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本文围绕“财管管理提升支持千万吨持续稳产”,阐述辽河油田在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
财务部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科学测算,提出合理化决策建议,推动公司“千万吨”稳产战略的制定,支持公司战略实施,保障经营目标实现。经过反复论证测算,我们认为“千万吨”产量是辽河油田生存发展的基础,“千万吨”稳产是油田公司的生命线。
为科学测算辽河油田的经济产量区间,真实反映产量与收入、成本、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不同年份的经济数据比较,我们以2008~2014年财务、生产实际数据为基础,对油价等因素进行必要的还原,根据2008~2014年油气产量与边际利润可以得到产量与边际利润曲线,相应的回归曲线为边际利润y=-0.0009x2+2.123x-1117.24(R2=0.975,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的精确度较高,模型可参考使用)。
对边际利润y=-0.0009x2+2.123x-1117.24求导可以得到边际利润y'=-0.0018x+2.123,根据导数概念可以知道产量x=1179万吨时,边际利润y'等于零,边际利润y存在最大值,也就是说1179万吨是辽河油田最大效益产量。
根据2008~2014年油气产量与利润情况可以得到产量与利润曲线,相应的回归曲线为利润y=-0.002x2+6.276x-3466(R2=0.913,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的精确度较高,模型可参考使用)。当利润y=0时,对应的产量就是辽河油田的保本产量。由于利润y=0是一元二次方程,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产量x=715万吨时,辽河油田利润为零。
在假设前提下,盈亏平衡点至最大效益点产量为效益产量区间,辽河油田效益产量区间为715~1179万吨,区间内产量越高,效益越好,参考辽河油田的资源接替和现有生产能力,综合确定千万吨左右的生产规模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2008年以来,辽河油田保持在“千万吨”的生产规模,解决了9万余人的就业问题,累计上缴利润204亿元,上缴税费782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见,产量规模是上市业务稳定发展、未上市业务解困扭亏的重要基础,对于矿区和谐稳定、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意义重大。只有统筹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正确处理产量规模与企业效益的关系,把“千万吨”稳产与广大员工福祉结合起来,与企业履行“三大责任”结合起来,才能明确工作方向,激发工作动力,实现油田长远发展。
辽河油田油品结构以稠油为主,产量占比60%,但稠油已经进入吞吐开发后期,产量综合递减超过20%,效益下滑严重,科学转换开发方式是“千万吨”稳产的基础。截止2014年底,辽河油区稠油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84%,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后备资源不足,近年为实现稳产,大力实施转换开发方式,应用了蒸汽驱、SAGD、火驱等热力驱动采油技术,转换开发方式产量占比越来越大,有效提高稠油油田的采出程度和储量动用程度,为“千万吨”稳产做出更大贡献。
辽河油田稀油产量占比40%,但却提供了60%以上的利润贡献,优化产量结构、提高稀油产量是增加效益的关键。受现有生产工艺和技术条件制约,辽河油田每年200万吨的稀油掺入稠油销售,按稠油价格结算,导致辽河稀油的平均实现销售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80%-85%,大力调整销售结构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1)重点支持稀油、高凝油产能建设,提升高价油品产量规模。2010年以来,公司加快潜山油藏开发,迅速建成100万吨产能,连续6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精细注水工程和深部调驱、化学驱等稀油开发方式转换项目,千方百计增加高凝油、稀油产量。
(2)加大分质分销力度,增加高价油品销售。为优化销售结构,生产管理系统在不断增加稀油产量、保证管输效果的情况下,不断完善集输工艺,边试验、边摸索、边运行,合理降低掺油标准,实行对标控掺、动态调掺、药剂替掺、提温降掺等措施,年均减少掺稀油量40万吨以上;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适当改造输油管网、增加拉油点,拓宽稀油销售渠道,尽可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3)制订差异化预算政策,安排重点单位上产资金,资源匹配向高回报单位和项目倾斜。对老井自然产量和转换方式产量分别测算单位基本运行费,按差异化成本调整预算基数。
公司上下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把追求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运用管理会计思想辅助指导生产,提升价值贡献,保证了油田公司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