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勃
(邢台市第三医院功能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分析
汪凤勃
(邢台市第三医院功能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以及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总共35例患者的乳腺超声声像图,总结其特征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30例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中,超声诊断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乳腺纤维腺瘤2例,皮肤来源肿物1例;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符合率为90%。32例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叶状肿瘤1例,纤维腺瘤1例;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误诊率为1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超声检查经济方便,无辐射危害,可以随时按需复查,因此超声可以成为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同时应该注意鉴别诊断,多结合临床,以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乳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病理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多见,约占40%~75%[2]。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经济方便又无创无辐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乳腺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此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术前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以及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共35例,均为女性,年龄28~79岁,平均53.7岁,中位数52岁,症状最短为1天最长为10年,肿块大小0.8~5.5cm。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双侧腋窝。采用仪器西门子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浅表9L4探头,选取乳腺条件。探头直接接触乳房皮肤,以乳头为中心扇形扫查,然后进行纵切、横切、斜切,并行两侧对比,至少交叉两遍连续地扫查整个乳房,并探查双侧腋窝及胸骨旁,检查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当发现乳房肿块时,多角度仔细观察肿块及其周围组织声像图表现,记录肿块的数目、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回声等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的分布、数量,分析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依据Adler的半定量法,将血管的数目分成0级: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1~2条血管);Ⅱ级:中等量血流(1条主血管与数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大于等于4条血管)[]。
30例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中,超声诊断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乳腺纤维腺瘤2例,皮肤来源肿物1例;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符合率为90%。32例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肉芽肿性小叶炎3例,叶状肿瘤1例,纤维腺瘤1例;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误诊率为15%。
在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在左边乳房15例,位于右侧乳房15例。肿块部位:18例患者病变部位在外上象限,4例患者位于内上象限,4例患者位于外下象限,2例患者位于内下象限,2例患者位于乳头的后方。
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19例为团块型,10例为结节型,1例为囊实型;12例纵横比>1,18例纵横比<1;6例形态边缘规整,24例形态边缘不规整,其中分叶者6例,边缘毛刺征、边缘成角、和/或边缘蟹足征18例;20例边界不清晰,10例边界清晰;30例均为低回声,11例内部回声均匀,19例内部回声不均匀;15例内部可见钙化,15例无钙化征象;23例后方回声不变,7例后方伴回声衰减;10例有淋巴结转移,20例未见淋巴结转移;9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21例肿块内有血流信号,16例引出动脉频谱,RI平均值0.82,其中14例RI大于0.70。血流信号分级:0级9例;Ⅰ级5例;Ⅱ级12例;Ⅲ级4例。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恶性占位的绝大多数,也是目前导致女性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两年在我院手术切除的乳腺恶性占位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85%以上。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早期诊断乳腺癌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多超声新技术应用于乳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
本组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大多数为低回声,其好发部位常乳腺的外上象限。其中24例(80%)形态边缘不规整,20例(66.7%)边界不清晰,19例(63.3%)内部回声不均匀,15例(50%)内见点状钙化,14例(46.7%)血流信号RI大于0.70,12例(40%)纵横比>1,10例(33.3%)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23.3%)后方回声衰减。本组病例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见点状钙化强回声,血流信号较丰富,RI多大于0.70,后方回声衰减,部分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同时有3例漏诊病例,有2例超声误诊为纤维腺瘤,后仔细回顾观察分析,其中1例可见1小的边缘成角;有1例超声诊断为皮肤来源肿物,实为肿块侵犯至皮肤。
本组32例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正确率为85%,误诊率为15%。误诊病例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叶状肿瘤1例,纤维腺瘤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少见,是一种慢性炎症,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难鉴别。此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均有形态不规则、边缘成角、边缘蟹足征、边界不清晰、内部点状强回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中的3条以上,但是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而言,其与周围组织的边界相对锐利,年龄相对年轻,均在36岁以下。因此,若发现年轻女性患者,触诊、超声表现均类似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应不排除肉芽肿性小叶炎可能。此1例叶状肿瘤患者47岁,超声表现为一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可见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实性肿块,血流信号为Ⅱ级,RI 0.69,此病例与浸润性导管癌在声像图上鉴别相对困难。此1例纤维腺瘤患者38岁,超声表现为一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实性肿块,血流信号Ⅰ级,RI 0.77,触诊较硬,回顾性分析图像发现其边界清晰,且边缘成角比较钝,不如浸润性导管癌肿块边缘成角锐利,若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考虑纤维腺瘤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超声检查经济方便,无辐射危害,可以随时按需复查,因此超声可以成为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因为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我们在工作中应该仔细观察,多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注意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1]郑莹,吴春晓,吴凡.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2):150-154.
[2]何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7例超声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618-4619.
[3]阿庆玲.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9(19):1438.
[4]赵献萍,赵青,翟虹,等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诊断乳腺肿瘤准确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9):1201-1203.
R445.1
B
1009-6019(2015)08-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