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香
(湖南省脑科医院,长沙410007)
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患者康复期社会功能干预研究
张玉香
(湖南省脑科医院,长沙41000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患者康复期社会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对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精神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应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比较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职业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功能、生活能力和SD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患者行心理护理有助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干预性研究
精神分裂是病因不明、病情迁延的重症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可涉及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可导致患者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危害严重[1]。近年来,精神分裂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以青壮年起病为主。康复期是精神分裂患者治疗的一段重要时期,患者此阶段面临着回归社会的局面,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影响社会功能,严重者可导致患者自杀等意外事件[2]。心理护理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其心理支持,促进其向社会过渡。近期本院对康复期患者行心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4例,女66例;年龄25~60岁,平均(38.5±5.8)岁;病程1~20年,平均(14.5±1.5)年;离异58例,未离异92例;初中及以下66例,高中及中专34例,大专及以上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24~65岁,平均(37.2±4.9)岁;病程1~20年,平均(14.3±1.3)年;离异55例,未离异95例;初中及以下70例,高中及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4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符合以下条件:(1)患者均为首发精神分裂,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3)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癫痫、心肌梗死及其他系统能干扰试验评估的疾病;(4)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或与精神分裂共患病的患者;(5)排除正在接受其他抗精神病治疗及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患者所处环境对其心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因此要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温馨的疗养环境,避免环境造成患者情绪激动过大。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个人仪表穿着等,维护病房干净整洁。护士对待患者要热情、耐心,不可有不耐烦情绪,将患者当成朋友,平等对待,并多与患者交流,增强其适应能力,建立和谐、互敬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充分信赖患者,并成为其倾诉对象,对患者的冲动行为起到缓和作用。
1.2.2 心理评测和处理 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治疗效果不佳,许多患者都缺乏治愈信心,情绪悲观,严重者产生厌世情绪。采用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家庭、工作状况及具体心理问题,分析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制订一对一的护理计划,调动其主动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依据心理学基本原理,通过解释安慰、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鼓励及暗示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适当调整,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消除厌世情绪,降低意外发生率。
1.2.3 加强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要不断地鼓励和肯定患者,在使之全面了解病情和治疗的同时,树立起治愈信心,提高治疗配合依从性。邀请同病区接收心理干预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教,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病区及医院组织的各项康复活动。在沟通过程中要保持修养,耐心对待患者,态度要和善,并且要避免与之争论。交谈时要选择安静、温馨的环境,避免患者情绪波动,使之乐于合作,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通过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向患者传达理解、支持和鼓励,要不断地鼓舞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让患者内心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
1.2.4 加强健康宣教,实施认知疗法 不良情绪、负面情绪及非适应性行为多由曲解的认知引发,因此,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健康宣教,介绍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之后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精神分裂的诱因、核心症状、治疗原则、危害及注意事项等。采用集体上课的方式,每天上午进行1.5 h左右的集体授课,中间可适当休息1~2次,由社会工作者或本院护理人员讲授。下午可举行情景剧、知识竞赛等,对上午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或让患者自行发挥实践。第2天授课前对前1天所讲内容进行考核,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对于不及格者由护理人员给予单独补习。组织病房间医疗知识比赛,胜利者给予优秀病房的称号,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患者恢复期要帮助患者分析虚幻的非现实的想象,教导其如何控制情绪、排解烦恼,提高患者的情绪,扩宽患者兴趣爱好,以便患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反复对患者及家属介绍强度复诊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复诊,及时发现并解决隐患。
1.2.5 行为诱导、矫正和监督 治疗过程中定时对患者出现的集中的、突出的问题进行干预,对患者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如懒散、行为退缩等进行矫正,定期组织多姿多彩的问题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唱歌、跳舞等活动,鼓励患者参加,并对表现较好者给予适当奖励。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PANSS[3]结果,用以来评定各项精神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包括阴性和阳性量表各8个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4个。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缺陷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PANSS总分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精神症状150 150 t P --64.7±5.4 63.9±5.0 1.331 0.184 9.3±0.9 9.4±1.0 0.910 0.363 13.2±2.1 12.9±1.9 1.297 0.196 33.6±8.3 34.0±8.7 0.407 0.684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SD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职业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和SD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D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DSS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t P 3.9±1.5 14.2±2.5 43.269<0.000 1 150 150 --职业能力 社交能力 家庭功能 生活能力 总分0.3±0.1 1.6±0.1 112.501<0.000 1 0.5±0.1 2.5±0.2 109.544<0.000 1 1.1±1.4 5.1±0.2 34.641<0.000 1 0.9±0.6 3.1±0.3 40.166<0.000 1
精神分裂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多出现以思维、情感、感知、行为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社会功能明显下降。目前,精神分裂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发育缺陷、认知功能缺陷、神经生化因素及社会因素等,以前4项为主的易感因素和以社会因素为主的外部因素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学说[4-5]。恢复期患者由于传统观念上对精神分裂的歧视,外加患者面临回归社会的经济、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压力,极易发生病情反复,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6]。如何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早日融入社会是值得探索的难题。
传统的精神科医师认为患者思想、行为有异常,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封闭管理,避免与外人沟通,以免影响其情绪,造成意外事件发生,但仅药物治疗无法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够更好地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7]。心理护理干预是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的有目的的、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知识宣讲,在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的同时,使患者及家属能对疾病有个正确的认识,掌握其特征,在生活中予以自主的情绪控制,使其向健康一面发展[8]。心理护理早期,护士集体授课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神经分裂,消除负面情绪;后期行个体化心理干预,分析患者心理问题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处理。赖小梅等[9]认为心理干预相对于单独用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病情,提高社会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为其有效回归社会提供帮助。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分裂症状均由较好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经过心理护理的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其观察组治疗后职业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和SD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患者行心理护理有助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马丽波,姜平平,张金玲,等.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25-26.
[3]李尚兰.开放式管理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8):617-619.
[4]韦月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干预进展[J].内科,2013,8(4):423-425.
[5]郭素芹,苏林雁,郭敬华,等.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7):417-421.
[6]陆雪山,陆冬梅,卢勇花.心理护理对老年期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14):128-129.
[7]吴英丽,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8):35-37.
[8]明永武,赵变林,李艳莲,等.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269-270.
[9]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等.社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6):4303-430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0.044
:B
:1009-5519(2015)10-1549-03
2014-01-25)
张玉香(1983-),女,湖南澧县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E-mail:zhanghaiming4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