁共振都是较为有效的诊断方式,但核磁共振对患者的炎症性病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螺旋CT,因此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
[1]李伟东.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6-147.
[2]卢金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128-封3.
[3]盛鸿颖,王冰,王景林,等.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囊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39(3):294-295.
[4]强永乾,孙兴旺,李妙龄,等.肝脏囊性病变的CT和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4(2):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