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伟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我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其中,京广铁路以西的山区、丘陵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平原的黄河、漳河等古河道风沙区则存在严重风力侵蚀。由于邯郸市对风沙区分布范围尚未完全界定,风力侵蚀状况底数不清,不仅直接影响了该区域生产建设项目的水保执法监督,而且也制约了风沙区生态治理的顺利开展。导致这些区域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邯郸市尤其是东部平原风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邯郸市古河道风沙区面积1066.59 km2,其中,轻度侵蚀风沙区分布有固定沙丘和斑状流沙,以吹扬为主;中度侵蚀风沙区固定沙丘中有部分活化,流沙成片状分布,常有沙暴出现;强度侵蚀风沙区流动沙丘遍布,农地、林地、草地资源基本丧失。受风沙危害面积达160万亩。风沙还侵蚀和埋压农田、道路及水利设施,抬高河床,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在古河道涉及的3000km2调查范围内,分县选择勘点,实地踏勘。垂直风沙区走势主轴线等距离布置横轴线,每个横轴线上布置5~10个踏勘点,在风沙区走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点位置增加踏勘点。以县为单位,收集古河道凿井柱状图、基坑开挖剖面等资料,资料不足的县增加3~5m深的地质探坑。
一是地质勘探调查。采取探井、探坑2种形式,其中,探井用于古河道埋深较深的区域。从地表向下垂直开挖比较深,主要为查明地基较深处的复杂地质条件。其断面为圆形,竖井深度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一般深10~20m,有的达30m以上。探坑用于古河道埋深较浅的区域。深度不超过数米,主要是了解河床的沙土、砾石层等特征沉积物以及主河槽河漫滩的分布状况。
二是实地踏勘调查。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故道考察组”实地踏勘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黄河下游已开始修筑堤防,秦汉时,堤防已相当完整。现今河南武陟东北至浚县之间,原阳和延津县境,从滑县至濮阳,从清丰、南乐到河北大名、馆陶县境,均有故河堤遗存,虽多残破,尚自成体系。
课题组成员以现存的残堤为界限,结合各县多年水利工程建设挖基坑掌握的实际地质情况,进一步研究考证,在原则上保持河流水系完整系统汇合一致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古河道在邯郸等地的大致走向以及流域范围等概况。
以此类推,课题组利用有关县多年水利施工、打井技术资料,分别印证了古河道在各县的走向,界定了古河道风沙区范围,面积为1151.52 km2。
探坑勘探方案:以风沙区所在县为单位,在初步划定的风沙区范围内,实地挖掘50cm深的探坑,鉴定土质类别,核实界定风沙区范围。
实施原则:以古河道的自然走势方向确定纵轴线;在各县风沙区图示范围内选择与纵轴垂直并有明显标志的道路、河渠等或人为取点联结成横轴。面积较小区域环绕周边一圈作探坑,全市纵横轴统一编号。纵横轴上每千米挖3个探坑,接近风沙区边缘和两县交界地带探坑点加密,间距50m,确保风沙区边缘的精确度。全市共确定22个纵轴,50个横轴,拟挖探坑2827个。利用全球卫星定位(GPS)导航仪读取各个探坑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及相邻坑间距。
探坑布置:各县按顺序开展现场探坑定位工作,水利技术人员在初步划定风沙区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寻找风沙区边缘,布置探坑勘查土质含沙量,确定土质类别。并根据探坑的土质,确定沙壤土、沙土分布区域面积为1442.58km2。
探坑定位工作之后,对比普查数据,面积相差291.06km2,经分析其原因包括,一是对土壤质地类别鉴定有偏差;二是同一古河道上下游不衔接,逻辑上不对应,使用GPS315导航仪时出现读错数和初始化设置错误;三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GPS)导航仪技术勘探界定风沙区范围与现场踏勘风沙区范围出入太大。
为此,有关科研人员深入13个县的风沙区范围内进行实地复查,将含沙量低于80%的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的风沙区范围去掉,最终确定沙壤土、沙土的区域作为风沙区,面积为1066.59km2。并根据“古河道上下游分流会合相互衔接”的原则,对相邻县图幅进行拼接,编制出邯郸市东部平原古河道风沙区分布图。
开展东部平原古河道风沙区踏勘划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风沙区范围,报市政府批准并公告后,作为该区域水保监督执法和落实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据。其次,摸清水土流失现状,为下步风沙区水土保持前期规划立项,提供基础资料。第三,结合风沙区踏勘划界,开展风沙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探索风沙区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途径。第四,为水利、农业区划、土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等行业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性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