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上雷,李明晏/Song Shanglei,Li Mingyan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济南250001)
(Shandong Branch of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Ltd.,Jinan 250001,China)
随着移动业务的发展,终端用户类别及新业务日渐多样,针对每种业务,网络都分别提供独立的数据库。众多分离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并使数据配置和操作管理等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HLR(归属位置寄存器)采用集中式的软件结构,不易扩容和集成其他数据库,已很难满足不断发展的网络需求。
随着LTE网络和IMS的引入,用户数据融合的必要性开始显现,现网HLR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分布式HLR以其架构的先进性及对用户数据融合的良好支持,成为HLR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分布式HLR是建设融合用户设备的趋势。
针对运营商网络中用户数据分散、访问接口多、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等问题,3GPP(TS 23.335)提出了用户数据融合(UDC)的概念。UDC采用分层架构,由2部分组成,即前端(front end,FE)和用户数据库(user data repository,UDR)。
FE的功能主要有:负责业务逻辑处理 (如HLR、LTE HSS、IMS HSS的应用),不负责用户数据存储;有明确的ID,相同类型的FE可以组成一个簇,会分配一个簇ID,支持容灾、备份、负荷分担等问题。
UDR的主要功能有:负责各种用户数据的统一存储 (如HLR、LTE HSS、IMS HSS的用户数据),为应用提供数据模型视图(不同的应用可以有不同的视图),并为FE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具有CRUD(create read update delete)能力和S/N(subscription/ notification)的能力,当被订阅的数据发生变更后能根据一定的算法选择不同的FE进行通知;可以对FE级进行权限控制,包括FE ID的权限控制、运营商的权限控制、应用类型的权限控制、针对数据级别的控制、操作类型的权限控制等;当UDR中的信息发生变更需要通知FE时,UDR可以存储FE的信息。
UDR包含的数据范畴有:用户的签约数据,主要是HLR、LTE HSS、IMS HSS、AS、AAA等用户在网络中的签约信息、鉴权信息等;用户的注册信息,即用户目前的注册状态;用户的位置信息,如用户所注册的SGSN信息等。
UDR的数据库按照存储数据的数据模型不同,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层次型数据库、网状数据库。目前使用广泛的是关系型数据库和层次型数据库,主流数据库支持厂家包括Oracle、IBM、Microsoft等。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与FE适配,负责FE接入;层次型数据库适用于数据在物理介质上的存储、维护和管理。
随着CM-IMS和TD-LTE的引入,用户、数据、设备越来越多,网络中用户数据设备除现网HLR外,还会引入EPC HSS以及移动IMS HSS。3种用户数据设备都存储用户数据,但三者在服务用户、接口协议、功能等方面有较大差别。HLR、EPC-HSS、IMS-HSS融合组网如图1所示。
2G/TDHLR、EPC-HSS、移动IMS-HSS独立建设会导致CS/PS/EPS/CM-IMS跨域数据交互及组网结构复杂、重复设备投资、数据冗余存储、对同一用户多点业务开通、鉴权失败等问题。
2G/TD HLR和EPC HSS融合可满足多模单待数据卡终端以及CSFB终端的数据融合需求。2G/ TD HLR+EPC HSS和IMS HSS融合可满足VoLTE终端的数据融合需求。
因此,HLR、EPC-HSS、移动IMS-HSS应实现用户数据融合,并为整体用户数据融合提供基础。
3GPP R4标准架构下的交换网络特点是承载和控制分离,这种架构带来了大容量、高处理能力、节约网络投资的优点,同时简单、清晰的网络结构使得网络扩容和维护成本低,并且可实施容灾备份机制。分布式HLR技术在设备架构上借鉴了R4分离架构软交换MSC的一些概念,采用了数据存储和业务处理分层的架构(UDC架构),分布式HLR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分布式HLR主要由3部分组成。
(1)前端设备
核心处理模块:负责MAP、Diameter等信令消息的高层协议处理功能。
信令模块:负责MAP等七号信令以及LTE HSS的Diameter信令消息底层协议处理功能。
E1中继模块:用于直联、准直联TDM七号信令链路接口。
IP模块:用于IP信令及Diameter信令的接口,连接IP承载网络。
(2)后端设备(BE)
AUC功能模块:生成用户鉴权数据等。
中央数据库:存储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签约信息等。
(3)其他公共设备
交换矩阵:TDM交换总线、数据交换总线。
同步:时钟同步、时间同步。
BOSS接口、网管接口、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维护终端等。
(1)大容量、集中化
分布式HLR大容量分层架构平台可满足大容量集中化建设的要求:FE/BE分层架构可以实现整体性能与容量的灵活在线扩展,从而满足大容量的设置要求;基于ATCA/刀片式的新平台可以降低设备能耗和占地,有利于节能减排。
(2)安全性
分布式HLR支持分布式组网架构可有效提升大容量部署的数据安全性:FE与BE、BE与BE可实现异地容灾,之间通过IP承载通信;多个FE可以通过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对MAP业务进行保护;BE之间可以对静态数据、动态数据进行实时备份,通过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实现容灾。
(3)用户数据融合
分布式HLR能够平滑演进支持HLR/EPC HSS/ IMS HSS融合,保证2G/3G用户不换号转网为4G用户;并能够平滑演进到未来的大容量融合数据中心,使得数据挖掘更加便利,数据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分布式HLR的BE和FE应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采用成对方式设置,配对的2套分布式HLR安装在同一数据中心城市的不同机房。成对BE采用“1+1”互备方式,成对HLR FE和HSS FE也采用“1+ 1”互备方式,FE按不同号段承载业务,如图3所示。
分布式HLR支持分权分域功能,省内多个本地网可根据容量共用一套分布式HLR的BE,省内同一信令汇接区的多个本地网可共用一套分布式HLR的FE。(注:同一对LSTP负责的多个本地网属于省内同一分信令区)
该方案中FE完全按照信令汇接区设置,不会对B链负荷产生影响。FE集中设置导致MSC至HLR的本地信令改为通过LSTP转接实现,导致FE与LSTP之间的A链负荷大大增加。以同一本地网A两用户为例,呼叫路由变化如图4所示。
分布式HLR采用成对方式设置,配对的2套分布式HLR分别安装在不同省中心机房。成对BE采用“1+1”互备方式,成对HLR FE和HSS FE也采用“1+1”互备方式,FE按不同号段承载业务,具体如图5所示。
图3 BE和FE集中部署在省中心,FE分信令汇接区设置
图4 FE按信令汇接区集中后信令路由变化情况
图5 配对的2套分布式HLR分别安装在不同省中心
分布式HLR支持分权分域功能,省内多个本地网可根据容量共用一套分布式HLR的BE和FE,同时将全省每个本地网的用户数据平均分配在不同省中心分布式HLR上。
由于该方案未考虑信令汇接区,全省有一半的用户在呼叫过程中存在信令迂回以及对LSTP之间B链负荷的大量增加。以地市A用户a和用户b的本地通话为例,用户a和用户b的主用数据在省中心A和省中心B,省中心A和省中心B分属不同的信令汇接区,呼叫流程如图6所示。
分布式HLR采用成对方式设置,配对的2套分布式HLR的BE分别安装在不同数据中心机房,成对BE采用“1+1”互备方式,成对FE分散设置在本地,采用“1+1”互备方式,FE按不同号段承载业务。BE与FE之间通过IP专用承载网疏通数据,具体如图7所示。
图6 同一本地网分属不同BE的两用户之间的呼叫流程
图7 BE和FE分离设置(BE在省中心,FE分散在地市)
本方案由于FE设置在地市,对于MSC部署在地市的省网来说,目前情况下对信令网的影响最小。在核心网网元集中化设置的背景下,IMS HSS的FE和EPC HSS的FE如果设置在本地,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信令交互存在大量信令迂回,不利于网络后续演进。
上述3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从对现网的影响、集中化要求、网络演进以及容灾效果等角度进行比较,见表1所列。
表1 分布式融合HSS/HLR建设方案比较
方案建议:从集中化要求、对信令网的调整以及网络演进角度综合考虑,建议采用方案一,即BE和FE集中部署在省中心,按信令汇接区分区设置,BE采用“1+1”备份,FE采用“1+1”备份。
移动核心网络正朝着全业务和全IP网络的方向发展,网络分层化、开放化及集中化是移动核心网演进的趋势。分布式HLR其业务逻辑与用户数据的分层、业务逻辑与用户数据间的IP访问、数据库开放灵活的接口及架构正是顺应了这些发展趋势。随着网络的演进,分布式HLR将演变成融合的用户数据中心,将用户数据对外开放,以进行用户数据充分挖掘及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