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婧杰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63)
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大国都建立起了自成一统的殖民帝国。法、德、俄、比、意等殖民帝国已遍布于世界各地,但最庞大的殖民帝国仍是大英帝国。这个时代通常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这个词在19世纪末被有一些人视为爱国主义的表现。
英帝国领土的几乎一半是1874年后获得的,其新获领土的规模和商业价值要远远超过法国和其他列强,这或许是因为英国拥有更多称职的帝国建设者、海外商人以及充裕投资的资金。当然,强大的海军是英国成功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重要因素。帝国给予英国相当有利的战略优势:在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英国皇家部队、供煤港口和舰队基地星罗棋布,皇家海军在各大洋游弋。英国在全球还拥有许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缓冲地带,给其自身以很大的回旋余地。
辽阔的土地对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殖民地是英国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地以及资金投资市场,英国享受着作为帝国之首的荣耀;另一方面,英国在控制和经营殖民地事务中也必须付出,并承担保护和发展殖民地的责任。殖民版图越大,所承担的任务也就越多。
殖民地的统治方式并非中央集权。在北美独立之后的殖民政策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亚非各国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高涨严重破坏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直接有效控制的领土和人口越来越少。
英联邦成员国离心倾向也是其没落的表现和原因。例如,1949年爱尔兰已独立成共和国。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军事经济上受美国控制,巴基斯坦也同美国缔结了军事条约,南非联邦出现了疏英靠美的倾向。印度、锡兰等国执行和平中立政策,努力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加上英国本身的贫弱,各联邦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改变了百年来英国一手控制各联邦成员国经济、贸易情况,加剧了英联邦内部宗主国和自治领的矛盾。
英国本身国力的削弱首先表现在经济上。资源贫乏,工业原料都很缺乏,经济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极大。工业部门设备陈旧,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美国和西德,在世界上的竞争地位愈来愈低下。自从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回国有后,过去被英国垄断的地中海、红海航线已不能控制,航运业也已被美、日、西德超过。二战中,债务负担使得英国国内在战后屡次爆发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的英联邦,是英国和自治领在英帝国内以政治平等、帝国特惠为原则建立的新机构。既不同于英帝国内英国与自治领之间的旧格局,也有异于二战后英联邦的新形式。
英国的衰落使得其无力应对庞大的殖民体系的诸多繁杂事务。对自治领来说,一战增强了民族意识,提高了国际地位,带动了工业起步因而产生了政治平等、经济互惠的要求。
1923 年的帝国会议是英国新旧战略转换的枢纽。英国战略的范围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防守,内容由政治为主到政治经济并重,手段由军事进攻变为外交行动。其战略的转变影响着英国和自治领的关系向英联邦的演变。
英帝国的没落极大地促进了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发展,战后绝大部分殖民地争得了独立,但其独立主要是以自治领的形式加入了英联邦。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出现新高潮,英国迫于形势于1947年颁布《印度独立法案》,7月通过了此法案。1950年和1956年,印巴分别宣布建立共和国,两国都加入了英联邦。1947年11月,英国国会讨论了《锡兰独立法案》,经修改予以通过,1948年4月生效。法案规定:锡兰成为自治领和英联邦成员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的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把英联邦运动推向新高潮。60-70年代,取得独立的英属殖民地绝大部分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变,英联邦作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到50-60年代终于走上了世界舞台,英帝国从此寿终正寝了。
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1]陈晓律《英帝国》[M],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366页。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330页。
[3]肯尼斯·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92-553页。
[4]蒋孟引《英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7-631页。
[5](英国)马里欧特《现代英国》[M],(1885-1945)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19-496页。
[6]程西筠《英国简史》[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7-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