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共生机制研究

2015-03-23 23:48廖文莉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

廖文莉

摘 要: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两者虽然含义与范围不同,但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两者之间是如何协调共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导出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共生机制,通过城市规划如何作用于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城镇化如何反馈城市规划这样的双向机制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协调共生机制。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共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3003203

1 引言

近年来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两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均有着大量的深入研究。谭少华等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包含两层意义,既包括城市规划所展开的工作,同时也包含与城市规划工作相关的一些科学研究,而科学性内涵是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架构体系。高相铎等学者则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在大市场中充分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原则,政府应该较少干预城市规划。陈明等学者则立足于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做出了研究,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仇保兴等学者则是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做出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说明城市规划是基于社会空间之上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冲突最小化的一种社会规划。方创琳等学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认为城市规划与社会学密切相关,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社会学的范畴。

王发曾等学者从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原发展模型入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不同的模式,影响的因素以及制约的条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上做出了自己的预测。曾志伟等学者则综合考虑了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问题,他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吕斌等学者以我国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各方均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顾朝林等学者则研究在城镇化规划中如果政府失灵所产生的后果,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姚士谋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城市群为例探索了新型城镇化中由城市规划所引导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的学者研究,我们在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问题上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基于城市规划基础之上研究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共生机制问题的研究依然十分稀少。故本文对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共生机制研究可以看做是一种创新,而且能够为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共生研究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2 研究背景

2.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一门历史悠久却又生机勃勃的学科。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着城市规划的思想。现在城市规划起源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其在有效缓解区域尖锐的经济社会矛盾、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向的引导、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大踏步向前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表现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是在借鉴中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首先,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其次,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最后协调好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各项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奠基人霍华德所提出的“城乡融合”、盖迪斯所倡导的“人与自然融合”、芒福德所主张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科学发展,并且在解决“城市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与早期城市规划学科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概念如下表(表1)。

2.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主要涵盖六个基本特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与和谐发展。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新型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能以牺牲第一产业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农民,聚焦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统筹兼顾,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共生机制

共生机制指的是单元与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之中依照某一种特定的共生模型生成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中,共生是指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在当下的环境中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城市规划中要求的对城市性质与规模的定位、对城乡统筹兼顾的发展要求均为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反过来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的更好完成,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城乡协调,统筹兼顾的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规划定位的盲目性

我国城市规划盲目性较为明显,功能定位均有所偏差。城市规划中城市群定位大多过分的强调国际化,相互竞争,想成为全球性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金融中心、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国际航空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全国信息中心、全国物流中心、全国扩散中心。城市规划盲目的高端使得多数城市的功能重复,发展方向和服务职能的趋同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竞争。这样使得城市在所在区域的特色发展受到阻碍。

3.2 城市规划结构发展的偏差性

现在城市规划过分的强调中心的作用,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各个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产业结构、分工体系的形成,却忽略了中心城市与之密切相关的外部中小城镇的产业与空间联系。城市规划过分的注重如何将所谓的中心城市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使其“变大、变强”。而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心城市必须依赖于与之密切相关的外围中小型城市的支撑,现如今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城市病”,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城市规划中关于如何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心性城镇的关系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以创新型工业为支柱产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禀赋,使得城市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 新型城镇化的趋同性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心城市纷纷出现趋同化的性质,推进过程中由于盲目的照搬西方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没有深入挖掘城市的特性,使得建设的城市大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城市特色。虽然这种趋同性能够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空间与产业的连接作用功能,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成片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扩散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城市利益的独立性,所以趋同性的弊端显而易见。

3.4 新型城镇化特征的偏向性

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城市偏向特征,并没有体现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发展大城市、中心城市、以至于忽略了发展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小型城镇,对远离中心城市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关注不足,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真空地带。忽略了新型城镇化制定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一些大城市出现城市病而中小型城镇得不到发展。

4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共生机制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虽然两者概念与内涵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规划以对城市性质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禀赋、综合部署各项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禀赋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实现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划、正确指导、有效监督、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则是城镇化的一种现代要求,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其二是各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型城镇化相较于过去的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张与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转变为合理利用城市的资源禀赋、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宗旨,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优美的、适宜人们居住的场所。因而,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有着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4.1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大踏步推进对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推动住房的开发建设,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会极大程度的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调整就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广告业的发展,将长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最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会促进公共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主要涵盖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虽然公共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无法直接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但其为城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侧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2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市中的不同的位置使得城市中不同的土地有了不同的价值与用途,通过新型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在如下两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这样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得到重新的构建,有效的完善了城市空间布局;第二,对于已经建成城区的扩展区域产生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能够有效辐射城市已经建成区以外的范围。

4.3 城市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管理

城市规划对新型城镇化有着管理的作用,首先,城市规划有着超前性的要求,城市规划的超前性不仅仅能使得新型城镇化有一段缓冲时间和思想物质的准备来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展工作,而且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综合部署、产业规划、整体策略,从而使得新型城镇化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其次,城市规划有着全民性的要求,城市规划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大市场、小政府为前提,以相关法规为依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主管规划行政部门的职能,提高规划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较为合理的管理好新型城镇化。

4.4 城市规划对新型城镇化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譬如政策的改变、实施的失误等等。所以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与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否决权”,而没有“决定权”。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新型城镇化做出详细的分析研究,做到以城市规划为“指南针”,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从而实现城市规划的蓝本。目前而言,城市规划仍然停留在理论规划占据主体的地位,很难适应现实中诸多的变化。所以,今后应该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与应变能力,对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不断做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逐步的实现“滚动规划”。

4.5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适应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科学合理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采用如下几点措施:首先,用城市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风向标,使得城市规划的超前性更加明显,明确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与分工;其次,发挥土地供应规则对新型城镇化的调控作用,制定相关的用地规划,对空闲地方要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增加透明度;最后,提高政府对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通过市场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利用城市规划编制、土地供应,引导市场发展,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使市场供求、结构趋于合理化。

5 结语

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大踏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前行,新型城镇化的往前发展能给城市规划提供坚实的后盾。城市规划的超前性对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风向标,并且城市规划对新型城镇化起到了一定的管理作用。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则通过其对城市规模形成的合理定位,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因素反作用于城市规划。通过这种有效的共生协调机制,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沿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谭少华,赵万民.论城市规划科学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2006,(5):5861.

[2]高相铎,陈天.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规划响应[J].城市发展研究,2014,(5):611.

[3]陈明,工凯.我国城镇化速度与趋势分析基于而板数据的跨国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5):1621.

[4]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田[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5]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09.29,(1):1925.

[6]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1977.

[7]曾志伟,汤放华,宁启蒙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J].中外建筑,2001,(4):6162.

[8]吕斌,陈睿.我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方法的转变与空间管制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06,(8):1824.

[9]顾朝林,于涛方,刘志虹等.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4043.

[10]姚士谋,陈振光,吴松等.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J].经济地理,2008,28,(4):529534.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探索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