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钦 庄敏(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 台州 318000)
电镀工艺在工业上具有较广的使用面和较强的通用性,包括轻工、纺织、仪表、电子、交通、基建、机械等很多工业部门都配备了电镀厂,然而因为电镀厂具有面广而分散的特点,再加上具有种类繁多的工艺条件,因此电镀废水中的污染物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电镀废水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工作做好。
所谓的化学法主要是指通过中和沉淀反应或者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其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使其变成无害无毒的物质,或者从废水中采用沉淀和上浮法将重金属除去。化学法目前主要包括沉淀法、氧化破氰法和化学还原法等,属于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处理电镀废水的方法,其具有容易掌握操作、较低的处理成本、较少的投资等一系列的优势,在各种电镀废水治理工作中都比较适用[1]。
首先是化学还原法:在电镀废水治理中治理含铬废水的时候化学还原法属于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其主要是将铁粉、SO2、Na2SO3、NaHSO3、FeSO4等还原剂加入到废水中,从而还原Cr(Ⅵ),使其成为Cr(Ⅲ),随后再将石灰乳或者NaOH 加入进去,使其沉淀分离。其次是氧化破氰法:有很多化学方法都可以对含氰废水进行处理,比如电化学氧化法、臭氧处理法、水解法、过氧化物法以及碱性氧化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碱性氧化法,也就是将氯系氧化剂加入到碱性条件下的废水中,从而破坏其中的氰化物,使其转化为无毒无害产物,这样就可以将氢化物的污染问题彻底的消除,然而在采用该方法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控制pH,如若不然就很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最后是化学沉淀法:将NaOH、石灰等药剂加入到废水中,使碱的氢氧根离子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种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从而使重金属离子被去除,这就是化学沉淀法。每种重金属离子都具备最佳的沉淀pH 范围,然而因为往往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包含在废水中,所以首先要将中和剂在废水pH 范围中的投加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2]。
物理方法主要是对废水中悬浮的污染物质进行分离,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并不会使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
首先是蒸发浓缩法:所谓的蒸发浓缩回收法主要是采用蒸发的方式处理重金属电镀废水,使其溶液得以不断的浓缩,最终对其进行回收和利用。蒸发浓缩法一般在对含镍离子、银离子、铜离子和铬离子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适用。在电镀工业中往往选择蒸发浓缩处理法与其他方法连用的方式对重金属废水进行处理,其能够确保闭路循环的实现,属于一种非常成功的组合。采用蒸发浓缩法对电镀重金属废水进行处理具有十分简单成熟的工艺,而且不需要任何的化学试剂,所以并不会出现二次污染,可以对其中有价值的重金属进行回用,因此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高。然而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操作费用和较大的能耗,因此只是将其用作一种辅助处理的方式。
其次是反渗透法:反渗透法具有十分简单的原理,其作为一种浓缩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半透膜实施高压过滤,尤其是在对镀镉、镀铜、镀锌和镀镍废水进行处理的时候非常适用。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全部采用物理操作的方式,回用或者综合利用产生于运转过程中的一部分浓缩液,在漂洗中回用稀液,除此之外并不会出现其他废弃物[3]。
目前电镀行业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较低的废水回用率、较高的运行成本、较低的有效治理率、较低的污染治理水平、较低的机械装备水平、较低的专业化程度等。在我国实施新的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后,电镀行业中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采用现有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往往不能够符合新排放标准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对电镀废水处理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电镀废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多元组合技术、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循环经济、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工艺整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洁生产,而政府的大力推进和科技的进步是其中的关键。目前我国在摸清各污染源排污情况、审核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制定了出来,因此对企业生产行为的规范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电镀行业在具体的治理电镀废水的工作中必须要对回收利用废碱废酸液、废电镀液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不断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对综合利用和循环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最终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受到的电镀行业的污染。
在大力提倡构建环保型社会的今天,如何能够有效地降低电镀废水的污染,并且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电镀行业必须要认真的做好综合治理利用的工作,立足于电镀工艺的改革,对各种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电镀工艺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使污染源得到切实减少。
[1]薛婧.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0(03).
[2]方景礼,方欣.电镀废水处理及铜粉回收新技术[J].材料保护,2010(04).
[3]刘圣俊.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电镀废水处理[J].河南科技,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