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2015-03-24 19:21:48李彦哲任顺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食管炎流性反流

李彦哲任顺平

(1山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李彦哲1任顺平2

(1山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本文将系统阐述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研究情况。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诱发因素也很多,根本原因还是保护性与损害性因素失衡的结果。此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其中以胃、食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诊断不难,但其隐形症状诊断不易,故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注意。所以,本篇将从反流性食管炎的概念、诊断、分型、中西医的治疗等多方面来综合阐述。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中西医治疗

1.中西医相关研究概述

1.1 西医研究情况

反流性食管炎[1](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中内容物甚至十二指肠液反流到食管内,导致食管黏膜的破损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其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临床上常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尤其以烧心为最主要症状,少见的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贫血,咳嗽,哮喘,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

对于RE的诊断,目前国际认为24h食管内PH检测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其敏感性>90%~96%,特异性>85%~100%,但以此作为标准来确诊尚有困难,所以现阶段的诊断依据是典型症状,胃镜检查及抗酸药物疗效来综合判定。

1.2 中医研究情况

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进步,对此病有着大量的论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虽然中医里没有反流性食管炎这个病名,但依据其临床表现,符合中医里特有的一些病的范围,如:"吞酸","胃脘痛","呃逆","胸痛"等。同时,在中医古籍里也有相应的大量的文献记载,比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为酸也。"《诸病源候论》中说:"噫醋者,……脾胃有素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描述。通过记载可以看出,本病的病位在胃、肝、脾,病邪中实证以热、湿、气滞为主,虚证以阳虚、阴虚为主。

RE的主要伴发疾病是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和食管裂孔疝。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RE的发病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多见于中、老男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不良嗜好、老年人肌肉松弛、胃排空延缓等导致胃食管反流增加。同时,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口服多种药物,都可以直接损害食管黏膜导致酸的暴露增加以致明显促进了胃食管反流。

2.中西医分型概述

2.1 西医分型情况

2.1.1 国际洛杉矶分型:根据世界共同认可的洛杉矶分类标准[2],RE可分为四级,A级:黏膜破损局限于黏膜皱襞上,且长度<0.5㎝;B级:黏膜破损局限于黏膜皱襞上,其中至少一个黏膜破损长度>0.5㎝;C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但少于食管周径的75%;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至少侵犯食管周径的75%以上,食管下端溃疡也归入D级。RE中大部分患者为轻度RE(即A、B级),而中~重度(C、D级)比例不多,但C、D级相对于A、B级的RE患者的发病年龄更高、男性比例更大,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几率也显著升高。

2.1.2 RE的病理分级:对于RE的病理分级[3]可分为5种,即⑴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包括基底细胞增生超过3层和上皮延伸;⑵黏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达上皮厚度的2/3,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或)出血;⑶ 上皮层内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⑷ 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和(或)纤维化;⑸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2.2 中医分型情况

2.2.1 肝胃不和型:虽然R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肝胃不和型为最多。主症:反酸,烧心,胸痛;次症:失眠,口渴,大便干,胃脘灼热等。导致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劳倦等均可导致肝失疏泄,胃失通降,胃气上逆而反流到食管。

2.2.2 肝胃郁热型:此种证型在临床上也非常多见。临床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反酸,烧心,嗳气,上腹部痛,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便干,口苦咽干,食欲不振,溺黄等。其致病机理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郁化热,,胃气夹热上逆而为病。2.2.3痰气中阻型:这种证型同前二者一样,都为实证。临床症状有:头眩泛恶,吞咽食物困难,甚则咽痛,如有痰梗,食入即吐或水饮难下,喉中痰鸣,声音嘶哑,大便干结,舌苔白滑,脉弦滑等。此为痰饮之邪留于体内,阻滞气机升降,使得体内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2.2.4 中虚气逆型:此型为虚证,其临床表现有:泛酸,呕吐清水,胃脘冷痛,胃部胀满,食欲不振,纳谷不香,嗳气频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等。多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体弱病久等原因伤及脾胃,脾胃气虚,日久伤阳,终至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所致。《黄帝内经》中说:"胃为阳明,多实多热,脾为太阴,多虚多寒。"在这四种证型里,此型最为严重,因此,治疗也愈加困难,所以,早期积极治疗可防止进一步发展。

3.中西医治疗概述

3.1 西医治疗情况

3.1.1 药物治疗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西药主要以抑酸为主。临床上常见的有5种PPI,即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其中,郑日男[4]的研究发现,埃索美拉唑能更迅速地抑制胃酸,缓解治疗后一周内RE的症状,而新型PPI雷贝拉唑解离能力强,离子型多,有抑制快、起效快,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且抑酸效果持久。所以,雷贝拉唑在治疗RE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恢复食管的抗反流功能是治疗该病的根本,但目前仍无特效治疗药物,抑酸剂是其首选。雷贝拉唑是第二代PPI,有较强抑酸性,抑酸效果较好。

3.1.2 外科治疗

当RE患者一旦出现以下情况时,就要考虑外科的引离手术:⑴有典型和明显临床症状 ⑵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⑶食量较少,体重减轻 ⑷在3~6个月内保守治疗无效 ⑸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符合本症并能排除其他病症。当患者有上述之一情况时,需要相应考虑外科治疗。

3.1.3 内科治疗

在这种治疗时的原则是:⑴减少胃食管反流 ⑵减低反流物的酸度 ⑶增强食管泵的作用 ⑷保护食管黏膜。所以在相应的具体治疗时,可参考以上几个原则来具体实施。

3.2 中医治疗情况

3.2.1 肝胃不和型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肝气不和、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舒,肝气犯胃是其发病关键。所以,只有肝气畅达,才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才能得以恢复,因此,疏肝和胃降逆是治疗此种证型的基本法则。唐旭东[5]治以疏肝解郁,和胃通降,用自拟通降一号方(香苏散与左金丸)加减治疗。任顺平[6]用柴平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疏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3.2.2 肝胃郁热型 肝胃郁热型多为肝胃不和型的演变,肝胃不和是气机不通,胃气上逆,而肝胃郁热是由于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所以是由其转变而来 。在治疗上应清肝泻火,和胃降逆。魏玮[7]治疗此型时,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解英[8]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3.2.3 痰气中阻型由于脾胃虚弱或体内素有湿邪,湿邪困脾,脾虚生湿,如此交错混杂,使得气机郁滞,阻塞不通,导致清阳不升而头晕目眩,喉中堵塞如有痰梗,浊阴不降而胸膈满闷,大便干结。临床患者还经常伴有气滞血瘀的症状,所以在治疗上应化痰理气散瘀,和胃降逆。单兆伟[9]临床常用半夏厚朴汤合启膈散加减。

3.2.4 中虚气逆型此型最为严重,由饮食、劳倦、情志等各种原因损伤脾胃,脾虚则肝木乘侮、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生湿化热、痰火上逆,则出现反酸、嗳气、烧心、反胃等症状,治疗应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以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为主。王小平[10]等选用香砂六君子加减来治疗。

3.3 其他治疗情况

RE的治疗,除上述中、西医治疗外,还有其它方法,如:⑴ 针灸法:选取中脘、鸠尾、太冲穴,中胺直刺2寸,用平补平泄手法;鸠尾直刺1寸;双侧太冲,进针0.5寸,用捻转提插泄法,行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⑵ 按揉法、扪法及捏法操作,每次15min,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有明显的改善。⑶RE的发生与夜间的卧位体位相关,发生于夜间的RE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对于RE患者,最佳的睡眠体位是:左侧卧位,且抬高上身15度为最适宜体位。⑷保持好的心情,经常锻炼,戒烟酒,低脂,低糖饮食,使肝气保持畅达,气机运转清轻灵动,才是RE患者最佳的选择。

4.总结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的疾病之一,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暴饮暴食,起居不节,劳倦无度,导致RE的出现越来越普遍,且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比例较女性大许多。在RE的患者中,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且伴发疾病也越多。在治疗RE时,除中西医配合用药外,还应配合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此外,保持愉悦的心情,经常锻炼身体也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1]李红平,牟海军,周元昆,等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及内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4(30):1131-1132.

[2]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5):315-318.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4]郑日男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缓解的比较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7):642-645.

[5]唐旭东,李敬华,胡建华,等 .唐旭东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0):1779-1780.

[6]任顺平,刘竺华.从肝立论探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J].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2011,23(9):278.

[7]魏玮,唐艳萍主编 .消化系统西医难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3.

[8]解英,任夏芒.辛开苦降法治疗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9,11(4):277-278.

[9]杜琳,郭琳 .单兆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38-239.

[10]王小平,朱瑞华.辩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1):694-695

R571

B

1009-6019(2015)08-0267-02

猜你喜欢
食管炎流性反流
张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妈妈宝宝(2019年10期)2019-10-26 02:45:28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
健康管理(2015年3期)2015-11-20 18:22:36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