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给山东巡抚包括画的一幅“清竹”上的题诗,字里行间,浸透着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竹子的药用价值,竹子全身是宝,一枝一叶皆可入药,是民间最常用的中药,也是老百姓食疗中的上品,易得易用又易于见奇效。
先说竹叶吧,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中称之为淡竹叶,他说淡竹叶性味甘淡寒,入心、胃、小肠经。如今不少地方现在仍用它熬茶,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能。临床多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小儿风热惊痫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竹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竹叶与白茅根配伍,可治疗尿血;与知母、石斛组方,能治疗热病产生的心烦口渴、便干尿黄等症。
淡竹叶不但能入药,还能酿酒,如今的竹叶青就是竹叶浓煎取汁加入米曲子一起酿造而成的。这种酒不但酒色碧绿味道清醇,而且极具营养价值。南宋诗人杨万里“唯余竹叶曲,留此千古情”的诗句,就是对竹叶青酒做好的赞美。
其次是竹茹,也就是竹子去掉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它性味甘凉,入肺胃二经。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蚕砂、陈皮相配,治疗发烧有奇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竹茹用于“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效果显著。如今的竹茹橘皮汤、竹茹石膏汤,依然是治疗肺热咳嗽、胆火挟痰、胃热呕吐、呃逆、吐衄血的良药。竹茹与姜汁翻炒后,更是妊娠呕吐的常用药。竹茹与粳米生姜加水煮的粥,亦有清胃和中、除烦止呕的功效,如今大街上卖的竹筒米饭很受孩子们的青睐,除了味道鲜美外,其中的营养价值也不可低估。
下面再说说竹衣。竹衣又名金竹衣,是竹子杆内的衣膜,我们老家至今还用它作为笛子的贴膜,其震动时发出的声响实在优美。所以清代赵学敏在他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竹衣能“治喉哑劳咳”等疾。明代医家张景岳创制的竹衣麦门冬汤,对治疗劳瘵痰嗽、声哑难出等症有特效。如今人们用竹衣治疗慢性咽炎和声带炎,效果也不错。
至于竹沥,虽然大家见得不多,但听得可不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是出过竹沥的竹子,代表史册。竹沥就是以新鲜淡竹的茎,经火烤时流出的液汁,所以竹沥又名竹油。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竹沥汤了,它是由竹沥汁、生葛汁、生姜汁配伍而成,主治中风不语、心神恍惚等病。
第五就是竹黄了。竹黄是天竺黄的简称,还叫竹膏或者竹糖,是竹子的青皮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竹节间的汁液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具有清化热痰、清心定惊的功效。常用的方剂有天竺黄散和抱龙丸等,分别治疗小儿烦热、眼目赤涩、小儿惊风抽搐和小儿身热神昏、四肢抽搐等疾病。
最后再说说大家都熟悉的竹笋。竹笋有冬笋、春笋、鞭笋之分,是药食皆宜的营养佳品。“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唯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这里的“苍竹苗”就是竹笋。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竹笋有“主消渴、利水道、益气”的功效。江浙一带老百姓将虫蛀的笋作药用,号称“虫笋”,用于治疗浮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效果非常好。
“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竹子不但是平安吉祥的象征,更是治病养身的良药。诵竹的诗歌丰富多彩,入药的竹子也是千姿百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