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龙江三农人物展示

2015-03-24 03:32
新农村 2014年23期

宋清晖·事迹

他,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著名民营企业家,一个经受了同祖国一样的煎熬、艰苦磨练和各个时期政治历练的共和国同龄人;一个心怀大志、敢拓大业,身揣23元孤身闯龙江办企业到亿万富翁的时代弄潮儿;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执着地前行;他创业不忘回报社会,以一个企业家的风格践行着回报祖国的赤子情怀。他,就是中国企业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肇东市政协常委、黑龙江省庆东集团董事长、“黑龙江知名企业家”宋清晖。

宋清晖的创业历程是坎坷的,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迫于生活,初中没念完就弃学务农。他种过地,放过猪,当过农中副校长,在金矿务过工。改革开放后,他带上身上仅有的23元钱,从辽宁省来到肇东市,在肇东市明久乡建筑施工队当上了工人。白天,他拼命干活,晚上手不离卷读书学习,不但补上了高中的课程,还读完了大学建筑课程,使他由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同时,他主持了“氯化砂浆”的研究,获得成功,两篇论文在《黑龙江建筑》上发表。

1993年,肇东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选能人,办乡企,宋清晖被农委系统的救灾办请上来担任大庆施工队队长。在1993~1996年的4年中,他靠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主管部门以及同行的信任和厚爱,1996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为其服务的企业,庆东公司成为绥化地区唯一在大庆石油管理局取得注册资格,有能力为其进行土建、路桥和工艺安装施工的企业。1996年7月,经省、地、市体改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公司进行了验资评审,批准了成立集团的申请,向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黑龙江省庆东集团,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大型乡企集团之一。

完成基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宋清晖将目光转向高科技,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之后,投资600多万元开发了超前牌蓄电池和庆东牌防冻液,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地方名优金奖,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等称号,两项产品共获五项国家专利,为大庆油田配套生产的T202抗氧抗腐剂,添补了省内空白。使集团内企业实现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粗放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企业壮大了,人员增多了,管理就成了一个紧迫的话题。他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第一、自己培养一批。积极参加国家、省、地的各种业务培训,并将优秀青年选送大专院校深造。几年来,共有54人获得了各级资质证书。第二、对优秀人才大量吸纳,其中大多数人已进入领导岗位。第三、公开招聘一批。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宋清晖在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的同时,公开向社会招聘人才,他们专门组建了由专家、政府组织部门和企业组成的评委班子,选择了17人参加公开招聘,其中,处级3人,高工6人,应届大学毕业生4人。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选聘7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庆东集团发展壮大了,宋清晖没有忘记支持过他的父老乡亲。几年来,庆东集团共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800多万元,仅98年就为灾区捐款物110万元,并为泰来县建希望小学一座。

历经十余载,企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将一个几十人的民工队,办成了大型乡镇企业集团,现有员工1280人,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是黑龙江省知名的乡镇企业,肇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企业之一。

宋清晖从一个农民到一个乡镇企业家走的是一条拼搏之路,凭着他的孜孜追求,永不休止的奋斗,取得了成功。几年来,经过三次重组、五次扩张,建成8大公司、24个法人实体,形成了企业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科学化。使一个建筑施工队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建筑、化工、矿业、服务等多门类的大型乡企集团。

宋清晖,用一个农民企业家的睿智和不断拓展实现着创业历程上一个又一个的创奇!

何广欣·事迹

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爱庄稼。他不满足只是春种秋收的快乐,更执着于如何实现一分投入十分收益。

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懂土地。他不只纠结于一年的那点产出,他更牵挂如何给土地增加营养,如何延续出沃土肥田。

他是哈尔滨金农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广欣,是个经常流连于田间地头的企业家。广袤的黑土地都是他的市场,所有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潜在客户。

何广欣是个把创新当成信仰,把质量当成生命的企业家。正因为这样,他的“金农科”才能够卓越致远,生机勃勃。

偶然的机遇必然的选择

何广欣1970年出生在五常市牛家镇,奶奶家一直住在农村屯子里,他从小和奶奶感情最好,寒暑假一直都呆在奶奶家。正源于此,他有着深深的农村怀结。

1988年考大学,他选择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化学系化学工程专业,他那时还不知道,这一选择将会为他的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又走进哈尔滨东方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虽然工作都和专业相关,但始终他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隐隐地少点啥。直到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一些专家结识后,他才知道,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农村这点事儿。

和专家们越走越近,他内心渴望回归“三农”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12年,黑龙江省农科院进行土地置换,隶属于农科院的农科肥业需要重建。何广欣果断放弃了原来的事业,通过与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组建了哈尔滨金农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址就在五常水稻主产区背荫河镇。“看到农民们为了片面追求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增加了成本,板结了土地,我心疼啊,我们金农科就是要生产‘绿色肥料,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提供充足的养料。”

要稳产高产更要沃土良田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怎么既能稳产高产,还能把对土地的伤害降到最低。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的科技指导和扶持下,我们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田间实验,针对传统肥料存在的问题,按照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特性进行科学配比,除含有氮、磷、钾营养元素外,还有大量的有机质、腐殖酸、氨基酸及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中微量元素和保肥增效剂,养分齐全,速缓相济,供肥均衡,沃土肥田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抗旱、抗寒、抗病虫、耐盐碱等能力,保证了作物后期不脱肥,做到活秆成熟,避免了倒伏现象的发生,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首选肥料!”何广欣提起自己公司的产品如数家珍,“金农科肥料不仅成了农民朋友增产致富的好帮手,而且还获得了行业专家的广泛赞誉。

目前金农科有机无机完全性复混肥料是企业主打品牌,这是一种真正的环保型科技肥料,是农业高产、稳产、沃土肥田的有利保障。”

经过何广欣和他的科技团队不懈地努力,目前金农科有机无机完全性复混肥料实现了八大功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效作用时间长;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大幅度提高产量。

保质保量造福一方

自从落户背荫河镇,何广欣就经常组织帮扶周边的困难群体。背荫河镇厂区周边的困难户,他们每年都免费赠送肥料。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也常盼着他们去,逢年过节去慰问,一到夏季还组织换装买东西。他们还与镇里合作,组织一年一度的秧歌赛、篮球赛,丰富了百姓的生活。

使用过金农科肥料的农户更是对他们充满感激,“不但产品质量过硬,科技人员还丁霸来田间给我们指导怎么做,我们的地照一般地块普遍长得穗多穗大。”

对于未来,何广欣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龙江科技肥料第一品牌。我相信有农科院和东北农大技术支撑,有我们组建的科研团队和服务团队做后盾,我们一定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真正有效和放心的绿色环保肥料。”

隋洪波·事迹

隋洪波,现任中共同江市委书记。近年来,隋洪波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科学谋划,大胆实践,埋头苦干,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科学发展之路。2012年全市粮豆薯总产量实现22.1亿斤,比2010年增加9.1亿斤(2013年受洪灾影响粮食减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58元,比2010年增加1958元。同江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隋洪波依托同江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抢抓国、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政策机遇,以增产增收为核心,着力打造了现代化大农业。一是做优调整文章促增产。积极采取了“两增一减”措施,先后实施“双80、双90”工程,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从2010年的50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90万亩,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实现历史性“九连增”。二是做好示范文章提标准。全面完善了“三带、十区、百点”科技示范体系,沿国省公路沿线建设了高标准种植示范带4条、示范园区12个,总面积40万亩,其中,向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达到省级标准。并高标准推进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新富、朝阳两个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高质量建设了“同三、同抚、同街”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带,全面提升了示范水平。三是做大水文章强设施。重点推进了临江灌区、三村灌区、青龙山灌区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其中,临江灌区完成总工程量的95%,三村灌区完成渠首泵站和总干渠、引渠各一条,青龙山灌区同江区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待同江三大灌区建成后,可新增水田灌溉面积近70万亩。四是做活农业产业化文章增效益。先后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同江形成了以丰顺玉米、九芝源、北绿米业、华鹏米业、新远东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达11家,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同时,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40个,发展农产品经纪人140人,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综合效益。

隋洪波把保持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同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了“净化、绿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宜居、更优美、更温馨。一是大力实施“净化工程”。在农村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大会战”活动,全力做好了五清、五改工作,重点整治了同三公路、同街公路、同抚公路两侧村屯的环境卫生,并动员乡镇村屯的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真正在农村树立起了关心生态、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二是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先后重点建设了同三路、同抚路、同港路、同街路沿线的“百公里万亩”绿色景观带,实施了向阳乡、街津口乡、沿江公园的“百亩精品林”工程和12个重点村屯的护村林工程建设,真正实现了村屯林围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亮化工程”。按照“建设重点、连片推进、美化环境、方便居民”的基本思路,重点对全市旅游景点沿线和交通沿线,以及乡镇政府驻地和示范村主街路进行亮化,真正的让同江的农村实现夜晚更美丽,农民出行更加方便。

隋洪波说:“建设新农村要塑造新农民。”他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教育,促进乡风文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了“阳光工程”、“科普之冬”和“科技大集”等培训活动,并对全市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带头人等进行了重点培训,使其真正成为“田秀才”。目前,全市农民培训覆盖面已到达90%以上。二是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干部轮训制度,并先后组织选派了20名优秀村干部到周边农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传帮带,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提标准、上水平,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科技的领路人。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和“农家书屋”活动,全市共建乡村文化活动场所58个,建设农家书屋48个,文化下乡126次,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是同江市八岔村筹资200多万元建设的集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展示厅、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室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现成为培养新农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目前,该村已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付华廷·事迹

付华廷,男,66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先后当选第五、六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七届三中全会列席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40多年来付华廷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由于长年超负荷的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糖尿病合并症肾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严重疾病,多次累倒在岗位上。他始终坚持一不图当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出名。多年来市、县给他的招商引资奖金、劳模补助、讲课费等共256万多元,全都交给了村里用于公益事业。由于到外地跑项目,97岁的老父亲临终时,他也没能看到最后一眼,没能说上一句话。90多岁的母亲得了肺癌,住院时他也捞不着陪,他含着眼泪给母亲梳理头发时,他的母亲却对他说:“儿啊,你不用管我,还是去干你的事吧!”,母亲病危在医院抢救时,他还在开会。

自1970年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付华廷带领父老乡亲使元劲拼命干,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兴十四村由“三无村”、“三靠村”,发展成为幅员4.2万亩,人口10000多人,拥有35家企事业、21亿多元总资产的高标准、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付华廷带领下,兴十四村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正确道路,打造出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模式,使农民离开土地没有离开家乡,彻底解决了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无人管问题。

多年来,付华廷带领全村村民改土造田、兴修水利、购买农机和造防护林,彻底改变了兴十四人靠天吃饭的历史。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已达2.4万亩,建成万米智能温室1栋、实验控制中心2500多平方米、温室大棚1131栋。同时完善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购置大型喷灌100多台套,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打造全国有机食品专业村,有机食品第一村。全村2.4万亩耕地全部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品种包括水稻、玉米、红小豆、白芸豆等十余个,认证绿色食品标识4个。有国产、进口等各类农机近500多台套的高标准大型农机合作社,覆盖作业面积10万多亩,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2013年,水稻最高亩产1340多斤,玉米最高亩产2120斤,全村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280万斤,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付华廷常说“只要我干一天,就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在他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发展小城镇,促进人口集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更好地解决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均衡的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目前,兴十四村共建村民单体花园式别墅136栋,别墅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被建设部授予国家AAA级住宅小区和十佳精品宜居小区。高标准村民公寓楼34栋。兴十四学校实现了12年一贯制,并成立高中二中分校,学校师生总数达到600多人,初升高升学率达到60%。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兴十四敬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占地6680平方米的商业服务一条街、3600平方米的村史展览馆、35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以及音乐喷泉,有集客房、餐饮、商务会谈、康乐、洗浴、超市、培训等于一体的13118平方米的富华宾馆,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0%。

付华廷同志始终把“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追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让兴十四村多数人从土地上走出来,使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还能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打工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增收,再加上社保、医保等待遇,使一个农民至少有“四份收入”。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还享受吃水、物业管理等“十免费”待遇。

洪伟彬·事迹

洪伟彬现任黑龙江红兴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一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服务于农机领域,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对农艺、农机技术指导工作认真负责。独自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起地方及企业的农机研发、生产、推广等任务。先后在1991年主持防陷半链轨的设计制造项目,1995年主持设计的滚移式喷灌机项目,均获省优产品称号。2000-2002年主持水田搅浆平地机的设计改进,获国家专利。2007年主持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设计,该产品共获国家专利7项被列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2008年主持自走式割晒机设计获国家专利2项。多年来带领团队走自主创新之路,2006年公司被双鸭山市授予“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他本人被团省委授予“星火计划带头人”称号;2008年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并特聘为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时刻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农业行业的未来殚精竭虑。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全程领导并参与了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各级领导及行业专家沟通,组织论证,研发方案的设计落实,产品样机的生产试制、样机的各种试验,建立示范区,全面推广等每一个环节。与技术人员一起,起早贪黑,踏踏实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把好每一个关,在产品检验方面,加大贯彻产品质量力度,认真执行国家农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在检验过程中他严格按照各种规程执行,真正做到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产品坚决不准入库和销售。通过努力与严谨的工作,产品投放市场后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充分认可和好评,企业打造的“兴”牌商标被授予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在2002年主持设计的1JSN系列水田灭茬搅浆整地机的工作中,任劳任怨,对于业务他精益求精,节假日很少休息,每日忙碌在办公室、车间、企业的试验田和各个试验区。企业家笔挺的西装,黑亮的皮鞋都与他无缘了。农时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农艺又是保证产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农机是为农艺服务的,因此他即要忙着车间的产品试验改进,又要下到村屯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从找试验区、泡田、到打浆,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仔细的跟踪问效,早出晚归,观察记载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试验田中一蹲就是半天。皇天不负有心人,该产品2004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8年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针对水稻秸杆还田难的问题,在搅浆平地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生产的第二代新机型,填补了水稻秸秆还田的空白。现拥有专利3项,10个配套机型可为28-100马力拖拉机配套使用,已经实现了产品的系列化。

在主持设计的“兴”牌系列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工作中,他既能发挥自己多年搞农业机械技术的专业特长,又能虚心向老专家学习,他积极配合技术人员,从收获开始,就深入到广大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全程跟踪,由于示范区多、面积大、任务重,他和几个技术人员一起,不辞辛苦从不同地域的收获先后顺序开始,无论刮风下雨风吹日晒,都要一个区域不落的跟踪,尤其是2008年在吉林进行三项考核试验的时候,更是亲自跟着车进行收获工作,无论收获工作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持在一线,起五更爬半夜,也正因为如此不辞辛苦的工作使,“兴”牌北大荒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2008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同年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2009年被黑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该产品拥有3个机型,获国家专利7项。

截至目前新产品投资累计投资已达1000万元,产品已经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4亿元。连续多年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补贴目录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深受广大农户的认可。

洪伟彬在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中,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机技术的推广、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企业乃至地区农机行业的发展,提高地区农业的综合效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我们地区下一步工作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努力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长庚·事迹

宋长庚,1965年8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佳木斯农业学校,同年参加工作,在汤原县吉祥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26年,2012年调到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工作,2014年任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在二十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促农增收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大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同民增收、农业增效。多次被评为市、县、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连续多年获得省部级“丰收计划”奖。工作中他深入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出色地完成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排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为全县农业产业经过调整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本着因地制宜,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聘请技术专家,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共性技术与个性化需求培训相结合,集中传授与走村入户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广播电视讲座,召开现场会,印发资料,群发农业科技信息,强化专家大院建设,丰富汤原农业技术推广网,加强农业科技“110”电话和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广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技人员、农民、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素质。每年要举办培训班40余期,重点培训乡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成员和农村科技明白人,每个户示范户辐射周边10到20户普通农户,全县受辐射农户16000余户;坚持开展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汤原农技推广》简报,水稻病虫害防治挂图等形式发放技术资料,采用群发手机短信,在“汤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网站上发表各种文章等手段进行农业技术传播,开通科技110电话咨询,组建专家大院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等措施,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技术,每年培训人数达到4.5万人次。

二是加强技术推广,重点推广了水稻、玉米和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50万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150万亩次;水稻大棚标准化育秧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面积90万亩;水稻智能浸种催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稻瘟病,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水稻宽窄行超稀植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钵盘育苗机械摆栽技术、“三化一管”超高产栽培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技术。玉米大垄通透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全县科技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达到了100%,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达95%以上。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和示范平台,建立了高标准的标志性科技示范园区范区2个,以试验基地为中转站,以园区规模示范为加速器,把先进的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的科技示范体系,真正把“田间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建立了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完善了胜利乡荣丰水稻、水稻试验站和汤原镇北向阳旱田三个县级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园区核心区面积3000余亩,充实了内容,提高了标准,使之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农民,让农民能看懂,能学会。按照科技示范县项目建设要求,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10个乡级试验示范基地,其中水稻6个,玉米和大豆各2个,每个园区面积为30亩。县乡园区总辐射面积达到了60万亩,均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四是全面增强为农民服务功能。在胜利乡福隆催芽基地负责技术指导工作,从种子接收、装箱、浸种、催芽等环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各项技术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的职能作用,2012年福隆浸种催芽基地共计进行种子催芽135吨,为2.7万亩水稻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芽种,为农民节省催芽成本近15万元。2013年全县建设7个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生产能力达到700吨,可以为15万亩水稻提供芽种。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哪里有不明白的地方,只要一个电话,他都能上门指导,不厌其烦的讲解,手把手的教,直到对方掌握为止。

宋长庚同志在工作中能够通过强化学习提素质、完善机制抓提高,丰富内涵促服务,造就了风气正,政治坚、业务强的干部形象,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30%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翟清斌·事迹

他从一名普通农家汉子发展成拥有近亿元资产的米业巨商。他把名不见经传的望奎地产大米热销至南方10余个省市。他所创办的龙蛙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已由起初单纯的大米加工出口发展到有机饲料综合加工经销的大型农字号龙头企业。

他,就是黑龙江省龙蛙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清斌,绥化市第三届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翟清斌,先锋镇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

16岁那年,因家庭贫困,父母供不起他和哥哥两个人上高中,翟清斌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校门,踏上了打工路。翟清斌学做过瓦匠,做过粮食贩销商。2003年,翟清斌凭借敏锐的眼光,看准了绿色农产品的巨大市场发展空间,毅然决定转行,在朋友的帮助下筹集127万元,做起了绿色水稻种植业。当年注册了公司,2007年更名“龙蛙”。取这个名字,翟清斌想到了很多希望寓意:在龙江沃野里发展绿色食品,像青蛙那样造福家乡父老。

无论是米质还是销售服务,翟清斌都有自己独到的理念:每一粒米都要追求精益求精,一粒米可能影响到一个销售群,关系到一个个消费市场。正是凭着这份诚信,“龙蛙”越跳越大扯,从经销到加工经销、出口,越跳越欢实。不仅有了加工车间,拥有自主出口权,还建设了稳定的原料供应“第一车间”,“龙蛙”牌大米一炮走红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

几年来,翟清斌带领企业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公司固定资产超过五千万元,产值、利税在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企业产品通过了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专利相关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产品销售额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近半。

做品牌,“龙蛙”产品被评为“黑龙江名牌产品”,重诚信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守重企业”,讲战略“龙蛙”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为其题词:“服务农业、造福家乡”。这是对翟清斌的多年付出真实肯定。

翟清斌积极助农扶农,通过强化企农有效联结,实现双方互惠共赢,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按照“突出绿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狠抓基地建设,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水稻优质化目标。2009年在原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上,与3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他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客观实际出发,切实加大对基地的科技化建设力度。2012年公司投资24.9万元,在基地核心区建成标准化自动通风喷灌育秧大棚30栋,实行基地农户免费使用,提高了育秧的质量和水平。由公司聘请省、市、县水稻专家,对基地稻农进行新良种、新技术、新操作规程培训。公司充分发挥协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传、帮、带”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水平。

2009年,通过市场调研,瞄准了面向日本、韩国出口的脱水蔬菜项目,公司投资1亿元,上马“乐疏”牌系列脱水蔬菜项目。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全部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仅此一项增收农户达600万元。公司创建龙蛙粮油网站,对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公开发布信息,“龙蛙”牌精洁米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截止到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家区域代理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实现外销产值3.2亿元。

翟清斌是望奎县政府特聘的招商大使。为引进更多企业落户望奎,他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一年有3~4个月都在招商引资跑项目,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目前,已经成功引进百富达温州工业园、有机饲料、有机肥、蔬菜深加工、芸豆罐头和烤荞麦米深加工等一批项目,总投资额近8亿多元。

王国东·事迹

王国东,现任黑龙江东来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到城里打工二十多年,当过推销员,做过酒店管理,开过工厂,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资金,在2013年时,看到国家对三农资金投入巨大,扶持合作社及三农的龙头企业,改变农村现状,使农民在传统耕作中转型为新的农业产业的主人和专业户,2013年建立养羊基地,培育肉羊,通过一年的实践深觉这个项目看好,并且赚钱快,风险小,如果农户都能进来参预,肯定由贫困走向小康,由温饱到达富翁,但是农户文化基础不一样,饲养技术不一样,饲养的方法简单不科学,羊的育肥多样化,影响销售,影响收益,同时也影响价格不统一,更多是没有一个品牌,市场买卖交易,运输等都成为影响农户饲养肉羊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难题,公司蒙发了要建一个龙头企业,成为典型饲养示范基地,用身边成功的经历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创新,共同致富之路。

一要改变从业人员的观念,脸朝黄土背朝天,顺着垄沟找豆包,靠天吃饭的旧观念,农民要致富,在这场农业现代化的大潮中,创新出新的高效产业,让新农业企业成为当地农民最赚钱的行业,王国东投资创建了黑龙江东来园实业有限公司把想在肉羊养殖有所作为的请进来,想在肉羊养殖有更大发展的请进来,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能人请进来,想在肉羊养殖赚大钱的请进来,总之想在肉羊养殖成就自我或成就他人的请进来。

二要提供免费羊肉饲养基地,企业把建好统一标准,功能齐全,美观实用,智能化的羊舍,进来的不同人员分别对待,有一定养殖经验规模不大的,公司和政府担保贷款,发展成养殖大户,达到每舍饲养五百到八百只,贫困户赚钱后还给企业,使农村不同群体都有实实在在的致富标杆,达到十年种地还贫困,一年养羊脱贫困,二年养羊住新房,三年养羊致了富,用榜样说话,用榜样带动大家。

三是一个企业,做成一件事必须相信国家,相信政府,否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国家大政方针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指南针,过去国家给了珠三角改革开放的政策,仅用三十年我们就看到他们突变的成果,长三角沿海省市,都获得巨变。我们国家提出继续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和贫困、温饱农村的现状,2013年中央投入三农资金1.3万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加大对三农扶持的力度,资金增加到1.4万亿,中央特别提出黑龙江进行现代化农来试点省份。王国东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出一套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养殖科技示范园,公司统一饲料研发统一喂养标准,定时定量,做到严格质量保证体系的记录,检查、实施、指导、进场养殖,出栏,交易全过程,创出品牌,让消费者吃到放心肉,营养绿色肉和高端的有机肉,企业并且在服务这个项目上建立,肉羊养殖技术疫情防治,市场价格,良种引进,电子商务的新网工程,指导省内周边县市,养羊群体及养羊基地信息采集和发布,答疑解惑,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

四建立肉羊大市场,为了解决养殖户,销售运输的难题王国东投资建立羊肉交易大市场,激发各乡镇养殖户增加和发展,能够带动这一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到达养羊专业线规模,逐渐进行良种繁育,增加农业基础的设施投入建设,把养殖业的污染粪便及废弃物,收集起来建设沼泽池,使其为养殖场和交易市场提供燃气和热能,减少城乡污染,并且还能利用其有机粪便干燥后形成的有机肥,可投入有机粮基地生产有机玉米和有机水稻,公司还可利用其有机秸秆和稻杆及有机粮做成饲料,喂养有机肉羊,培育出高端有机肉羊来。因此没有交易大市场不行,没有交易大市场就不能带动周边县市的肉羊养殖,有了交易大市场就会形成市场牵头龙,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养殖,加工、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出品牌,扩大羊类产品深加工上下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养殖户增收,企业盈利,地方增加税收,农户转为农民工增加,促进城乡规模的大发展。

陈春江·事迹

在美丽富饶的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他以带领农民致富为己任,他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在还没有相关农业扶持、补助的情况下,他自筹资金,创办了农广科技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富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带领全体员工克服种种困难,开拓创新,使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与朝夕相处的农民朋友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就是富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陈春江。

自创业到现在,他的富欣农机已拥有大型农机具46台套,装载机8台,大型拖车3台,东风日产皮卡6台,压路机1台,油槽车2台,采砂船4条,大推土机2台,自卸车23台。一幅幅牌匾记录着陈春江的成绩,—个个奖杯见证了他的成就。然而,从最初背井离乡的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到如今富裕县知名的企业家,固定资产已达4589万元;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今天成为富欣现代化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的背后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饱含了多少创业路上的艰辛。

陈春江当初背井离乡,携妻子、孩子来到富裕县,住的是别人卖给他的马棚,四处漏风,东北的冬天温度达到摄氏零下几十度,素有滴水成冰的势头,手、脚、面部多次冻伤后顶多用雪搓揉;一到夏天便遭蚊虫叮咬,满身的红肿。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而退却。他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土地,每天为了生计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忙碌着,同时心地善良的他更深知穷人的艰辛与凄凉,总是拿钱帮助别人,然而每到用钱的时候自己却收不回账。

最困苦的时候,他借出去的钱,因为体谅其他人而收不回来,自己只能出去借钱应急。年三十儿别人来家里要账,将家里准备过年蒸的豆包、馒头、饭菜一抢而空,将家里鸡、鸭和锅等必备的生活用品都一一拿走抵账,一家三口就这样坐着四面漏风的马棚里无奈的叹息,听着孩子哇哇的啼哭,从怀里拿出来别人给的、自己没舍得吃的2个烧饼,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陈春江心如刀绞。他还笑着对媳妇说:“睡吧,睡着了就不饿了。”一家人含着眼泪过完了一个年,他发誓一定要让孩子过上一个跟别人家孩子一样的年,有一个特别美好的童年。

陈春江初到富裕县的时候,从老家带来的一辆破旧的四轮车,已成了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每天陈春江就开着这辆破旧的四轮车到处查看着别人不要的土地,精心地打理、翻耕。夏天顶着大日头下地干活已经是家常便饭,一干就是一天,累了就到树荫下喝口水,休息几分钟再接着干活,往往回到家倒头就睡,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烈日的酷晒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难熬的,冬天,破旧的四轮车完全不能抵挡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他经常被冻得四肢麻木,有时裤腿上都会结出冰来,一下车就得拿木棍敲打敲打裤腿,要不然腿打不过来弯,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一丝的倦怠;冻伤的手脚、耳朵上都是冻疮,有时回到家连筷子都拿不住。就这样一干就是几年。

如今,陈春江的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已达到15万亩,其中已改造完成的水稻田达到10万亩,合作社现有大型进口拖拉机、喷药车、收割机、割洒机、打包机、推土机及各种配套农机具46台,原来一点一滴收集的土地、荒地,在陈春江的苦心经营下已经成为了富裕县标准的农业农机合作社。

陈春江是个热心肠,因为他深知创业的艰辛与困难,所以对于能够帮得上的人陈春江永远都会无条件地伸出援手。

在采访中,陈春江不时地说是国家的政策好,才有了现在的成就,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党和国家,也时刻不忘回报国家。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时,他义无反顾地主动全力救援,让自己的部分农机车停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不幸的是,在救援过程中有一辆工程车不慎掉下山涧,摔至报废,但是陈春江体谅灾区的困难,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主动拒绝收取国家给的赔偿,硬是自己承担了下来。

陈春江一有时间总会到员工宿舍、食堂询问员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员工都说他更像一个自家人、—个朋友,而非老板。吃过太多苦的他,深刻体会到拼搏中的艰难,所以更是对能够帮得上的人无条件地伸出援助之手。说到他的慷慨无私时,陈春江又露出朴实的笑容说:“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尽可能多地帮帮别人,让他们少走一些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张海英·事迹

张海英,男,199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经济管理专业,现任林甸县海英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全身心的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开辟了一条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勇于探索,典型示范引领。不靠天吃饭,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需要,要想成为新型的农民,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多年来,张海英始终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根据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坚持学习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知识、基层党建、农村工作指导、新农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加强学习,做到了三个提高:一是政治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执行政策的能力有新的提高。三是统揽合作社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在入社股东班子建设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促团结。遇事与大家多沟通、多协商,多召开股东和社员大会、党员大会,在研究讨论后才作出决定。二是抓学教。充分利用党内“三会一课”、远程教育等方式方法,在提高理论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强基础。合作社领导组织建设不仅是基础,而且是消除薄弱环节,强筋壮骨,在提高合作社领导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上下工夫。

几年来,张海英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加强组织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传播科学技术,加大土地规模化流转力度,帮助农民挣票子”的工作思路。总结为五句话:加强党建,学习科技,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

以优化党员结构为主,突出抓好党员发展。按照上级“双培双带”工程的要求,规划了年度计划,加强对农村中能人大户的教育引导,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当中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程序,积极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树立党员形象为主,突出抓好示范带动。加大了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加强了本村发展大局的谋划,做到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到哪里,基层党建工作就“融入”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增强了,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捐款捐物、定期对贫困党员和贫困户的看望,让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感觉到党的温暖。

张海英董事长科学规划,调整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将原种有大豆、玉米、蔬菜等旱田作物,地块零散,布局零乱的土地进行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水平,争取达到生产真正实现高效益、新特色、亮景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小区。

发展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渠道。收益好的特色农业,改变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整合资源,叫响品牌,建设产、供、销为一体的新型专业合作社体系,更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考察学习及实践探索,摸索出了玉米、杂粮种植高产+销售的模式,为了将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户,使玉米和杂粮销售形成产业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掌握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周围农户。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其他群众进行管理、病虫防治,常常在乡亲们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群众真正掌握技术。几年来,帮扶贫困户8户,无偿为群众进行技术培训10余次,成为了科技种田带头人,为农户的增产增收起到了表率作用。

创新思路,凝聚合力促发展。四合乡合胜村全村现有农户1000户,3817人,从事农业户920户,拥有土地面积38156.4亩,为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农业人口,充分利用好土地,张海英于2013年5月成立林甸县海英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入社社员182户,入社土地面积11000亩,辐射合胜村土地面积近30%。2014年,合作社引进超密植、超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聘请专家进行测土施肥,合理种植,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亩产增收近400元,目前,林甸县海英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迈进,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宏伟·事迹

范宏伟,男,现任汤原县鹤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鹤立镇地处南佳北鹤,距两市均22公里,是两市粮食、木材、煤碳、农用物资、生活物资的中转站,是全省第二大建制镇,全镇4.2万人口,11个村19个屯,18个居民委。几年来,范宏伟同志从本镇的区位优势人手,充分调动现有优势,在城镇化推进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范宏伟先后聘请沈阳建筑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鹤立镇的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进行编制。城镇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商服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等更加明确。2012年全面开展工业园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鹤立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他的积极争取,2013年鹤立镇被纳入全省百强镇序列,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几年来,范宏伟同志充分争取发改、扶贫、住建、财政、民政、农业等各种项目和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地下排水,道路硬化和路灯安装,英雄广场、滨水公园、革命烈士牺牲地等建设。近三年,鹤立镇棚户区改造达到28.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9个,2012年完成了集中供水项目,实现平房和楼房24小时供水。2013年采取招商引资方式与新华电厂合作热电联产项目,使鹤立镇实现了节能环保的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0万平,也是全省实现第一个建制镇集中供热。2014年他们已经争取到资金2400万元,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项目,垃圾处理厂项目完成了可研和征地。

几年来,范宏伟同志始终把管理城镇做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投入资金140多万元,新增垃圾箱107个,垃圾车2台,叉车1台,环卫工人、保洁工人20人,城镇的保洁面积达到全覆盖,改变了脏乱差形象;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城管中队人员编制增加到15人,执法车辆2台,协调交警、运管、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大对占道经营、户外经营、占道停车等的执法力度,还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城镇形象,严厉打击私搭乱建、未批先建、违规超建等违规违纪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全镇招商引资达到1.9亿元,投资1.2亿元的森岗成品油储备库、投资5000万元的鹤源商贸城、投资2000万的农资大市场先后落地。粮食仓储企业、综合饮品、木材加工、特种养殖等小微企业20余家人住鹤立,农贸市场、滨河早市、步行街等的建设极大活跃了鹤立镇的经济。

范宏伟经过深入调研,鹤立镇农业在科技引领上严重不足,利用两年多的时间,他带领农口一班人,先后沿哈肇路建设万亩高标准水稻园区、沿汤绥路建千亩玉米密植园区、沿鹤大路建食用菌发展园区、沿鹤北路建千亩烤烟园区。在市、县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四个园区为广大农民传授着科技增收的技能,使鹤立的2万亩水田全部实现大棚育秧。近万亩旱田开始玉米大垄密植、烤烟稳中有升、食用菌达到近百万袋。

2011年初至今,他和农口同志走村入户、调研动员,先后完成了东鲜村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忠诚村玉米种植合作社和强盛村烤烟种植合作社的建设。时刻指导和关注着合作社的运营情况,东鲜水稻合作社入社土地达到1.2万亩,新建了80栋大棚园区、浸种育芽车间、粮食烘干等多项涉农设施。

村屯环境卫生始终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是根本性问题,几年来,范宏伟同志深入一线,深层次挖掘村集体经济的潜力,规范机动地发包,严格五荒、废弃地出让,使村集体经济明显增强,几年来,鹤立村集体经济增长160多万,化解债务92万元。有了收入。他制定出台一系列村规民约,加大环境卫生投入,村屯全部建立环卫队伍,实行大包干,经过几年的实践,村屯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观。

无论是作为分管信访的副书记还是抓全面工作的镇长,他始终把稳定工作、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工业园区征占地、集中供水征占地、集中供热征占地、地下排水征占地、供电所征占地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工程,他都做好预案,先入户、先动员,深入一线做百姓的思想工作,即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使工程顺利实施。在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审批管理过程中,带领班子全体逐户走访,做到应保尽保、公平合理。

杨剑·事迹

杨剑,女,满族,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政府乡长。

2013年,杨剑同志当选为红旗满族乡政府乡长,面对全乡父老乡亲,她庄严承诺,群众信任我,选我当乡长,我一定要干出样子,决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期望。她把贯彻落实区委“1536”战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新实践,紧紧抓住“南拓”战略的发展机遇,立足实际、积极谋划符合红旗满族乡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载体、新措施,促进经济社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社会总产值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缴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4076元,同比增长15%。

她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的聚合作用和释放效应,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强“中沃”蓝莓基地、玉丰菌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红星村与红旗村千亩红旗特菜生产基地建设,打造高效绿色农业产业园区,为红旗满族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转化增加了重量级的支撑。

她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扎根农村20年,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舒心、开心是她最大的夙愿。上任伊始,她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为目标,新修水泥路8公里、整修道路11公里;改造自来水管线8000延长米,安装路灯460盏,改造危房15户。她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为目标,对农民居住条件进行提档升级,借鉴宅基地换房的经验在曙光、红旗、旭光村新建16栋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农民新居。她开展以“洁净如家”为目标的村屯环境整治大会战,组织专业卫生清洁队拆除私建滥建7处,清理边沟8000延长米,清运主要道路及路边垃圾1800吨。

民生事业千头万绪,涉及到群众的生活,社会的稳定。杨剑把发展少数民族事业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动民族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她争取资金300万元,对乡卫生院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提档升级。投入资金140余万,添置了手术床、日历彩色多普勒超生诊断仪、高频X线机等诊疗设备,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就医条件。为实现“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她协调市、区政府在红旗中心小学校新建一所省级标准化中心幼儿园,解除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群众的事没有小事,只要能为群众办事,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因为我们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服务员,这是杨剑经常说的一句话。哈南工业新城征地工作启动以来,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相继凸显,引发多起群体上访,构成了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养老保险没有办理,长征村近70名村民多次上访,为了稳定上访群众的情绪,她挨家挨户和上访村民谈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她召开上访村民会议,郑重向村民承诺,一定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她多次与市区政府及征地单位协商,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有了突破性进展,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政策,涉及全乡1500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正在办理中。

作为民族干部,杨剑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她以红旗中心小学校为依托,建设红旗满族乡青少年满族文化教育基地,聘请满族教师和满族民间艺术家传授满语、满族剪纸艺术,让满族语言和满族艺术走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满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她协调省、市民委联合东升村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满族风情村。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已建成18栋满族大宅院,打造吃、住、游于一体的“民族为根、民俗为魂,绿色为韵”的满族旅游村。她协调省、市民委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对红旗中心小学校进行升级改造,使红旗中心小学校成为省级标准化具有满族特色的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摇篮、文化教育的基地、展现形象的窗口、提升品牌的名片。

蔡维砚·事迹

蔡维砚,男,48岁,中共党员,现任五大连池风景区五大连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蔡维砚同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上任伊始,他就把解决群众困苦、为民办实事始终摆在工作首位。老百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老百姓的难放在心上,时刻挂念百姓的苦。青泉村五保户老穆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综合症,双目失明,听说蔡维砚是新上任的镇长,就来镇政府要求给予救助。当时五保户资金已经发放完毕,蔡镇长就从自己兜里拿出500元给了老穆头,说:“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这只是蔡镇长帮助过的一个人,他帮助过的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数不胜数。他的行为体现了党的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蔡维砚同志身兼民政局长职务。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五大连池镇行政职能只包括民政、司法等方面。2008年以前五大连池风景区的民政、司法工作一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工作职能介于县级局与乡镇助理制之间。没有独立财政专户,上级很多文件和政策也很难把握,工作一直没有大的起色。他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多次到省厅和黑河市局做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2011年10月份风景区民政和司法体制终于得以完善,全部业务纳入县级对待。五年来累积申请民生资金3000万元以上,大大优化了全镇社会救助体系,真正改善了五大连池镇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为镇域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3年,筹集资金近60万元修整社区巷道10700米,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对三村道路进行硬化34.5公里,铺就沙石路15公里,并组织专人清理村内垃圾,使农民兄弟告别了“出门一脚泥、回家一身土”的落后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集中人力、集中时间为居民办理城市医疗保险,共办理655户,1423人,从调查摸底到正式办理手续达三个半月时间;为低保户办理登记住房补贴金手续共计306户,并呈报给房产管理部门调查统计登记,调查“五七工、家属工“基本情况,为劳动社保部门提供基本情况46人;为下岗职工办理灵活就业证明等相关手续335人。探索新型救助管理新方式,协调财政局、卫生局、人民医院等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金30万元,对低保、低收入家庭35岁至65岁450名贫困母亲进行免费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逐人制定救助方案,合理实施救助。通过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了全镇精神文明程度。以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2012年,五大连池镇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青泉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积极引导和培育民间艺术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中。民间秧歌队、合唱队、太极拳协会等已成为景区重大活动的最活跃力量。

2012年开始,在景区沿池耕地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先后种植了经济效益与观赏价值兼备的万寿菊和水飞蓟,2014年进行藜麦和矮杆高粱的种植。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风景区农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生产正向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农民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2013年底帮助龙泉大豆合作社建成龙之泉豆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对矿泉大豆深加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50多万元,生产能力2吨,天。并编制了《中国矿泉豆制品生产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前期“申遗”和旅游名镇群众思想调查阶段,在征地和拆迁的第一线,每次都会出现蔡维砚的身影,他不辞疲惫,经常是天没有亮就早早等在居民家门口,天黑了很晚还在居民家中了解情况。与社区拆迁钉子户面对面的细谈,了解他们搬迁过程中的困难,积极通过政府方面帮助解决。受到黑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申遗百日会战”先进个人。

“无私奉献为群众、苦乐年华写春秋”是蔡维砚同志的真实写照,在平凡而琐杂的基层工作岗位上,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与困难群众同甘辛、共冷暖,为基层民众谋实利、办实事,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李亚文·事迹

李亚文,现任望奎县东郊乡党委书记。她扎根农村乡镇一线工作32年,在东郊乡就摸爬滚打了13年,先后在副乡长、副书记和乡长等多个岗位上工作过。2012年,她接过了东郊乡党委书记的“接力棒”,成为东郊乡的“女管家”。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她就让东郊乡变了个样,乡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56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1038万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1756万元。“我今年48岁,再给我3年时间,我会让东郊大变样。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合作经营,农民全变市民,让老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这是李亚文的心声。

2004年她任东郊乡副乡长以来,她一抓信访稳定工作。那时正值国家取消农业税,一些外出打工的户在人不在放弃土地的农户回来要地,造成信访问题的高峰期。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她一面认真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一面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尽量用细致的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2004年,厢兰四村板子户屯30多户在春种期集体到县里上访要地,她驻村41天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到哈市买地户的亲属家呆了3天做工作,将300亩土地买回村集体,很好地处理了30多户集体上访事件。2006年,厢兰五村进行“三资”清理工作,她蹲点20多天,清查出不合理占有土地1200亩。村民石长河两口子都患有重病,而他家却存在不合理发包土地问题。村民都在观望他家的土地处理情况,为了说服这两口子,她早上去、晚上去谈感情、做工作,最后硬是靠真诚的沟通说服了两口子。”

“黄麻子”土豆、万寿菊是东郊乡的特色产业。李亚文在担任乡党委副书记期间就主抓农业,如何让主导产业释放出最大效应成了她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李亚文的建议下,全乡在万寿菊品种改良上下起了功夫,她先后带领一些种植大户4次到内蒙古赤峰考察学习当地先进种植经验,成功引回了新品种,使万寿菊这一特色产业在东郊乡得以蓬勃发展。现在,东郊乡万寿菊产业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新格局。

李亚文担任东郊乡乡长期间,为了改变农户间互相压价、互相抬价的恶意竞争局面,做大做强全国第一例薯类商标“黄麻子”的品牌效应。她引导带动18户马铃薯种植大户创建了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700亩地“黄麻子”土豆,并且多次组织农户到上海、辽宁、山东、福建等省市洽谈对接,成功与“上好佳”集团达成了订单种植合同。这一年,每亩地挣了2000多元。她带着老百姓一家一户做工作买地,引带百姓加入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的模式,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今年又与外商签订了2万吨的订单,使马铃薯的销售又走出国门,销往缅甸。

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壮大乡镇村经济。一年来,她多次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展地区洽谈对接、招商引联,成功引进了青岛大学与立达尔公司等几家企业共同投资3亿元的色素浸膏精深加工项目签约落地达产投效,与大连洽谈大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拓宽税收新渠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功引进宏博矿产品经销处、品创矿产品经销处、盛鑫源贸易公司、创亿矿产品经销公司等4家总部经济。

每年春节刚过,正是广大农户备耕时期,她就带领乡村两级干部,组成宣传组包村包屯包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她将关于农村城镇化精神和农业合作经营的好处及对比账印成宣传单发放给农民,让农民领会农业合作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好处。今年,全乡113382亩土地,流转面积达9675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2%,新组建农民农业种植合作社49个,打造出了一条以玉米大垄、马铃薯、万寿菊为主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产业带。

东郊乡在李亚文书记的带领下,乡党委先后被县委授予“三创型”领导班子、“乡镇村经济发展优秀班子”等项荣誉,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个人,县委“三创型”领导班子优秀班长、县“十佳”公仆,并连续9年被县委评为实绩突出领导干部。

姜明朗·事迹

在讷河市二克浅镇,有一位年轻有为、勇于进取的党委书记,他和班子成员一起带领群众改变生产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全力推进民生工程。他、就是多次受到讷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获得2010年讷河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11讷河市年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11年讷河市交通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泥草房改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二克浅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讷河市十佳公仆姜明朗。

抓经济发展呕心沥血

2011年12月,姜明朗受组织委派,来到二克浅镇担任党委书记。从他上任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开始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近一个月的研究思考,他会同党委、政府一班人拿出了二克浅镇今后几年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狠抓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以这三驾马车来带动镇域经济的快速腾飞。

姜明朗充分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只有实现合作经济才能解放更多生产力。他在全镇积极推进合作社发展,全镇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入社农户380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0亩。此外,他积极协调组建了3个百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现已购进大型农机具35台套,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一个,现已购回机车11台套,全面提升了全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姜明朗和党委班子成员坚持以水保、农业开发和镇直环境建设为主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政府主张修建了2条讷谟尔河民堤,总长5.85公里,保护耕地3万亩。同时实施了节水增粮项目,共打抗旱水源井40眼,配置了输电线路,配套安装大型时针式喷灌39套,配套安装中型卷盘式自走喷灌35套、打抗旱机电井44眼,配套大型时针式喷灌35套,卷帘式喷灌8套,现有小型软管喷灌118套,中型卷盘式喷灌48套,新打各类抗旱井864眼,新上小型喷灌880套。实施水田清淤20公里,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旱灾的能力。为了改善镇直环境,镇政府拆除街道违章建筑190余家,修筑边沟11000延长米,按装路灯125盏,栽植绿化树木6000株,种植花草20000株,铺人行过道砖28000平方米,客土修建花池7000延长米,购买节日彩灯80套,增加了镇村的节日气氛。

抓民生改善殚精竭虑

姜明朗经常深入基层,他既访富问计,又访贫问苦,真正和群众息息相通,水乳交融。二克浅镇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镇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整体规划建设,在讷尼公路北、嫩干堤防东侧建中心村新区,该新区规划占地面积90000平方米,将原良种场村386户1290人,分批集中安置新区。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区占地4500平方米,物资储存区占地6500平方米,棚菜种植区占地12000平方米,目前新区已完成4栋主体住宅楼工程,完成商混楼1栋,186户农民全部入住。

招商引资成效卓著

姜明朗积极争取招商引资,争取到玉米深加工项目、雨润生猪养殖项目、智能化水稻大棚催芽项目、新农村建设等5个项目,已经到位投资2.7亿元。其中国内500强企业雨润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年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该项目能带动饲料加工、运输、餐饮服务业发展,可安置340名农民工就业,成为了全镇的龙头企业。此外,还在红旗村承建了智能化水稻催芽育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875万元,可解决全镇5000亩水田用秧,对加快二克浅镇水田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姜明朗秉承“科学执政、勤政为民”的理念,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2012年以来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4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财政收入实现105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业绩体现了姜明朗和党委班子成员勤政为民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全镇3万多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谱写了一曲永唱不朽的奉献之歌。

徐宝财·事迹

徐宝财,男,1993年任良种场、华江边贸公司任副经理负责边贸工作,现任同江市良种繁殖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华江公司总经理。

同江市良种场是隶属于同江市农业局唯一的从事农业种植的事业单位,施行企业管理,担负着同江市良种繁育和新产种区域试验工作,承担着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第三、四积温带的农业新品种区域试验和良种推广任务,为同江市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良种场建场较早,历史包袱沉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如何才能解决耕地少人口多的矛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单位机制,扩大职工就业,增加职工收入成了摆在徐宝财同志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徐宝财依托同江市的口岸优势,发展外向型出口经济,开发境外农业合作项目,结合同江市多年在俄罗斯开展农业开发经验,同江市政府决定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合作开发万公顷土地农业开发项目,经过徐宝财同志的多方申请,在农业局相关领导的支持和辅助下,同江市政府决定把在俄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俄农业土地开发项目交由同江市良种场建设以增加农业企业和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提升、展示我市农业科技水平,推动我市境外农业土地开发建设进程的战略部署。

同江市良种场重点负责在俄罗斯合作开发1万公顷土地农业开发项目的“同江农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建设,主要种植作物以大豆、水稻、蔬菜为主。带动同江市各乡镇组织农户、同江市在俄农业企业成立作业区,种植面积先已达到了20533万亩。

为了充分发挥大型现代农机装备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使粮食增产、在俄耕种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对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徐宝财同志抢抓国家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该项目价值1000万元的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及配套设施均已落实到位,并将其中的20台(套)通过同江口岸运抵在俄农业生产作业区,为在俄农业开发提供机械保障。在他的带领下良种场在俄的赫翔公司、新时代公司等在俄农业开发企业,累计购买农业大、中、小型农机配套设备100多台/套,共计金额1200万元,全部运抵俄各农场、作业区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赫翔+公司被俄下列区政府授予“农业标准化生产”荣誉称号。

徐宝财在俄创新运营模式公司牵头,统一在俄承包土地,并负责土地的管理和为承包户提供相关服务,按照每公顷200-300元基础承包费加收150元管理费的价格,分作业区承包给国内种植大户耕种。赫翔公司统一在俄承包耕地,分别发包给种植大户;公司统一组织大型机械整地,种植户分作业区种植管理;我公司统一协调相关劳务、保险手续,种植户按人头分摊费用;统一协调农资过境,种植户根据各自物资分摊费用;公司统一提供常规翻译、技术指导、政策协调、纠纷处理服务,种植户分别管理各自从业人员和承担相应费用。

2014年同江市培养壮大服务主体构建优质服务平台,为出国人员提供外事协调、就业咨询、生产指导、代理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实施企业在俄农业开发合作提供了保障。徐宝财抓住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特别俄远东地区基本处在土地开发初期阶段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农业开发合作,为企业在俄农业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徐宝财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将以发展“外向型、市场型、生态型、高科技型、有机食品及绿色蔬菜”生产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大力打造优质高效、四季常青、产、贮、销功能齐全的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大型生产出口龙头企业。

杨金友·事迹

在兰西县临江镇荣河村,有位朴实能干的农民带头人,他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为了村域的经济发展和群众过上富裕优质的生活,他深入调研、问计问策,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修村路、挖水渠、进行低产田改造,帮助农民转换思想、改变种植模式,使农民增产增收、过上了从来没有的幸福生活。这位憨厚朴实的中年汉子,就是群众眼里的“最美村长”、荣河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友。

杨金友有多年的村级工作经验,1990年开始就在原临江镇银河村担任会计工作,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任原银河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银河村和荣河村合并,杨金友任荣河村村委会主任。近30年的村级工作使杨金友积累了丰富的村领导工作经验,也让他和工作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怎样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杨金友日思夜想的问题和工作的奋斗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畅通是村民致富和改变生活条件的基础保障。杨金友所在的荣河村原来村屯之间都是土路,村民出行、孩子上学都非常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村路泥泞、坑洼不平,收猪、收粮、收菜的商贩都不愿到荣河村的各屯收购,同样的农产品每市斤要比道路好的村屯少卖1-2毛钱,赶上雨季进不来车农民的瓜果蔬菜都烂在了地里,严重地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为了能给村民修上称心的水泥路,杨金友和村委会成员走村串户动员,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资金76万8千多元,修筑了荣河村张公屯的5条屯中路。同时杨金友还积极对上争取资金,2013年新修3.5米宽水泥路3.7公里,新修砂石田间路8公里,荣河村现在全村已经有13公里多水泥路面。路通了,商贩愿意进屯了,农副产品也都卖上了好价钱,农民的心里更是喜滋滋亮堂堂了。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杨金友和村民们自筹17000多元在张公屯中心路旁修建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水泥休闲广场,同时杨金友亲自到县文体局争取来多套健身器材安装在广场的周围,附近村屯的农民吃完饭后都到这里扭秧歌、练单杠、跳广场舞,唢呐声中尽情享受着“最美村长”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刚刚跳完广场舞的村民赵丽荣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以前没有广场的时候,吃完饭也没地方去、总在屋里憋屈着,还长病,这看那看的身体也不太好。现在有广场了,天天跳跳广场舞,身体也好了,睡觉也香了!”

67岁的村民冯云山风趣地说出了一句“顺口溜”:杨村长修道、福星高照,原来不出屋、现在把舞跳。这位朴实的农民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杨金友的感谢。

始终关注着村里变化的农民钟天庆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没修路时村民出行雨天一身泥、旱天一身灰,村民有病赶上雨天得用654拖拉机往公路上拉。现在杨金友村长带领我们修了村路,再也不怕粮食卖不上价、再也不怕长病长灾了,我们从心里感谢这位‘最美村长!”

面对相亲们的赞扬,杨金友只是憨憨地一笑,他说“为老百姓干点事都是应该的、毕竟自己也是一名农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自己也从苦日子里过来的,能给乡亲们带来点福利才是正事”。他告诉记者,去年他通过多方协调,通过省里、县里财政部门的支持,争取到了投资千万元的低产田改造项目,新修了水渠、闸门等灌溉设施,并配套了提水设备。他将带领村民改变种植模式,将原来收入少的旱田改变成水田,让农民通过种植水稻达到新一轮的增产增收。同时组建多个水稻种植合作社,将土地集中经营,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让农民们多渠道致富,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这位黑土地上的庄稼汉子,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用他对群众最质朴的热爱、用他对工作的全部热情、践行着一个领路人的神圣职责,群众眼中的杨村长,你最美!

张涛·事迹

张涛,现任宾县宾州镇二龙山村党支部书记。1973年8月出生,200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张涛同志爱岗敬业、坚持党性、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特别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他团结带领“两委”一班人开拓进取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经济促发展带动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龙山村位地县城城乡结合位置,12个自然屯,张涛同志深深地体会到村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必须要下功夫增加村民收入。为了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途径,他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了“旅游业和村酒厂”的发展模式。为了促进旅游业增效,他多次到哈尔滨市旅游公司洽谈,想尽一切办法让游客能来到村委会全新打造的马家屯乡村游体验生活,给村委会和农户都能带来经济收入。建设了二龙山村的酒厂,打造纯高粱地产酒,增加了农民就业。

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张涛同志深知农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啊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重,坚决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部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个人主义,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提倡下,村里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他积极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以往表现情况,注重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由于他管理民主、身先士卒,村两委班子工作思想清晰、措施得力,成为全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村班子,不仅在群众中树起了新形象,也为搞好村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抓基础搞建设促进村容村貌大变样

张涛同志以党的事业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他组织两委班子会议,经过两委成员同意为村民全部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使全村参合率达到100%,给超过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春节补贴金。他坚持一切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为民办实事好事。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为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实现每个屯都吃上深井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张涛同志2006年以来连续5年被宾县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2008年被宾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 1年9月被宾县人大选为人大常委;2012年被宾州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2012年被宾县团委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13年被宾县县委评为“五一”劳动模范;2013年6月被宾县宾州镇党委选为党委委员;2014年被哈尔滨市委评为“五一”劳动模范。

崔志军·事迹

崔志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繁荣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兴旺村党总支书记。

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两个村的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一个村的村主任,虽说不是什么官,但自己总感觉肩上的压力很大,这份压力其实就是一份责任;就是父老乡亲对他的信任;说的直白点就是对得起当时选民投票时投他的那张选票。为减轻这种压力,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诠释了那份简洁的言辞。

每当村民们回想起过去走的泥巴路时,油然而生的就想起了崔志军为修南门外屯、海城屯的水泥路而付出的艰辛,顶着烈日站在道上指挥的他;下雨时被大雨淋湿的他;夜深了,还在道上来回看望,脑中想着明天应怎么干的他;垫路基时在道上指挥车辆摔倒、使脚踝粉碎性骨折,现在还一走一瘸落下残疾的他。上任5年来,先后在任寡妇屯、高小牙屯、哈塘刘屯、南门外屯、海城屯、大韩家沟屯、小韩家沟屯、刘丝房屯清运垃圾20000余立方米,出动铲车、挖沟机、翻斗车1200余台次;柴草垛搬迁650余垛,硬化道路9600多延长米,村民能够生活在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新建占地30000平方米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一个。2011年投资200万元,新建了水稻智能化育种催芽大棚一个,较一般大棚催芽效率可提高7%,年可育秧1万亩。今年,全村种植绿色水稻2200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2000亩,裸地菜3000亩。

去年,崔志军通过招商引资的途径,吸引外商落户繁荣村,发展棚室蔬菜,已初见成效,现已进入土地转让阶段,今年将建成占地900亩的现代化的棚室蔬菜生产基地。积极主动与县水利部门协调沟通力解村民“吃水难”,2010年刘丝房屯吃上了过滤的自来水,即将还有大韩家沟屯、朱家屯马上就能吃上了过滤的自来水。受益农户450余户,1800余人。让村组干部办公有场所。紧紧抓住上级推广党员远程教育网、市委组织部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这两个好机会,尽力解决开会难、办公难两大实际问题。近5年来,他先后向各级财政和党组织争取到120万元资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了繁荣社区的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2009年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繁荣社区办公场所,内设有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场所。新建占地41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一处,安装了投影仪,大大改善了办公环境。聚民心、抓机遇谋发展。

崔志军在繁荣村开展文化活动中,针对农村文化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创新载体,突出特色,努力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切实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廉政文化内容送到农户,让农民群众从文化作品中接受熏陶。同时,注重选择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村公开栏、宣传栏、农家书屋、电教设备等宣传资源,广泛宣传,使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关系更为融洽。

“乡亲们信任我,推举我连任‘两委班子负责人。我深感这张选票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谈及今后的工作崔志军说,将凝聚合力、聚集民心、用足政策、自我加压、精心谋划强村富民的新举措,努力为村民搭建一个致富的好平台。努力为村民拓展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同全村农民一样,粮食增产增收是制约村民致富的一个难题。崔志军将积极思考帮助农民增收的路子,成立了粮食种植协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努力做到民主理财接受村民监督。今年将借全镇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的契机,探索民主理财、精细理财、透明理财、公开理财的新办法。坚持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两条腿”同时走路。财务帐严格执行一季一审核、一季一公示、一年一公布,勤俭办事、阳光办事。

付润慧·事迹

付润慧,女,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沿江乡黑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2年付润慧当选为黑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女书记兼村主任,自上任以来,为村集体和村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村屯面貌、农民精神风貌、产业发展、村集体积累、村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付润慧从不以自己是一名女支书为由,艰苦工作躲在后面,相反,她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工作,真正把环境建设作为文明村创建的基础,切实做到软硬件一起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内公益事业。将主路两侧房子统一规划,集体换上塑窗和彩钢瓦盖,并拆除建筑位置不合理的民房。全村48条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完毕、完成通村公路3.5公里的沥青路面铺设后,她又四方筹措资金,投资1000万元硬化了村内边沟,安放u型槽,总长度达26200延长米,保证了村内排水畅通同时,促进了黑通村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为了化突击清理卫生为长效保洁,她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新建6个公厕,并配备专职的垃圾清运对和清运车辆,摆放垃圾箱100余个,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新建了一个公共粪肥存放场地,做到粪便、柴草全部出村改变了过去“脏、乱、差”;2013年5月,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为了给村秧歌队、篮球队等活动队找到一块长久的活动场地,新建了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其中包括600余平方米的文化站,配有各种健身器材,总投资达150万元;为营造绿、美、亮、洁的黑通村环境,她定制了亮化美化工程,栽种了树木和花草,实现“四旁”绿化,主街道两侧共建50个花池,夏季栽种鸡冠花、串红、万寿菊,美化了村内环境,街道和广场采取垂榆、杏树、柳树、丁香、红毛柳相结合的方式绿化美化。

付润慧不仅联系信用社为村民办贷款,购买种子化肥,遇到一些困难户,无力抵押贷款,她就为其担保,还为承包工程的和搞企业的缺少资金担保,全村共顺利贷款200多万元。2009年春节她更自己陶腰包1.8万元给困难户,为每户送去200元慰问金,有的特困户和家中有大学生的,再多送些猪肉和大米,受助户都非常感动。2013年春季,很多村民都急于办理房照,她就往返于区建设局和产权处为农户联系办理房照,产权处到村里现场办公,为村民统一办理房照,简化了手续,为农户节约了一大笔费用。付润慧同志经常深入共建单位和优抚对象家中进行调研,实地走访,开展慰问。付润慧坚持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对三属走访和慰问,老退伍军人及军列家属,带去慰问品给军列家属送温暖。付润慧还亲自带队对全村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医药费普查,在积极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亲自指导和制定了《黑通村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从根本上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医疗权利。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5%,她积极主动为优抚对象缴纳合作医疗费用。为帮助困难优抚对象,让他们享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关爱。在“八一”等活动中,坚持深入基层,对新增特困优抚对象每家入户,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新增对象家家到户户落。她亲自组织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义务劳动,为老军人刘洪福家翻盖新房,村里出资购买砖瓦、砂石、水泥、塑钢窗等建材,把危房改造成新型节能房。

付润慧上任前,黑通村村集体积累仅有680万元,两年来,通过付书记的不懈努力,村集体目前积累99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就有700万元。她大力发展原主导产业是粘玉米和大白菜种植,并且带动相应的速冻粘玉米和酸菜加工,目前已都形成较大规模,全村从事粘玉米和大白菜种植共1183户,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300元达到13400元。今年以来,村党总支在付书记的带领下,不断发展支柱产业,有3户新建了大白菜冬储窖,总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达300余万元,并且有5名农户表示有建白菜冬储窖的意向,预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

李兴全·事迹

李兴全,男,中共党员,绥化市人大代表,兰西县榆林镇林升村党支部书记,兰西县榆林镇庆丰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农村的汉子,黑土地的新鲜空气,培植了他纯洁的灵魂;长辈的纯朴、善良、勤奋和忠诚的品格,铸就了他那热情火辣的性格;激情豪放的乡情,蕴育了他昂奋雄伟的阳刚之气。担任村书记以来,关爱民生的草根意识,让他俯下身子听民声,服务群众用真情,践行着一位公仆的责任和使命。

李兴全2000年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带头在村里成立了“兰西县榆林镇庆丰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起初只有1百亩种植面积,带动100多户村民加入大葱合作社,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经过了13年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大葱种植面积1万多亩,蔬菜种植5千多亩。

林升村拥有农户2400户,总人口12000人,过去人均收入不超过7000元,2011年李兴全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李兴全上任后就积极组织农户搞大葱种植和蔬菜种植,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经有700多户农民加入了大葱合作社,大葱一项增加农民收入3000元,蔬菜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000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李兴全还开拓市场,合作社种植的大葱和蔬菜已销往哈尔滨,长春,沈阳,郑州,济南,上海等地,提高了当地蔬菜在市场的知名度。

李兴全不但把村经济收入提升,而且在村容村貌上也大动手笔,他先将村里积攒的1000多吨的垃圾清理出村,使村屯卫生环境大大改变,绿化面积达到了4公里,将村内中心小学一条4公里的泥浆路修建成白色路面,解决了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13年李兴全在对林升村做了系统规划,建造了2.8万平方米的庆丰家园小区,已经入住320户,2014年将投资增建5万平方米的小区面积,预计入户达到600多户。

李兴全刚担任村支部书记就提出了“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口号,并确定了“大街小巷水泥路,处处鲜花映绿树”的基本目标。他说:“兴办公益事业,为老百姓负责,决不能让老百姓撇嘴”。他带领乡村干部千方百计筹集经费,新修白色路面。他带领村干部,把柴草垛全部清出村屯,消除了防火安全隐患。修建路边沟安装路灯165盏,让民吃上了自来水。根据老百姓提出美化村屯环境的要求,他在村中建花池子、花坛;栽植万年红、牵牛顶、翠菊、万寿菊、美人蕉等鲜花;引进绿化树木。

近年来,李兴全看准高效农业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积极开展动员农民加入协会,由协会统一组织营销,年增收达20%以上。通过组建协会发展产业经济的做法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影响和带动全县其他乡镇按照协会模式积极发展产业经济。同时,周边兄弟市、县、乡也纷纷组织人员到这个村进行参观学习和考察。他还鼓励党员带头办产业,带头学习技术,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为他们设岗定责,引导他们做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航员”、发展特色产业的“宣传员”。李兴全与正大集团签订了供货合同,销往日本和韩国,解决了2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李兴全还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设农田设施,扶持贫困农户共同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来为林升村争取抗旱井30眼,扩大了蔬菜、大葱种植面积,预计在两年内将全村的耕地集中到合作社种植,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全村农民都住上楼房,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让全村的村民向小康生活迈进。

胡世臣·事迹

胡世臣,男,现任嫩江县前进镇祯祥村党支部书记。

打铁先需自身硬。胡世臣狠抓了“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胡世臣同志在努力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经常带领全体党员到本省及兄弟市、县经济发展强村参观学习,实地上党课。组织全体党员到甘南兴十四村、九三农垦局所属农场等先进地区取经学习,近年来,支部班子带领全体党员努力做到生产示范带动、实用技术传授、市场信息提供等十三项工作到户。党员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角色,重塑了先锋意识,时时刻刻保持先进性,与民同心,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强化村务管理,先后制定完善了20余项制度,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等民主监督制度,使党员干部有章可循,群众能够有效监督。党支部重点实施了《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每位支委和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任务,以效定酬,奖勤罚懒,充分调动了支委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给每个人都压上了担子。这一奖一罚,奖出了积极性,罚没了惰性,增强了班子工作的实效性。祯祥村的党员干部们都能把村里的事、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真去对待,认真去处理。两委成员们按章办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补台不拆台,形成了一个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祯祥村离县城和前进镇路途较远,耕地面积较大,且土质肥沃,全村祖籍山东农户较多,如何立足现有实际扬长避短,带领群众富裕起来是胡世臣同志始终不断思索的问题。他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拓展第三产业”作为祯祥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几年来通过他带领支部一班人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全村的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转移,生猪、绵羊等畜牧养殖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劳务经济持续发展,从事第三产业的人也陆续走出家门创业,使祯祥村的经济发展正向着良性轨道迈进。村里山东籍的农户较多,不少农户都陆续到山东务工就业,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在400人左右,外出务工收入近千万元,成为祯祥村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胡世臣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户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流转,这样就为规模经营和调整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秋整地工作中,胡世臣带领两委成员积极进村入户,广泛宣传秋整地的好处,鼓励广大农户尽早尽快进行秋整地,同时又出台了相关补贴措施,使全村14000多亩土地统一进行整地,为种植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以及全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胡世臣把发展畜牧养殖摆上了日程,经过他的积极协调和引导,陆续有农民发展绵羊养殖和生猪养殖,畜牧业收入成为百姓收入的有力补充。

农村的饮水问题是百姓关注的头等的大事,胡世臣积极到县水务局协调,在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对全村自来水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洁净水、安全水。在他的带动下,这几年党支部一班为许多村民多次担保、垫钱,没收过村民的一次礼、一分钱。胡世臣每年到县里、镇里开会无数次,虽然都是为村里办事,可开的都是自己的车、烧的都是自己的油,吃饭、住宿、车钱、油钱一分钱都没有用过村里报销。胡世臣同志能够坚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他善于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村级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处理工作,将各类苗头性问题和矛盾发现在基层,处理在基层,经过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全村连续多年没有上访告状现象,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田庆刚·事迹

田庆刚,男,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黑河市五大连池镇青泉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十几年来,他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默默耕耘,在五大连池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应用农业科技,实现规模种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青泉村“两委”班子在田庆刚的带领下筹集资金,改造水泥路面、安装路灯、植树、种花、栽草。2011年筹集资金55万元维修了村委会办公室、改建科技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史展览室。引水管道5000延长米、储水池16个、泵站2座、能灌溉万亩农田,培养各类新型农民2600人次。2010年,他承包了青泉村300余户村民9700亩连片土地,实施种植万亩示范田项目,每年都为国家上交几千吨粮食,农民每垧纯收入可达到6000元以上,全村有300户农民受益,解放劳动力400余人。2011年开始种植矿泉水稻750亩,生产出“药泉湖”牌有机大米。2012年又自筹资金150多万元,在南石龙河边建起万只矿泉鸭养鸭场和生态园及万只火山林地鸡场。建起120平方米油坊,年产“药泉湖”牌非转基因矿泉大豆油45000斤。

在田庆刚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他个人多次获得黑河市“劳动模范”、黑河市“优秀共产党员”、黑河市优秀党代表;风景区“特殊贡献奖”和“优秀共产党员”党代表等荣誉称号。

青泉村获得市集体劳模、市平安乡村、省示范先进村、省农村社区“三优”活动先进村等荣誉。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植树造林号召,退耕还林4000亩,为风景区保住了南北饮泉、药泉湖补给线、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为风景区留下又一片宝贵绿色财富。此举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同时,又为五大连池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的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省和国家林业部门的高度赞扬。

2010年,为了农民增收调整种植结构,风景区开始实施万亩示范田建设项目,完成了9700亩土地连片种植任务。

2010年是旅游名镇建设起步之年。青泉村“两委”班子承担着新镇建设征地任务,其中一期征地66公顷,二期征地17公顷。为了确保新镇建设不受影响,历时一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一期和二期征地的工作任务,使新镇按期开工建设。

为了丰富广大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努力向上争取资金35万元,村投入20万元,将原村委会大院改造成集文娱、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并在场内安装了10余套健身器材、篮球、排球、门球场等。又建成了容纳200余人的综合科技文化多功能活动室和75平方米的藏书万余册的图书阅览室及50平方米的村史教育室,75平方米“村民议事室”。

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先后从省、市、区争取资金200多万元,村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将村里的7公里土路全部修成了白色路面,修建桥涵10座,将两侧修了路边沟。对两侧进行了香花和绿化。并对14条水泥街道设专人清扫和口运垃圾。同时在村内的南北两条主街道进行了亮化安装路灯。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给全村930户都安上了自来水。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12年村集体又办起了万只矿泉鸭、万只山地鸡养殖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同吉粮联合开发矿泉水稻,同环球药业联合种植北药已经开始生产。同时连续5年,每年自筹资金30万元为全村村民搞福利,买回优质大米白面免费发放给村民,作为常年口粮,并每年免费为村部分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解决百姓后顾之忧。

田庆刚自上任以来,抓机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生态旅游,狠抓环境治理,创办实体公司,搞特色种养,建起文化书屋,供村民健身娱乐场所,始终坚持扶贫济困,敢于担当,鼓励支持村民发展私营经济创收。他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心系群众、克服各种困难,解百姓之忧,脚踏实地的工作,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克和·事迹

最近,在大庆市林甸县东兴乡有件喜事儿。东兴乡被大庆市曲艺家协会、市地方戏艺术家协会、市二人转艺术创作研究会、市文联,联合授予曲艺之乡荣誉称号。同时红阳村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曲艺家协会村级分会,红阳村村委会主任李克和成为了大庆市曲艺家协会红阳分会主席。这位靠文化兴村的“村官儿”,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优秀农村文艺人才的同时,带领村民修村路、建文化广场、创办村级幼儿园、组建千万元种植专业合作社,趟出了一条文化兴村的特殊致富之路。

今年46岁的李克和已经有近20年的村里工作经验了,原来为东兴乡平安村村委会主任,平安村和红阳村合并后,被选举为红阳村村委会主任。这位爱好文艺的村官儿想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首先要从群众的基础素质抓起,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以文兴村,以“曲艺之乡”创出红阳村的品牌和知名度。

2012年10月1日,在大庆市曲艺家协会和林甸县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庆市曲艺家协会红阳分会正式成立,李克和被推选为红阳分会主席,这也是黑龙江省首个村级艺术协会。红阳村文艺人才多,二人转爱好者、快板、声乐艺人100多名,能上台演出的就有20多人。李克和将这些文艺人才组织起来,让他们带动全体村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很快在红阳村兴起了一股文化热。李克和经常把一些老一辈文艺队的叫到一起,没啥事就唱唱曲、自编自演一些节目,每天晚上吃完饭,鼓点一响、村里秧歌队的老太太们就化好妆、换好衣服,扭起来!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村里抽烟喝酒的少了、打麻将看纸牌的没了,整个村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为了让村里的文艺人才走出去获得更大的空间、让大家都知道林甸有个艺术之乡,李克和经常带领村里的文艺人才参加全省的各项大型文艺活动、并取得了丰收的成果。2012年黑龙江省(大庆片)才艺综艺大赛比赛上,他们一等奖捧回来七八个,其中李克和刘雅琴表演的《别寒窑》获得金彩扇奖。在在黑龙江省群众艺术节上,李克和自编自演的二人转《歌唱新农村》又获大奖。在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举办的《欢乐英雄传》比赛节目上,红阳村派出6人参赛,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张野老师称赞李克和说:“你是业余组里最棒的!”最后,李克和和他的队友们从全省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全部进入了复赛。

红阳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林甸县政府和东兴乡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红阳村又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资金,建成了总面积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弘扬文化大院”,全部水泥铺筑的广场、齐全的健身器材、宽敞的表演舞台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到这里休闲娱乐,临近市县的文艺团体也纷纷到这里交流演出,“红阳文化大院”成了这个文艺之乡的有一道亮丽的风景!

村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李克和和红阳村的两委班子又将目光落在了怎样改变民生和创新发展上。2014年,红阳村通过一事一议和对上争取解决资金104万元,铺设水泥路面2.25公里,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新建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一处,配备专业幼儿教师2名,解决全村130多名幼儿上学问题,也是全省少见的村办幼儿园。

同时红阳村积极扶持村民组件专业种植合作社,最新组建的“政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0亩,投资1500多万元,带动200多户村民入社,红阳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多元。

李克和,这个挂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曲艺家协会红阳分会主席”“林甸县戏曲协会副主席”等艺术头衔的“村官儿”,正带领他的村民唱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曲,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北安市通北镇

北安市通北镇位于北安市南65公里,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5个居民社区,镇域人口10万人,其中城镇内人口6.4万人。近年来,通北镇把建设黑龙江省新农村优美示范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重要目标。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级重点镇”、“全国生态文明乡镇”、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三创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综合实力在全省百强乡镇中位居第十三位。

优美宜居 经济建设是基础

几年来,通北镇加大了产业发育力度,规划建设了商贸物流、大豆产业、有机食品和新型工业“四大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天鑫购物广场、禧荣物流城、农资大市场为依托的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经营业户已发展到4000余户,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寒琪油脂厂、兴盛种业、天宇公司为依托的大豆产业集聚区,年交易量可达30万吨,加工量10万吨以上;以黑河市东北亚(对俄)现代蔬菜产业园、特色种植园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为依托的机食品产销集聚区,年产蔬菜水果达2000吨,收入超千万元;以煜佳新型建材厂为依托的新型工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4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5年来,5千万元以上落地项目就有12个,引资额达11.5亿元。

优美宜居 城镇建设是根本

小城镇建设步伐日新月异,投资1.2亿元。硬化了镇内全部主街,安装路灯877盏;改造了站前广场,新建停车场1700平方米;实施了中央街整体改造工程,规划建设了通林大街;铺设大理石步道板3.4万平方米、建设绿地15万平方米;改革了城镇管理机制,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乡建设规划局,使城乡规划与管理职能更加完善;创新城镇卫生运作方式,成立了环卫公司;加大了楼房开发力度,楼房开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15个,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水、供气,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中。

优美宜居 生态文明是目标

结合镇域实际,按照规模开发、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建设理念,与黑河市东北亚(对俄)现代蔬菜产业园互为依托,形成了集观光、旅游、垂钓、采购、采摘、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圈”。适时举办“采摘节”、“垂钓节”、“品尝节”等系列休闲活动。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建了镇综合文化站,成功举办了春节联欢会、元宵焰火晚会、消夏晚会和镇运动大会;建立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居民道德建设互动体系,开展了“通北好人”等评选活动,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优美宜居 社会保障是关键

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提高。新建了一中实验楼、学生管理中心、第三小学、第一小学、幼教中心教学楼和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通北镇已成为北安市南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中心。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举措,各项惠民政策惠及城乡百姓,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被黑河市红十字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佳木斯市沿江乡黑通村

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黑通村位于佳市西部,共有农户1420户,5160口人,耕地面积1.1万亩,集体积累700万元,固定资产600万元,党员78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907元,比上年增长11%。

结合村情实际,黑通村提出的“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村”这一指导思想,以优化发展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为着力点,以切实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落脚点。在村党总支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各项工作全面出色地完成。在新农保扩面、秸秆双禁等工作中,村党支部成员冲在前线、认清责任,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多年来,无论是村容村貌环境整治,还是计划生育、矛盾调处、新农保、秸秆双禁等工作,黑通村党总支始终与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团结协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各项工作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

借着学习实践责任主题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开展党员学习活动,以“发展农业有个好点子,为民服务有个好态度,村容村貌有个新亮点”为实践载体。制定了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的制度,现在已在全村党员中形成一个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极大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制定了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义务为孤寡老人、村集体、困难户、特困户清理积雪、清理路边沟等活动。

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认真思考黑通村的发展之路,要想实现黑通村的发展致富,必须要做好长期的打算、长远的规划。村委班子从自身建设人手,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依托远程教育设备,举办专题培训,重点学习种植、养殖业技术方面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双带能力”,“两委”成员领创办项目达5项;在决策村内重大事务中,坚持“两委”联席制,严格执行“四会三公开”制度,对涉及党务、村务、财务方面的问题每季度进行公开。由于决策民主,管理到位,公开及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积极探索服务农民的新途径。实行了党员服务承诺制和村干部为民服务代办制度,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对子5对,建立扶贫解困基金5000元,帮助购买了种子、公肥;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几年来,黑通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为群众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保障班子,95%以上的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对群众工作扎扎实实,带领全村共同致富。全村共有35名党员已实现了带头致富,并带领365户农民实现了共同致富,村干部群众满意度、测评优秀率均达到98%以上。

为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黑通村党总支决定,在全村各支部和广大党员中围绕乡党委提出的“一轴,两区,三中心”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开展“百部连百村”活动,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提升了村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核心地位,安置里村里的剩余劳动力160余人,为农民增收近百万元。

佳木斯市苏木河农场

佳木斯市苏木河农场始建于1959年,是地方性国有农牧企业,位于佳木斯市西南35公里处的201国道旁,占地46平方公里,地处山区,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耕地25000亩,人工林地20000亩,2013年实现总产值44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实现税金50万元,比上年增长8%。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抓住佳木斯市“土地整理工程”落户苏木河农场的大好机遇,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态、安全农产品,对农场的25000万亩耕地进行水保治理和土地整理,兴修水利,对低产田进行彻底改造,对低洼地块全面进行旱改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其取得更大的收益。今年成立了玉米种植合作社,通过带地入社等方式流转土地20000亩连片种植玉米,其中订单种植粘玉米1500亩,使农场的种植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明年全场绿色玉米要达到15000亩;水田种植8000亩,绿色蔬菜种植要达到1000亩;绿色瓜果种植达到1000亩。建成大田良种良法栽培种植区、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畜牧标准化养殖区,形成结构优化的高效农业。

加快发展庄园式旅游业,建特色度假别墅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建设公寓式别墅,实现庄园式旅游景区,突出农场休闲度假游的优势,做大做强苏木河农场的旅游产业,以旅游作为切入点,带动农业,改善民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别墅度假区和庄园式旅游产业新品牌。

人居环境上档次。2009年,苏木河农场被佳木斯市郊区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农场筹措资金865万元,共硬化场区内道路22条,总长9.4公里;硬化道路边沟5700延长米;场区绿化栽植云中杨、丁香、水蜡、垂柳等树木近5万余株;场区主干街道两侧安装路灯146盏;修建文化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维修场部办公室和职工文化活动室800平方米。2013年初农场职工福利性住房开始建设,《幸福家园》小区占地面积近5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主体楼8栋,其中五层正楼6栋,二层厢楼2栋。住宅312户,商服24户,车库64个。2013年底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2014年8月《幸福家园》工程配套设施全部竣工后,职工即可喜迁新居。二期工程“苏木河农场职工休闲文化广场”已规划设计完,工程预计总投资500万元,8月份开工,11月末基础建设结束。

发展多元经济,让职工上得去楼,住得起楼。农场用职工上楼后倒出的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职工创业致富。2013年引进一万头养猪场,猪场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工,形成规模化养殖区,带动职工饲养猪创收。继续扩大养鹿业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在三分场投资800万元新建饲养量200头以上鹿场两个,采取多种措施壮大苏木河养鹿业。一是选育出优质茸率高的梅花鹿品系;二是鹿品种培育由单纯的产茸向茸肉兼用品种发展;三是鹿产品深加工系列化。2013年投资50万元购进鹿产品深加工设备一套,对鹿茸、鹿肉、鹿血、鹿鞭等副产品依据市场需求,制成系列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2012年10月份,产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佳木斯市赫哲族民俗文化周会上参展,反响非常好。计划在5年内把苏木河的鹿存栏增加到2000头,使鹿业生产真正成为农场职工的致富之路。引导职工利用农场次生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规划到2017年,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木的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使农场人工林、自然林面积达到25000亩。选择土质肥沃林地,进行林下经济开发,2013年秋季实验种植林下野山参100亩,现在参苗长势很好,若今年能成功越冬,明年将在农场大面积推广;2013投资50万元,建山林笨鸡养殖场一处,饲养10000只本地鸡;今年农场利用椴树优质蜜源引进蜜蜂500箱,发展林下养蜂,目前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农场职工增收的又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