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主要海洋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

2015-03-24 06:02韩雪黄祖英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风暴潮海浪防灾

韩雪,黄祖英

(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 南京 210036)



江苏主要海洋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

韩雪,黄祖英

(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 南京 210036)

文章分析了江苏主要海洋灾害的特征、影响因素、未来可能发展趋势及其对江苏沿海造成的损失;探讨了减轻海洋灾害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防御海洋灾害的对策建议。

江苏省;海洋灾害;防灾减灾

1 引言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全省大陆岸线954 km,海域面积约3.75万km2。沿海有岛屿16个,以及650 0 km2的潮滩湿地,江苏沿海分布有全国首屈一指的辐射沙脊群,面积约1 268.38 km2。

江苏省岸滩开阔,滩涂、浅海面积大,掩护条件差,海洋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风暴潮、赤潮、灾害性海浪和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的侵袭,对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

统计表明:2000-2013年,江苏省因海洋灾害造成的安全事故50多起,死亡失踪216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7.489亿元。2000年的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余元,主要致灾原因为0012台风和0014台风风暴潮灾害,2010年的冷空气浪和气旋浪造成56人死亡(含失踪),达到14年的最多死亡(含失踪)人数。灾难性的海洋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生命财产损失。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江苏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江苏省主要海洋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2.1 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指的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或称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伴随天文潮、短周期海浪而来,常使潮位暴涨,海水满溢而酿成大灾。对江苏造成影响的风暴潮过程有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

2.1.1 风暴潮灾害概况

据海岸带调查资料,在1950-1981年,影响江苏的台风计99次,其中93次影响沿海地区[1]。

据连云港、射阳河口、吕四等7个站的资料显示,1971-1981年中,造成1.5 m以上增水的台风13次,增水2 m以上的有6站次,1~1.5 m增水的有20次[1]。

2.1.2 风暴潮灾害特征

(1) 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发生的季节特征。2000年、2005年和2012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探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3年台风对江苏影响较为严重,江苏省台风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特大风暴潮主要是由台风增水配合夏季朔望大潮引起。

(2)引起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过程的热带气旋特征。分析1949年至今的台风灾害数据,对江苏海域产生影响的热带气旋,年平均数为2.6个,1949-2013年期间,对江苏海域产生影响的热带气旋最少年份为1个,最多年份为8个。2000-2013年引起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过程的热带气旋的路径主要有沪、浙登陆型和近海北上型。

沪、浙登陆型:0509号台风“麦莎”是典型的沪、浙登陆型台风,在浙江省玉环县干江镇登陆,影响期间正逢农历七月大潮,受风暴潮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沿岸有10多个站的风暴增水超过100 cm,江苏省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连云港、赣榆、灌云、东台、大丰、响水、滨海、射阳等县市受灾人口4.2万。农作物受灾面积330 hm2;海洋水产养殖损失0.43万t,受损面积0.822万hm2;损毁房屋17间;损毁船只21艘。

近海北上型:1109“梅花”台风是典型的近海北上型台风,沿海监测到最大风暴增水为159 cm,发生在江苏省洋口港;增水超过100 cm的站点还有江苏省吕四和浙江省乍浦等站;江苏省水产养殖损失0.78万hm2,防波堤损毁9.5 km,道路损毁12 km,因灾直接损失0.61亿元。

(3)江苏沿海温带风暴潮特征。江苏的温带风暴潮过程频繁,常发生于冬季和春、秋季。以连云港为例,46年间(1951-1996年),连云港共出现942次50 cm以上温带天气系统增水,平均每年发生20.5次,100 cm以上增水全年每个月份均有发生,其中秋季频数最高,占总数的40.8%,2次150 cm以上增水均发生在11月份[2]。

卢局长点头表示赞许:从案发到现在也不过20小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死者身份与交通工具,你们的效率很高嘛。

2.2 海浪灾害

2.2.1 海浪灾害概况

由强烈大气扰动,如台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引起的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造成巨大灾害。人们把这种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主要指有效波高4 m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

2.2.2 海浪灾害特征

近年来,灾害性海浪过程对江苏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由台风浪引起灾害的时间主要在5-10月之间.统计1949-2013年的数据资料显示,从江苏沿海正面登陆的台风有4个,其中7月1个,8月3个,不同程度影响江苏海域的台风近200个,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余月份的海浪灾害主要由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引起。受近岸海浪灾害的影响,江苏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2.3 赤潮灾害

赤潮是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海水富营养化[3]、水文因素、天文和气候气象条件[4]以及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等都是诱发赤潮的因素。

2.4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监测表明,1980-2013年,江苏沿海海平面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平均速率为3.2 mm/a,高于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2.9 mm/a),1980年以来江苏省沿海海平面的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江苏省沿海季节性高海面一般出现在8月和9月,低海平面一般出现在1月和2月。预计未来30年,江苏沿海海平面将上升80~152 mm。

海平面自然上升的同时,由于江苏沿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北岸地区,本身处在构造沉降带,又因大型建筑物密集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加剧了地面下沉的速率,且地面下沉的速率达到海平面自然上升速率的数十倍。由此所造成的海平面间接上升与海平面自然上升相叠加,加剧了江苏沿岸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特别是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程度,影响滨海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等。

3 防灾减灾对策

3.1 建设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观测网络

海洋观测是开展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江苏沿海海洋观测台站分布稀疏,远低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邻间隔30 km的平均水平,且台站分布不均,观测能力薄弱。为加快江苏海域海洋观测网建设步伐,科学有序地推进江苏沿海开发,保障江苏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编制了《江苏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3-2020年)》,全力推进海洋观测平台、验潮站、浮标和志愿船建设,到目前为止,建成海洋观测平台4座、验潮站3座、浮标3个和志愿船25艘,并投入运行。站点观测要素包括水文、气象、水质等3大类15项。尽管如此,海洋观测点的数量和类型还是不能满足海洋防灾减灾的需要。

应进一步充实海洋观测站网布局,增加海洋观测类型,如雷达观测,卫星观测等,并利用观测飞机、志愿船相配合,提升观测密度、频次和时空分辨率。针对重大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的重灾区和频发区,结合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着力开展观测布局与规划研究,大力推进目标性海洋灾害观测能力建设,在海洋灾害频发和影响严重地区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加密观测,提高观测资料的实时获取能力,保障观测资料获取的时效和精度。全面提高江苏省海洋环境观测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的能力,为提高海洋预报的准确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报技术研究

加强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研究。着力提升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在海洋灾害频发区、重要港湾、沿海重要基础设施、关键经济目标和典型人口密集区开展近海近岸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建设,针对江苏近海渔业生产安全、人员搜救、油气资源开发开展专题预报保障系统建设。

3.3 提升海洋预警报公共服务能力

应加强需求调研分析,围绕社会公众需求,大力提高海洋预警报公共服务水平,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行业性和时令性预报服务产品。丰富预报产品信息发布手段和发布渠道,巩固并拓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现有播发平台,积极探索网络电视台、移动媒体等新型网络发布方式,促进预警信息在公众中的高速传播。开展江苏省海洋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大力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3.4 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积极开展江苏沿岸海洋灾害风险调查,掌握江苏省主要海洋灾害的分布、特点、强度及影响,掌握主要海洋灾害风险区域的分布以及重点岸段的海洋灾害承载力。编制完成江苏海洋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集成平台,为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建设布局、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海洋灾害防御等提供决策支撑。

3.5 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信息综合处理平台

多年来,江苏省在海洋灾害的预测、防灾减灾以及灾害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海洋灾害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满足业务需求。在及时、准确地将灾害发展情况,灾害损失情况传递到各级政府应急组织还缺乏快速、有效的渠道。建议建立以数据库、高速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海洋灾害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使分散的资料系统化,杂乱的资料规范化,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3.6 科学用海,加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对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缺乏统一规划,围垦滩涂利用率低;滩涂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不够,在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然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应提高滩涂开发的层次,不断提高滩涂围垦的科技含量,提高技术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用海。对已围垦区要坚持“绿色化”的开发利用,确保滩涂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类社会对海洋灾害防御和处置能力,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在“蓝色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队.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报告[R].1985:294-297.

[2] 张存勇,刘吉堂.连云港市海洋灾害及其成因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9(1):35-40.

[3] 赵红艳,陈晔.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686-1688.

[4] 翟伟康,徐文斌,谭论.天津市主要海洋灾害及成因简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5):85-88.

[5]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2005-2013.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2050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B04B003).

P74

A

1005-9857(2015)09-0075-03

猜你喜欢
风暴潮海浪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丫丫和小海浪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海浪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樊应举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临近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