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峰体验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24 02:48刘丹刘蝶河海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高峰学术大学

刘丹 刘蝶(河海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大学生高峰体验的问题及对策

刘丹刘蝶
(河海大学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摘要: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教育环境的限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原因,大学生的高峰体验之路还存在许多障碍。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从社会和环境改革这些外部条件入手,注重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踏入高峰体验之旅。

关键词:大学生高峰体验情绪智力

一、高峰体验理论的概述

“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独创的心理学术语,强调人的主观情绪感受对个体行动产生的促进作用。“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如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1]。在高峰体验中,人能彻底消除与世界、与自然分离的二歧分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自然与自己。马斯洛认为,这样的状态或插曲可以在任何人一生的任何时刻到来。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是建立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的,最初他试图通过研究“自我实现者”达到揭示人的真正特点、潜力、价值与尊严的目的,但在研究中发现,“自我实现者”并不常见,而“自我实现”的事件则经常见到,所以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我实现”的事件上[2]。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的一生总会至少有一次高峰体验,而自我实现者则是那些能够多次体验到程度更高的高峰体验的人。可见高峰体验论是自我实现论的发展和延伸。

高峰体验是情绪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情绪主体的感受,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个人色彩浓厚,因此对于高峰体验者的特征有不同的描述,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人的释放性。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时,个体一般都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能最好地、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而在平时我们只利用了部分智能。在高峰体验中人们体验到发挥自身全部能量的酣畅淋漓,这是高峰体验最重要的特征。

2.人的创造性。在高峰体验中人会比平时更果断,更专心,更能够摆脱环境的影响和控制,经受得住他人的质疑与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主宰自己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人的自我认同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发挥全部能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我怀疑和困惑的消耗,在高峰体验中人释放出自己所有的力量,将会真正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既是对高峰体验的促进,又是在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满足与自信。

既然高峰体验具有激发人的潜能,释放自身能量,提高创造能力和自我认同感等优点,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心智成熟、精力充沛的大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高峰体验是难以预料主观性强的感受,强调体验者的个人意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至关重要,但要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尝试高峰体验的过程,外部环境的作用不可忽略。

二、大学生高峰体验中存在的障碍

(一)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主性与创新性不足。

随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些大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能掩盖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残酷的社会竞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着其他的方向发展:一是慵懒闲散,毫无上进心的悠闲状态;二是急功近利,一切为社会需求和未来职业规划做准备的忙碌状态。对于前者,除了对大学生素质的谴责与担忧外,也要从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发展轨迹寻找原因。大学课程设置没有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实践课程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严重不足,没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尽管素质教育已在国内十分普及,但应试制度尤其是高考的存在使得灌输式教学模式依旧成为主流现象,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一旦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且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对于一切以工作和未来为主的功利行为,则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话题,也是困扰大学生感受高峰体验的最大障碍。大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成熟期,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大学又是一个大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教学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大学目的的形成——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大学论》提到大学正由一个学术场所向着职业培训场所发展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朝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不仅高校大量开设工具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大学生也将学习职业技能作为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远远逊于职业资格学习的热情。诚然,大学作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最后一个专门教育阶段,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大学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功利化和职业化的学习是对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而且,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匮乏无疑对社会的高速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教育方法与教学环境的限制。

尽管洪堡的学术自由思想有两百年的历史,素质教育在我国也已经广泛开展,但由于考试和竞争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方法的根本地位并没有被撼动,见效快效率高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依然十分常见,并逐渐被学生和老师们习惯和接受。即使是在学术氛围相对浓厚的大学校园,教师的仍旧是既定课程的阐释者与传达者,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与吸收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可任由教师输入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越满越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顺从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于是,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3]。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尊重权威遵守规则,乐于接受现成的观点,缺乏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获得高峰体验。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毕竟考核的方式和体制、教材的选择甚至课堂授课的方式都不是完全能够由教师所决定的,崇尚自由的学术本身就在被环境和制度限制。不少大学都把“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学校的目标,但总是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落实。当然,这和社会需求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有一定关系,社会的激烈竞争让高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用性课程当中,而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小班化制度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在高校中很难得到广泛运用。但高校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术自由的真正内涵,从而为教学环境的改善带来生机。

(三)社会风气浮躁。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对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太大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社会风气浮躁,功利化倾向严重,最直接的表现是对科研学术人员“最重视的漠视”。客观地说,学术人员的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人们见到“教授”、“博导”的时候总会肃然起敬,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尊重与生活中的关注往往不成比例的。这不仅会助长社会的功利化风气,而且让即将做出人生选择的大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产生重实用轻学术的思想。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不可能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洁身自好”,而且随着社会服务功能的突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日渐紧密。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环境,但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功利化的思想渗透到学术氛围中,不仅会对学术本身,而且会对研究学术的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高峰体验的措施

虽然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客观因素,大学生才是高峰体验的主体,但是现实的环境并没有留给大学生高峰体验的空间。每个大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途径和得到的体验可能因人而异,但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同的。因此,在针对大学生高峰体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从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的改善入手更具意义。而且,对于没有体验经历的大学生来说,接受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对学术的重视。

虽然当前社会讲究节奏与效率,这与向来讲究慢工出细活的学术研究似乎格格不入,但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研究,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程度,要获得可持续的高速发展,就要为学术留下充足的空间,这是从根本上为大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提供的必要社会环境。对于学术人员的重视要落到实处,真正让大学生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有意义有保障的活动。整个社会要对学术“保有一份敬畏之心”,虽然当前中国的学术界有些混乱,造假打假的事件层出不穷,让高尚神圣的学术界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但是社会在学术面前应该保持谦卑的姿态,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有曲折和混沌时期,而学术界出现问题则不能仅通过舆论就得出结论。学术争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通过学术的手段解决,不能因为有人怀疑就全盘否定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能因为多数人的肯定性评价而认定学术成果白玉无瑕。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对学者的成果提出批评。

意见,但是,评论者必须拿出具体的证据材料,怀疑不能成为否定学术成果的理由。只有社会为学术提供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学术真正得到自由发展,也为大学生的高峰体验扫清根本性障碍。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是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但高校需要在教育制度上有所改革,首要的任务是减少教师量化的指标。这样教师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学生的高峰体验中发挥更好的推进作用。其次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比如定期组织校内交流讨论会,出版学术刊物,邀请学术大师前来讲学等,并且切实把学术活动营造成为思想的碰撞的盛会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些活动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教育资源,如果投入必要的精力,可以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可以让学术重新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最后,可以在大学中尝试设置研讨班或者高峰体验课程,国际上的许多知名高校都在进行类似的探索和实验。在美国,很多学生表示高年级的学习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年级的增加只是所学知识的简单积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此类课程,叫“顶验”课程。该课程要求拿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作为基础,通过研创造性的探究发现答案。通过“顶峰体验”课程的开设,学生可借此综合大年所学的知识,培养与训练综合研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4]。

(三)教师的启发。

在这里之所以将教师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从教育环境中分离出现,是因为这在大学生的高峰体验过程中至关重要。古代教育家曾为知识和能力从哪儿来产生两种观点:一是教师的传授而得,二是本身具有而教师启发而得。但不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对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视。现代的教育体制对教师的传授和启发性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受到广泛关注。其实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已做出了尝试,他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分为五个步骤:

1.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

2.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

3.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

4.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5.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

这就是著名的杜威五步教学法,通过这样的启发训练,对大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有很大帮助。其实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形成一种权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和分享这种权威,让大学生在正确合理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和探索和思维的训练。

大学生要获得高峰体验,还要在思想上重视和明确学术和研究的意义,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其实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所言:在总体上对智力进行培育,最有助于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受过教育的人能做文盲所不能做的许多事情,虽不会一蹴而就成为律师或工程师,但他马上就可以从事这些科学或职业,而且泰然处之、优雅得体、多才多艺。大学生潜心研究学术对今后的就业和发展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有了大学生的充分重视,再加上良好的环境和教师的启发,高峰体验逐渐融入大学生的学术生活当中的梦想即将实现。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7.

[2]苏雅娟.简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24.

[3]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约翰·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峰,译.现代大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德里克·博克.侯定凯,译.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高峰学术大学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石庆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我将不断进取,向艺术的高峰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