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林等
摘要
生态文明城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旅游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6-2011年数据以贵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2006-2011年贵阳市旅游产业(除2010年外)和生态文明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逐步向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优化趋势发展,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滞后型和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相互交替出现,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①统筹好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②加强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和监测,运用规划、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促使两者向着最优协调状态方向发展;③加强旅游产业与大数据、文化、科技和生态服务业等蛙跳型产业的融合,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波动较大问题,夯实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城市;耦合模型;协调发展;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3-0082-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11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聚集区域,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过去60年,旅游产业发展迅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每十一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是旅游岗位[2]。2013年,中国入境游客达到1.29亿人次,国内游客达32.62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5.17亿美元,国内旅游总花费达26 276.12亿元[3]。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文化传播传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影响深刻,旅游发展方式直接与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相关[4]。
1文献综述
城市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和重要场所,其与旅游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第一,关于旅游产业与城市(镇)化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①徐红罡[5]、杨昌鹏[6]、高楠[7]等认为旅游与城市(镇)化存在互动关系;②Mullins[8]、刘晓鹰[9]、陆林[10]、汪德根[11]等认为旅游推动城市(镇)化发展的作用明显,钟家雨等[12]运用面板数据研究认为,旅游业发展会对城镇化带来显著正向影响;③徐洁[13]根据国际旅游收入和城市化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国际旅游收入和城市化无关联的结论。但是,有关城市(镇)化推动旅游发展研究较少,杨亚丽[14]运用时空动态分析法研究认为,城镇化是国内旅游发展一个结构性驱动。Hanqin Qiu Zhang[15]认为城市化对酒店业发展有影响;第二,关于城市旅游与生态环境、文化、交通等城市单方面因素的协调发展研究,如王辉等[16],翁钢民等[17],耿松涛等[18]分别对大连市、秦皇岛和副省级城市的
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王迪云等[19]、王永明[20]分别以长沙和西安为例,对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第三,关于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王兆峰等[21]研究了张家界旅游和小城镇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杜傲等[22]、罗文斌等[23]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进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耦合模型和熵权TOPSIS法。
此外,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申振东等[24]、马道明[25]、何天祥[26]、王家贵[27]、秦伟山等[28]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和测度开始关注,测度的方法主要是现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判断,模糊评价模型等。
综上所述,学者们注重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城镇(市)化或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之间的关系开展各种积极、热烈的讨论,而“生态文明城市”更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旅游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如何判定和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尚感缺乏,如果不对其进行清晰的界定,将会导致决策信息不对称,无法有针对性地扫除生态文明城市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城市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本文将以贵阳市为例,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模型对判断和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协调关系机理分析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29],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相互影响的程度[30]。根据说文解字,协,众之同和也,调,和也。协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
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31]。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3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它具有人地关系和谐、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舒适、生态优良持续、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文明有序等特点[28],“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27]。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尤其是旅游产业所倡导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旅游方式,因此它更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同一层次的经济与经济、文化与文化、社会与社会、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协同的关系,类似于上述的耦合协调现象,本文分别称之为经济耦合协调、文化耦合协调、社会耦合协调和生态耦合协调,如图1所示。
2.1经济耦合协调
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产业支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城市产业文明。第一,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性大、乘数效应明显、产业基础宽、拉动就业面广、投入大的特点,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产业支撑。第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一是通过旅游产业融合集群,实现旅游产业内部、旅游与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产生“双重效益”,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旅游开发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逐步提升城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生态文明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第三,随着人们出游目的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遍布性、多层次和开发的全面化趋势,可以构建网络化城镇系统,使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结构均衡化、城乡经济、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聚集众多的发展要素资源、提供完善设施和丰富的客源市场。第一,由于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完备的微观聚集主体、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最低的聚集障碍,因此,旅游产业在生态文明城市的集聚具有比较利益优势和竞争优势[13]。第二,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而且提供娱乐、文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交通中转、公务政务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是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三,生态文明城市拥有一定数量城市居民,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市民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客源。
2.2文化耦合协调
从旅游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城市文化发展看,首先,旅游开发使人们认识到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促使人们主动地挖掘、整理、保护、建设、创新、发展城市文化。其次,借助旅游之形、市场之手,旅游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科学、文化、历史等知识的普及,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再次,旅游形象将生态文明城市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商品,实现生态文明城市文化的形象化传播。
生态文明城市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城市的历史、民俗、景观、山水、科教、产业、艺术、时尚等文化旅游资源是丰富城市旅游产品的基础和“灵魂”;第二,文化渗透到旅游开发,使城市旅游的特色更加鲜明,提升城市旅游“软实力”;第三,生态文明城市文化建设改善了城市旅游的人文环境,优化旅游软环境。
2.3社会耦合协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在增加生态文明城市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第一,民以食为天,产业是居民在城市生产、生活的载体,旅游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的当地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就业人群收入和社会保障;第二,各种旅游产品设施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追求健康等民生需求,同时,旅游可以实现城市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直接间接交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发展;第三,居民通过向旅游者模仿和学习,促进城市居民的观念、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生活方式等转变。
生态文明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地医疗卫生、教育学习等保障条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知识文化聚集,产生社会效应。生态文明城市的人口结构、社会风貌进步、文明度的提高、犯罪率下降,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和精神氛围。
2.4生态耦合协调
旅游在促进生态文明城市的美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产业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其本身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其次,旅游环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可以引领、倒逼生态文明城市工业绿色生态化发展和替代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企业;与此同时,为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态文明城市需要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等措施,植树种草,培植花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现象,保护和美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再次,旅游通过开发低耗、集约式旅游项目,与农业、工业紧密结合,产生双重效益(产品出售和旅游收入),实现精明增长,充分利用荒山等废物土地资源等实现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
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觉醒、法规制度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完善,环境美化、亮化,培养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用地结构优化等方面为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3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协调现象。而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分别是由不同发展要素构成的系统,需要构建反映二者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该二元系统的耦合度,进而判断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制约因素。
3.2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3.2.1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贵阳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遵循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主成分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系统的指标体系。
旅游产业系统指标体系主要借鉴已有成果[7],其包括旅游效应、旅游收入、旅游就业和旅游产业4个Ⅰ级指标,并下设10个Ⅱ级指标。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指标体系构建,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法,根据生态文明城市概念内涵进行外拓;其次主要词频统计法,利用近年来CNKI数据库关于“生态文明城市、新型城镇化”使用的高频率指数以及《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的目标值》[24],再是征询10位专家意见,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文化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5个Ⅰ级指标,并下设27个Ⅱ级指标。
3.2.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贵阳市统计年鉴》、《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3.2.3指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正负取向,以及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与归一化处理。正向指标采用(4)式进行标准化处理,逆向指标采用(5)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4.1贵阳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发展水平
从图2和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u1(除2010年外)和u2稳步提高。从旅游产业系统u1发展来看,2006年综合发展指数较低,仅为0.096,伴随着贵州省旅游的快速发展,贵阳市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和禽流感的影响,尤其是对国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影响较大,2010年比2009年下降约0.026,但到2011年实现迅速反弹,达到0.891。生态文明城市子系统u2在2006年仅为0.203,比较低,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通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并相继编制《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和实施“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和居有所安”的民生行动计划、“三创一办”、
“畅通工程”、“产业加速发展、加速转型”等工程[34],2009年7月,贵阳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这使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直快速稳步发展,到2011年该数值达到0.916。而且,旅游产业发展、“爽爽的贵阳”旅游形象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愈加相得益彰。
4.2贵阳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从图2和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贵阳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相互促进作用正在愈发加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耦合协调度等级从2006年的中度失调到2011年的初级协调。整体来看,其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2007年失调期,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0.274发展为2007年的0.375。这表明2006年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尚未提出,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耦合度明显失调。2007年12月通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但由于政策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效应,其作用尚未及时显现。第二阶段为2008-2009年濒临失调期,耦合协调度由2008年的0.419到2009年的0.491。这是由于2008年受到“凝冻”、“拉萨3.14”、“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贵阳市的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变化率较缓慢。2009年之后生态文明城市理念统领作用开始显现,旅游产业发展也呈现恢复性增长和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与生态文明城市相互促进作用有所提升。第三阶段为2010-2011年协调期,耦合协调度由2010年的0.527发展为2011年的0.673,2010年由于受旅游发展速度的影响,耦合协调度较2009年变化较小,但2011年变化率达到0.146,明显加快趋势,耦合协调度等级为初级协调水平,但仍然是较低水平的协调时期。
根据u1和u2的关系,可将每种耦合协调度分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u1
5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u1(除2010年外)和u2已从较低水平稳步提升;
(2)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优化趋势明显,说明其相互促进作用正在愈发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3)贵阳市旅游产业系统和生态文明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滞后型和旅游发展滞后型相互交替,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
根据以上结论和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1)统筹好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
(2)加强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和监测,运用规划、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促使两者向着最优协调状态方向发展;
(3)加强旅游产业与大数据、文化、科技和生态服务业等蛙跳型产业的融合,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波动较大问题,夯实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基础,如在与文化产业融合方面,可以推出与夏季“爽爽的贵阳——避暑篇”相对应的冬季“爽爽的贵阳——体验欢乐篇”民俗产品。从冬至节到元宵节节日密度大,期间有冬至节、圣诞节、元旦节、春节、元宵节等,可开展民俗体验、节日节庆、温泉、饮食(火锅)、品(评)酒(逐步从评贵州十大名酒扩大到评全国十大名酒)、品(评)茶(逐步从评贵州十大名茶扩大到评全国十大名茶)等冬季活动(可以考虑调整酒博会和农博会到这时段),打造民俗文化、节日节庆体验、温泉度假、特色餐饮、品酒(茶)健身等文化主题产品,弥补贵阳旅游波动性大问题。
(编辑:于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胡锦涛.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EB/OL].平湖组织工作网: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Hu Jintao. Firmly M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B/OL]. 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2]世界旅游组织[EB/OL]: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4_en_hr_0.pdf.[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EB/OL]: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4_en_hr_0.pdf.]
[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A3D8A3AE58CF8F292600E502F3AD5716?m=hgnd.[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E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A3D8A3AE58CF8F292600E502F3AD5716?m=hgnd.]
[4]汪宇明,吴文佳,钱磊,等.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基于崇明岛案例[J].旅游科学,2010,8(4):1-11.[Wang Yuming, Wu Wenjia, Qian Lei, Cai Meng.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ition Orient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ming Island[J], Tourism Science, 2010,8(4):1-11.]
[5]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05,20(1):6-9.[Xu Hongg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 Patterns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Tourism[J]. Human Geography,2005,20(1):6-9.]
[6]杨昌鹏.贵州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76-79.[Yang Changpe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2,(1):76-79.]
[7]高楠,马耀峰,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Gao Nan, Ma Yaofeng,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J]. Tourism Tribune, 2013,28(1): 62-68.]
[8]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9]刘晓鹰,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民族地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4):114-117. [Liu Xiaoying, Yang Jiancui.The Role That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 Pole Theory in Underdeveloped Area:The Study in the Model of How Migratorybird‘Enclave Torism Promote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26(4):114-117.]
[10]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7(4):741-750.[Lu Lin, Ge Jingbing.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7(4):741-750.]
[11]汪德根,陈田,王昊.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1,(1):123-128.[Wang Degen, Chen Tian, Wang Hao. An Analysis on Mechanism and the Way of Improving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Based on Promotion of Tourism: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J]. Human Geography, 2011,(1):123-128.]
[12]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187-192.[Zhong Jiayu,Liu Siwei,Xiong Xi.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34(2):187-192.]
[13]徐洁,黄刚,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0,(2):85-90.[Xu Jie, Hua Gang, Hu Pi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A Dynamic Analysis of Chronological Data from 1978[J]. Human Geography,2010,(2):85-90.]
[14]杨亚丽,孙根年.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2013,(7):169-175.[Yang Yali,Sun Gennia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7):169-175.]
[15]Zhang Qiu Han Qin, et al.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Hote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4(9):92–98.
[16]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Wang Hui, Lin Jianguo, Jiang Bin.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Dalian[J].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25(1):84-87.]
[17]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生态经济,2010,(3):28-31.[Weng Gangmin, Lu Chao.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and Urban Environment: Take Qinhuangdao City as Exampl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0,(3):28-31.]
[18]耿松涛,谢彦君.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91-97.[Geng Songtao,Xie Yanjun. Research on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Subprovincial Cities[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3,20(1):91-97.]
[19]王迪云,夏艳玲,李若梅.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以长沙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6):1059-1062.[Wang Diyun, Xia Yanling, Li Ruomei.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Tourism and City Culture[J]. Economic Geography,2007,27(6):1059-1062.]
[20]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86-90.[Wang Yongming,Ma Yaofeng.Analysi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 Syste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9(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