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艳 (镇江市园林管理局,江苏镇江 212000)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络构建——镇江市绿道网络构建路径探究
胡 艳(镇江市园林管理局,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从绿道网络的概念和建设意义出发,以镇江市南山风景区绿道为例,结合城镇一体化的契机,科学编制绿道网络系统规划,探讨镇江市构建城乡绿道网络的路径及管理机制,旨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抛砖引玉。
关键词城乡;绿道网络;路径;机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Network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Discussion on Zhenjiang Greenway Network Construction Path
HU Yan(Zhenjiang Garden Administration, Zhenjiang, Jiangsu 212000)
AbstractFrom concept and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greenway network, with Nanshan scenic area greenway in Zhe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urban integration, scientific preparation of greenway grid system planning, the path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constructing urban-rural greenway network in Zhenjiang City was discussed, aiming to initi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areas; Greenway network; Path; Mechanism
“绿道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一股热潮,它是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近年来,绿道建设在国内方兴未艾,广州、上海、浙江等省市纷纷探索实践适合各自城市特色的绿道系统建设。
2013年镇江南山绿道的建成在镇江市乃至江苏省引起关注,受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众多专家的好评,更被评为镇江市民最贴心的惠民工程之一(图1)。目前,镇江市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绿道网络建设应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其有效抓手,全面构建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体系。因此,笔者借鉴其他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经验,探讨镇江市构建城乡一体绿道网络的路径。
1绿道、绿道网络的理论基础
所谓“绿道”是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走廊。因其具有线性、连续性、可及性的特点,在连续破碎的自然空间、重组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绿道网络则是经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多功能网络体系,是促进区域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环境景观,兼具生态保护、游憩健身、文化保护和交通运输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因此,研究城乡绿道网络建设对于推进镇江市城镇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2绿道建设对城乡发展的意义
2.1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廊道绿道网络选线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以城乡区域为研究背景,利用绿色廊道将各种区域绿地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保护机制,以保障绿道生态功能的发挥,保存绿道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一步推动区域城乡绿地系统的构建[2]。
2.2是保护城乡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抓手绿道网络的综合性体现在绿道用最少量的土地保护了最多的资源。绿道网络的规划建设在充分勘察分析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最合理的路径,对沿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观赏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绿道网络的形成可以保护城乡生态廊道,联通核心生态资源(如水系与山体),形成城镇生长边界与隔离缓冲带,以合理引导城镇建设,保护区域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
2.3是惠及城乡民众休憩、旅游的重要内容绿道网络在为城乡保护好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同时,又提供了方便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和可达性。绿道网络的形成使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融入自然、回归历史,充分体验生态人文、低碳旅游、康体健身、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为城乡民众的日常交流、休憩、旅游提供良好的绿色空间[3]。
2.4是推动城乡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绿道网络建成后,通过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使周边土地增值,一方面直接带动游憩、餐饮、住宿、休闲等旅游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也间接带动和影响周边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绿道网络规划建设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生态景观层面,它既是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又推动了城乡旅游经济的发展。
3镇江市城乡绿道网络构建的路径
镇江目前尚未制订绿道系统规划方案,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市民到户外、景区、绿地内步行健身。每当夜幕降临,滨江风光带、南山风景区、古运河风光带、金山湖景区人流如织。2011年市民还评选出市区“十佳”步行路线,既有滨水线路,也有景观线路和历史线路。可以说,市民自发的锻炼活动需求催生了滨水、邻山绿地步行绿道的功能,形成了镇江步行绿道的雏形。2013年建成的南山绿道,更是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每天来此锻炼的人络绎不绝,但这些绿道都是相对独立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功能也较为单一,基本集中在沿江一线和南山风景区[4]。
镇江自然生态基底优越,城外群山环绕,城内山林密布、水网如织,是构建城乡一体的绿道网络系统的良好基础。镇江市应抓住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契机,科学编制绿道网络系统规划,分层次、分步骤,逐步建立融入城乡的绿道网络系统。
3.1充分利用道路网络系统结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依托连接城乡的国道、省道,以及市区内“三横九纵”的交通骨架体系来构建绿道网络。如结合312国道、338省道、234省道等国道省道的防护绿地来规划城乡绿道,将镇江市区与周边的十里长山、圌山、五洲山、横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以及大路、高资、三山等乡镇有机串联起来,成为城乡绿道的主动脉,借助南徐大道、长江路、檀山路、润州路等城市景观路来建设城区绿道,提高绿道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3.2充分利用江河溪流资源镇江水资源丰富,北面长江滚滚而流,古运河穿城而过与京杭大运河、长江交汇。主城区内水网密布,共有大小河流37条,总长107.8 km。充分利用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打造滨水景观空间,构建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如通过沿江景观带的打造串联起三山景区,构建链接东西城区的滨江旅游观光型绿道。结合古运河、团结河、凤凰河等河道整治,依托滨水带状绿地建设贯穿新、老城区的滨河游憩型绿道。
3.3充分利用山体资源镇江素有“城市山林”之美誉,城北沿江山体丛立,宝盖山、云台山、北固山、花山、焦山、象山、合山、大禹山,山水相依、风格迥异,文化底蕴深厚,构建了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城南为宁镇山脉东端,群山延绵,与长江顺势,自西向东有香山、长山、五洲山、马鞍山、横山和圌山。城中有13.28 km2的南山风景区,南徐新城区有茶砚山、龙脉团山、跑马山等,新老城区之间有磨笄山、黄鹤山、老虎山、宝塔山。主城26座山体星罗棋布,面积达14.75 km2,约占主城区面积的18%,是一座典型的山林城市。镇江在构建绿道网络系统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特有的山林资源,绿道建设与山体整治相结合,退房还山,修复生态,让一条条绿色廊道串联起一座座山体公园。
3.4充分利用古村落、田园风光资源镇江是拥有3 000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许多传统古村落,如姚桥华山村、姚桥儒里村、新区葛村、丹徒槐荫村等,不少村落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说。利用深入村镇的绿道网络,将这些散落的传统古村落与城市绿道相联系,增加了方便性、可达性,既有利于人们进入村落感受村落文化,也有利于古村落的宣传与保护。另外,茶园、果园、农庄是乡村景观的又一特色,通过绿道连接起乡村家家户户的茶园、果园、农田等,既丰富了绿道的景观与体验,又带动了乡村的“农家乐”经济。
4绿道网络建设机制
4.1整体规划,属地建设城乡绿道网络建设应由市政府统一制订整体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指引,根据属地将任务分解到各辖区、乡镇,由辖区、乡镇整合土地资源,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房屋等,由各投资主体依托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等工程带动推进绿道建设。
4.2多元投入,产投结合绿道网络系统应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政府根据规划制订实施计划和资金安排计划,充分整合农、林、水、城建资金,将绿道建设与城建项目、农林建设、水利建设相结合,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并完善沿线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从而带动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发展,推进沿线地价的升值,从而提升区域经济,使投入和产出相平衡[5]。
4.3以民为本,群管群治城乡绿道网络建设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生态工程。随着绿道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生态休闲场所不断丰富;由绿道而带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使村民的经济来源不断丰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必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建立常态化的绿道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市民、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绿道维护建设中来,实现群管群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蔡瀛,何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9):32-38.
[2] 徐文雄,胡辉伦.低碳经济背景下绿道建设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从化为例[J].特区经济,2011(4):174-176.
[3] 李朦朦,吴远翔.城乡绿道的功能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4(9):132-134.
[4] 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1(1):111-115.
收稿日期2015-10-28
作者简介胡艳(1982-),女,安徽芜湖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S 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3-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