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昌黎县城郊区钱庄子完全小学,河北 昌黎 06660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探析
赵敏
(昌黎县城郊区钱庄子完全小学,河北 昌黎066600)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乡村音乐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农村中小学为视角,主要就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村音乐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论述说明,把握音乐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农村全面改革的进行,农村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而音乐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相对滞后于全国普通城镇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在自20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音乐教育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1.课程地位偏低
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音乐课被划分为副课,所占课时较少。笔者在河北省昌黎县的15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音乐课程的调查,结果显示,音乐课平均每周1节,至多2节,并且在以18周为单位的教学周期中,音乐、美术类课程只进行15周左右的正常教学,在期中、期末等考试临近期,这类课程会被停课。甚至在个别中学,初三年级不设音乐课,而在一、二年级音乐课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类课程,经常让位于语文、数学等主类课程,或者被班主任教师调课供学生自习。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已有的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内容较为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基础阶段的音乐课程,从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创造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多为音乐课即唱歌课,且教师唱得多,学生唱得少,甚至有些学校由于教师能力有限,音乐课是听磁带学唱歌。而《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音乐常识,音乐欣赏,以及竖笛、口琴等简单的器乐吹奏课较少落实。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出现,音乐课的收获仅仅是会唱几首歌曲,而音乐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面并未得到应有的提升。
3.师资队伍不乐观
师资队伍情况不容乐观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限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缺乏。政策规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与所带班级比例应分别为:0.14比1和0.10比1,而现实情况极少达到标准。农村专职音乐教师数量较少,甚至出现在一所中学3个年级共21个教学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的情况,音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在小学范围内,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其他课程教师兼课的情况多有出现,这在无形中对音乐类课程质量带来影响;二是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学、乐器演奏、音乐教育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多,且起始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也为少数。以笔者做调查的15所学校为例,18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中,音乐类专业毕业的仅为7人,比例不足50%,而学历方面,多为中专师范教育毕业,或继续教育、函授类本科毕业,起始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教师仅为5人,不足三分之一。因此,音乐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音乐活动较少
音乐活动同样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形式辅助并补充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开阔艺术视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相较于市里及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音乐类活动明显较少。校合唱团、舞蹈队等也很少成立,或者成立过后名存实亡,同时校内的艺术活动也多因为资金、设备等限制而较少筹办。被调查的9所小学中,基本上除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外,都不组织文艺汇演、歌唱比赛等音乐类活动,而6所中学更是除了每年县运会开幕式要求的文体表演外,基本没有开展其他类型的音乐活动。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1.教育观念陈旧
上到学校,教学活动领导者及音乐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落后;下到学生家长、学生自身的音乐意识淡薄,这些都是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也是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最根本的障碍所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音乐课的地位则自然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等,如此形成不良循环,进一步阻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应试体制影响
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农村中学里的表现尤为突出,升学率自始至今都是学校和老师追求的重中之重,而音乐课未被列入到升学考试标准中,成绩不计入总分,因此音乐课则不被重视,甚至处于附庸地位。而在农村家庭的观念中同样如此,认为孩子只有学好“数理化”等文化课,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有个不一样的未来。而近几年,随着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进行,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得到重视,体育测试划为中考升学标准之中,计入总分,因此体育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视度有所提升,所占课时也稍有增加,至此,音乐课从原来与体育类课程处于同等地位变为学校范围内相比较而言最不受重视的副课。基于此,在现今仍未改变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进展步伐仍较缓慢。
3.经费投入问题
音乐教育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费投入数量不足。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倾斜较少,专项经费投入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引进,音乐教育所需的设备如多功能教室、乐器、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未能达到相关要求,设施购置不及时,建设不完备,且种类少、数量小的问题都需要资金的保障来解决;其次,经费分配使用不均也是原因之一。受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总数的限制,在现有的资金范围内,一般学校都会首先考虑将资金划拨用于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其次用于理化类实验室建设和其他硬件设备的更新上,而最后考虑甚至不考虑将资金用于音乐教育的投入方面。因此,资金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1.结合农村地方特色发展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应积极发挥农村现有资源的作用,充分结合农村的地方特色发展音乐教育。仍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可结合昌黎本地音乐辅助教学,如中国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轻快自如、自由灵活的动作表现结合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反映着农村生活的特色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民族特色,适时结合并引入,融入原汁原味的农村音乐表现形式,为学生创造了解家乡民俗传统的机会,培养对地方特色音乐的兴趣,弘扬民族音乐风采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传承并推广。
2.学校与农村社区联合互动带动音乐教育
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师,还需要与社区或农村队部的结合,以社会性的活动带动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在农村范围内进行音乐知识的推广,普及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认识并逐渐认可学校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与外界联合互动,组织创办一些特色的音乐文化活动,让音乐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生活,促进参与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带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3.利用本地高校资源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本地县市和城镇拥有的高校资源,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活动组织上。农村中小学可以适时邀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音乐系学生来校辅助策划特色文化活动,辅导校园合唱团、舞蹈队等表演活动的编排;第二,师资引进上。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适度倾斜,鼓励本地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毕业生走进农村,服务中小学教育;第三,学习交流上。鼓励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修学习,交流提升。
4.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转变观念是根本,提升重视程度是重中之重。需要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到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都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并切实落实各种教学改革政策,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兴趣,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把音乐教育同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来执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也是伴随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取得客观性进步的同时,应积极解决好上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原因,落实各类改革,完善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测评体系,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文婷,韩世平.音乐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发展性[J].艺术研究,2013(01).
[2]张飞龙,张建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评论,2008(04).
[3]朱黎光.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9(13):156-158.
[4]张向侠.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民族音乐,2015(01).
[5]吴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6]朱嘉慧.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个案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2007.
[7]周莹莹.新时期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研究[C].浙江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