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军,满宇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水务局,黑龙江 依兰 154800)
依兰县地处小兴安岭东南缘。全县土地总面积4615.7 km2,其中平原面积2625 km2。四面围绕的山峰均为海拔150 m以上。全县境内江河从横,主要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还有112条小沟小溪,有大小河沼、坑塘83个。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9.5亿m3。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323.1亿m3。地下水储量丰富,总储量72亿m3。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平均为555.6 mm。全县总人口40.80万人。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84.97万t。主要种植作物大豆、玉米、水稻。
1)地表水资源量
依兰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55.6 mm,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的72.6%。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分析,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采用等值线法求出区域内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9.5亿m3。
2)地下水资源量
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的成果,依兰县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3.14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34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2.12亿m3。
3)水资源总量
依兰县水资源总量为 10.9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 9.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 3.14亿m3,重复计算量为 1.78亿m3。总人口为 40.8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2672 m3/人,总耕地面积为24.3万hm2,水资源量为 4470 m3/hm2。
依兰县河流较多,河网密布,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及其支流牡丹江、倭肯河和巴兰河4条江河,总长280.4 km,流域面积540.7 km2;其它小支流和次级支流有勃力河、丹清河、松木河等,多属季节性河流。共有水库19座,设计总库容1.49亿m3。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5亿m3,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323.1亿m3。
自20世纪 70年代就以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及城镇建设加快,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但地下水基本控制在开采范围内,尚未出现地下水超采区,依兰县近10年地下水开采过程呈稳步增加的趋势,由0.93亿m3增至1.04亿m3,影响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的提高。
1.3.1 现状供用水量分析
1)现状供水量分析
依兰县现状供水量为 2.5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 1.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 59%;地下水供水量为 1.04亿m3,占总供水量的 41%。
2)现状用水量分析
依兰县现状总用水量为 2.52亿m3,其中农业灌溉为 2.41亿m3,占总用水量的 96%;工业生产为 340万m3,占总用水量的 1.4%;城镇生活 345万m3,占总用水量的 1.4%;农村生活为 426.8万m3,占总用水量的 1.7%。
1.3.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依兰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 9.5亿m3。现状地表水总供水量为 1.48亿m3,地表水利用率为 16%。地表水以蓄水、提水为主,引水为辅,过境水量大,可以统筹考虑上下游用水及生态用水,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挖潜、配套和改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平原区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 2.34亿m3,可开采量为 2.12亿m3。现状地下水总供水量为 1.04亿m3,占可开采量的49%。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建议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及用水结构,提高地下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农田灌溉模式,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生活饮用水。
2)现状用水情况分析
依兰县现状总用水量为 2.52亿m3,农业灌溉用水为 2.41亿m3,占总用水量的 96%,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农田灌溉工程不配套,多数灌区渠首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渠系工程不健全,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道缺少防渗措施,渗漏严重,浪费水资源。农业作为本地区最大用水行业,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节水进行大的投入,加之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灌溉水利用率低,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节水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用水水平分析
生活用水:现状城镇人均生活用水水平为73 L/(人·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管网漏失率约在2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节水潜力重点应放在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失率。城镇生活用水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增长迅速。同时城镇节水意识淡薄,水价相对偏低,导致居民生活、公共设施用水浪费现象严重,造成用水浪费现象普遍,需提高节水意识。现状农村生活(不包括牲畜)用水水平为42 L/(人·d),低于 DB23/T727-2010《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标准 50~70 L/(人·d),用水水平偏低。
二三产业用水:二三产业用水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总用水量为 340万m3。现状工业增加值为 5.19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1.6 m3/万元,低于省现状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现状工业主要是电力、食品、粮食加工、乳制品生产等企业,食品业是高用水行业,有待加强节水,提高工业重复利用率,节水潜力依然很大。
农业灌溉用水:依兰县处于松嫩低平原区,水田灌溉水平为 6750 m3/hm2、喷灌水平为 915 m3/hm2。地表水灌溉水量来自于当地产流和过境水量,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国水平。由于渠系工程不健全,渠道缺少防渗措施,渗漏严重,浪费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地表水具有一定节水潜力。
1.3.3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依兰县现状供水量为 2.5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 1.48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1.04亿m3。现状总用水量为2.52亿m3,其中农业灌溉为2.4亿m3,工业生产为 340万m3,城镇生活 345万m3,农村生活为426.8万m3。依兰县水资源总量为10.9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 9.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 3.14亿m3,重复计算量为 1.78亿m3。
“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生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依兰县是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口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全县总耕地面积24.3万hm2,农作物种植面积22.2万hm2,粮食播种面积21.5万hm2,产量达18.2亿kg。 娶媳妇女水资源合理的利用是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关键问题,通过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在依兰县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粮增效,为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取村集体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建后管护机制,得到了良性运行。通过节水增粮项目建设,项目区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和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受益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明显,节水、节能效果显著。
在2012年“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现在虽已基本完成,但在客观上仍然存着一些实质性问题。
1)土地流转问题。“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实施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而我县一直以土地管理模式为“一家一户”分散式管理,要实现土地流转难度很大。很多地块很适合实施高效节水工程项目,地块涉及到很多家农户,针对土地流转问题,各农户意见不统一,很多没有流转成功,我们只能放弃规划、实施。
2)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2012年“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大型喷灌项目的实施,面且所占比重较大,大型喷灌对水量要求、对地块要求、对种植品种的要求等都很高。水量指标是前提,一般要求出水均在60~90 t/h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的规划,有些乡镇比较有积极性,但由于地下水资源不足面无法实施。所以,土地流转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按照“先建制度、后建工程”原则,已经明确管护主体为项目村村集体,初步建立了运行管护制度。明晰产权,县级水务局为产权单位,管理主体按照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受益对象为农户,并与管护主体签署有关协议、合同。
工程验收后将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建立健全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的维修、管护、用水、节水、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县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负责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根据工程、设备性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制定了八项管理制度及措施,包括管理费定期交付制度、机井管理到组制度、灌溉设备运行管理到户制度、灌溉设备存放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维修更换有偿服务制度、损毁赔偿制度以及严重干旱年抗旱应急措施等,保障了工程的良性运行。
项目技术支撑以村集体为主,成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项目技术支撑能力较强。
加大培训力度,利用一切有效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各类的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通过典型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节水灌溉的认识。
依托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站,以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为导向,不断拓宽专业领域,不断完善项目功能,增强科研后劲。定期对项目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基层从事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人员和主管领导提供一整套实用且简便的技术方法,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做好项目成果的运营维护,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制定政策和办法,按运行运转制度,并设专人负责检查维修,对管护人员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调动项目运行管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设。要避免项目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的现象发生,做到及时使用及时维修,使机井及灌溉设备工程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把项目运行管护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轨道。
总之,依兰县是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通过节水增粮项目建设,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在增加作物产量、受益农户增收的同时,能够调节项目区小气候,减小蒸发量,增加地表水分,稳定表土,降低风害程度,减少黑土流失。合理布设机井间距,遵循水土平衡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重点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建成后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其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轰动效应,将波及周边乡镇和地区。
[1]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