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芳 辛文荣(1安图县万宝镇中心幼儿园;安图县万宝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安图 133600)
谈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孟祥芳1辛文荣2
(1安图县万宝镇中心幼儿园;2安图县万宝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安图133600)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努力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情感,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中要加强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使活动取得实效。
关键词:区域活动教师作用观察指导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情感,促进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近年来在幼儿园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主题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幼儿园在《主题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以来,所有教师都深刻体验到了“区域活动”的重大教育作用和意义。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并根据已有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发探索主题、自己操作活动过程,从而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1]。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活动过程的操作程序上;指导在活动成果的展示上,使孩子们的活动能达到目标的要求。如在“区域活动”设计方案中,怎样确定活动目标,体现目标的哪些维度;活动准备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及投放材料的位置;指导幼儿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适时、适当地鼓励和支持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兴趣在深度和复杂性方面做深入钻研,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教师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活动中,一切的设计、材料投放,教师观察与指导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在活动区中的表现与发展,就要学会观察。那么,教师的观察究竟从何入手?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活动策略的准备情况及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需要。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否喜欢并乐意接受,愿意使用这种材料活动。要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并给予答复。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做出判断。
(一)当活动材料所设计的特有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幼儿时,看孩子是否看懂并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立刻进入操作过程,引导他们通过努力和同伴的合作获得成功。
(二)材料所设计的内在情景使幼儿犯难了,难以进入时,具体会出现下列情况:一是有的孩子呆坐一边、束手无策;二是有的孩子东张西望,瞻前顾后,心猿意马;三是有的孩子想偷偷放弃,溜向一边;四是有的孩子忍不住急于求助,或自己忙于进入。
(三)材料难度略在幼儿能力之上,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幼儿在选择活动材料的一刹那,看来很平常,但这其实是孩子对自我能力的掂量,是孩子作出的自我评价。
教师观察孩子们对材料的态度之后,就要转向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材料的具体过程。观察的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观察孩子们在活动时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孩子在活动中个性品质的表现[2]。
(一)观察孩子在活动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在操作任何一样活动材料时,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活动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解新决困难的方法,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一是完会依靠自我解决,看出幼儿的整个操作过程;二是援助:第一,教师援助、稍加点拨、语言动作、参与帮助,第二,同伴援助:模仿同伴,同伴介入帮助。无论是哪一类孩子,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可淋漓尽致地看到孩子那份专注投入的神情,那种千百万计、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时的凝神和思索,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二)观察孩子在活动中个性品质的表现
包括孩子做事的目的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做事的习惯,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等。在活动区可以为每个孩子创设一个活动空间,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展示。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观察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个性表现。
1.目的性:一是目的性的强弱,活动前为自己确立活动目标。二是活动内容是否恰当、合适,是太多还是太少,拿不定主意;三是任何地方、任何活动都愿意去,不能有序安排;四是容易做的难度小的活动参加完了,对于较难的望而却步;五是对自己毫无目标,一定要老师的语言引导,才能进行活动。
2.独立性:一是孩子在活动中不依靠材料外的任何援助,独立操作;二是拒绝同伴的直接援助,坚持独立操作;三是一些孩子只借助教师提供的辅助材料、设施坚持独立操作。
3.探索性: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力求通过自我动手操作、实验寻求答案,并且学会尝试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一改以往被动的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现象,使孩子们动手操作,特别可贵,这些孩子获得的知识是主动的、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
无论怎样,目的性也好、独立性也好、探索性也好,都要归结到孩子的坚持性上。只有坚持,才能驱使他们自始至终完成活动;只有坚持,他们才会不懈地对每个活动探索出个究竟。通过观察,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坚持性在活动区中的发展,在坚持过程中,孩子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但必须注意坚持并不就是让孩子一味地、枯燥地面对某一件事,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用不伤害幼儿的话语加以引导,在不损害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不能给孩子造成任何心理上、生理上的压抑,这需要细致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并做出适当调整,让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情绪,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班级的孩子能力不同,每个孩子发展不一样,必然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孩子能说会道,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教师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与短处,针对个别的差异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让每个孩子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自己活动的区域,增强孩子们活动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
有观察就要有指导。活动区中的指导就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适时、适宜、适量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什么时候可以介入指导?用什么方式指导?指导到什么尺度?
活动区域指导的前提是教师不先教,不急于教,给予孩子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选择和徘徊,做到真正等待孩子。活动中孩子各种情绪表现就是一个个显性因素,要求老师人到、心到、眼到、很快捕捉到。
(一)对于心不在焉的孩子的教师指导。稳定情绪;用形象化语言将其引导到活动中;经常留意观察;和孩子共同确定活动目标;活动材料难度不宜过人。
(二)对于忐忑不安的孩子的教师指导。打消顾虑;从简入手,由易开始;以成功快乐的积累替代焦虑。
(三)对于回避放弃的孩子的教师指导。了解活动材料与幼儿能力是否相符:有目的、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选择材料;以不断的鼓励替代命令约束;在宽松的氛围中,有目的地完成一件事。
那么,如何做到适时介入、适当指导呢?在充分、适当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教师在孩子活动时,不可急躁,要充分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给予他足够的时间摆弄,让他把对这一活动的构想完全表现出来。但当出现下列现象时,教师就必须伸出援助之手:一是幼儿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即将失去信心时;二是材料选择难度过大,不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能力,孩子们通过努力都没有成功;三是幼儿已得到成功,并想与老师交流共同分享,得以肯定时;四是当幼儿某一活动已完成,并已离开,老师要及时了解、询问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肯定、表扬,增强其自信,让其感受到自己努力后的同报;五是对个性特殊、玩法与众不同的,或是老师为收集第一手资料而作记录的,需立即看,并及时记录下来以某一活动规律做突破口。
总之,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观察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基础上,让观察为指导提供信息,让指导再现观察到的长处,弥补观察到的不足,学会了观察,明确了观察的真正目的,提供的指导就不会是画蛇添足之笔,也不会是亡羊补牢之举。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活动区中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收获,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永嘉.幼儿活动主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幼儿教育,2002(5).
[2]刘向东.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J].吉林教育(学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