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国,茅 维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状况研究的意义、价值和构想
周锦国,茅维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状况研究的前期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后,针对云南省的特有状况,提出以云南省为研究立足点,适当扩展到有关省份,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揭示出所蕴含的价值,为国家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民族地区中小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研究;构想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5.03.007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学校的教学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但是,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使用的状况不容乐观,据《光明日报》2013年9月6日报道,教育部相关负责人5日在对我国普通话推广状况进行通报时透露:“目前我国能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数只有70%,大部分人普通话水平不高,还有30%即4亿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尤其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推普任务仍十分繁重。”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是普通话教学、推广的重点地区,中小学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承担者,他们在教学中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执行。因此对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状况展开调查极有价值。
关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状况研究”这一课题,国内近十年有一定研究,研究者多为从事普通话教学、测评的一线教师,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的科研人员,部分高校教师和语言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从发表的相关论文及成果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针对某一民族地区教师教学及使用普通话教学情况的研究,这是研究较为集中的一个方面,发表成果较多。如《云南藏族地区中学普通话教学研究》〔1〕、《广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制约因素剖析》〔2〕、《阿克苏地区小学阶段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通话教学》〔4〕、《西藏日喀则中小学藏族汉语教师普通话偏误研究》〔5〕、《中小学教师亟待继续加强普通话培训教育》〔6〕。以上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某一地区、某一类型学校的普通话教学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有的从较为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了细致研究,有一定价值。
第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策略、教师的教学策略展开的研究,这是研究的又一热点。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和语音偏误》〔7〕、《试论四川方言区藏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策略》〔8〕、《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9〕、《怎样教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10〕、《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教学研究》〔11〕、《浅谈蒙汉双语生的普通话教学》〔12〕、《西部民族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初探——以贵州省黔南方言区为例》〔13〕。这些研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普通话教学中的偏误问题等展开了较为细致的讨论,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等。值得借鉴。但由于研究的立足点较小,也较为单一,论述略显单薄,深度不足,大多为经验总结性论文。
第三,关于民族地区普通话测评方面的研究,从测评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提升普通话教学,为教学做好准备。如《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分析》〔14〕、《甘孜州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分析》〔15〕、《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提高民族地区普通话水平之途径》〔16〕、《内蒙古地区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调查与分析》〔17〕。这些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普通话测评情况展开讨论分析,对测评有指导意义。
第四,从民族地区的特点,研究普通话推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思考,内容也较为丰富,研究成果也较多。如《民族地区师范学校普通话教学研究》〔18〕、《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策略》〔19〕、《浅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普通话教学》〔20〕、《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方法探》〔21〕、《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几个问题》〔22〕、《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23〕、《普通话推广对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24〕、《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25〕、《关于兴安盟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几点思考》〔26〕。以上研究论文,既有宏观的阐述,也有中观的策略表述,还有具体的方法层面的操作等,内容较为全面,但由于研究者仅有论文的发表,所形成的观点较为单一,未引起社会、学校、决策部门等的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第五,有的研究还探讨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状况等,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历史进程综述》〔27〕、《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28〕、《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29〕、《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地位与类型》〔30〕。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开展等有研究,对普通话的教学有一定帮助。
以上研究从某一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但这些建议都是简略的、具体的方法,未从全面、宏观角度展开细致的讨论,也未能从宏观的政策层面、细致的可操作层面作出全面论述。由于各研究者所展开的调查相对较为单一,所得出的结论虽有合理性,但从宏观、全局上不具有全面性。硕士论文《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以贞丰县为个案》〔31〕对该县几所中、小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和访谈,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并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指出了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使用中的偏误,提出一定的建议。但由于研究者所选择的个案单一,未涉及较多方面,结论有一定限制。
总之,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状况研究”虽有数量众多的单篇研究成果,但成果有限,未展开全面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局部方面有指导意义,但尚未形成全面的评价、分析,结论略显简单。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研究目标,围绕研究目标开展全面的调查,并作出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阐述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为国家进一步掌握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提供真实、科学的数据;第二,为国家进一步调整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第三,为国家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意义上具有一定新颖性。通过调查研究,先从具体调查数据上、实际操作层面等进行阐述,再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普通话的社会地位、价值,在民族地区推广的意义,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普通话推广的切实执行者和有力推动者。第二,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意义上具有极大的实用性。通过对近30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情况的全面调查,得出较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都可指导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使普通话能有效地在学校推行,进而在社会上逐步展开,影响普通大众,从而消除本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障碍,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2〕。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对云南省及周边相关的近30个少数民族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通话使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结论对该方面的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性;第二,由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具有多样性,且分布在不同区域,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可以解释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情况,此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适用性。
有了明确的目标,必须有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如何有效开展研究,实现以上目标,我们简要从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研究思路
以云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适当兼顾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各少数民族内部根据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等的差异,划分为发达区域(城市)、一般区域(县城、平坝乡镇)、欠发达区域(山区),在每一区域内根据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情况、普通话水平、课堂教学用语等进行调查。调查时兼顾该民族是否有民族文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是民族杂居区、相关的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以更好地揭示以上因素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的影响。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影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因素。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深入分析影响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因素,然后从宏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再从微观层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达到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文献法、归纳法等。
第一,调查法:根据研究目标,到每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逐一调查,调查时根据拟定的调查问卷表,对云南省的22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各8所或10所中小学进行调查,调查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扩充,尽量得出合理的调查数据。尽可能深入山村小学,进行全面的调查。每一个点的教师调查人数不少于30人。再调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关地区,调查根据统一标准进行。第二,访谈法:每到一所学校,完成问卷调查后,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就该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细致交流,了解教师们的心声。同时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对教师教学的希望等。第三,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等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文献法:查阅有关文献,各地方发布的有关文件,各部门的相关规定等,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第五,归纳法:在前期大量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归纳总结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的共性特点,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发展地区存在的差异,探求解决的方法,方法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该研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必须突出重点、难点,方可有效开展研究。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为重难点,以此作为研究的核心点。
第一,调查点的选取:对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时分三个区域:发达区域(城市)、一般区域(县城、平坝乡镇)、欠发达区域(山区)。发达区域:选择每一少数民族的城市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一般区域:县城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欠发达区域:乡镇初级中学1所、行政村小学1所。在一般区域和欠发达区域,还针对单一民族聚居区、多民族聚居区分两个点调查。在调查点的选择过程中,积极寻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语委的支持,做好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第二,调查问卷的设计:这是调查的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根据调查目标逐一设计,尽量涵盖调查的各个因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问卷,这是调查的主要内容,如教师的语言态度、民族、母语、教师类型(语文教师、文科教师、理科教师)、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普通话等级、获得时间等基本情况和教师教学中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课堂用语情况、课后的使用情况、与学生交谈的使用情况等动态情况。二是学生问卷,包括学生使用普通话的状况、普通话水平、对普通话的需求、学习程度、对未来的希望等。为后面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对调查地区教育行政主管单位进行调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该地区教师普通话等级的基本状况,对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的有关规定等。了解该地区语言使用状况、宗教信仰情况、人口组成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电视的普及程度等等。第四,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特点逐一进行细致讨论,得出相关结论。第五,如何兼顾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使用普通话政策法规的要求;如何兼顾普通话的使用,而又保存地方民族文化特征、民族语言等。通过调查研究,寻求两者的解决途径,不仅从宏观上进行定性说明,而且尽量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定量方式,再结合有关理论,得出尽可能合理的结论。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并能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在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同时,又能兼顾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存等。
通过以上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化、普通话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龙江.云南藏族地区中学普通话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梁春莲.广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制约因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6):88-91.
〔3〕汤玉梅.阿克苏地区小学阶段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4-17.
〔4〕舒钢.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通话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S):46-47.
〔5〕李睿,李美萍.西藏日喀则中小学藏族汉语教师普通话偏误研究〔J〕.现代语文,2010(8):118-121.
〔6〕何兵.中小学教师亟待继续加强普通话培训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8):35-37.
〔7〕景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和语音偏误〔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34-36.
〔8〕太扎姆.试论四川方言区藏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8-90.
〔9〕郭珊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32-235.
〔10〕裔妍.怎样教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J〕.新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63-64.
〔11〕陈丽萍.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教学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7,26(4):85-88.
〔12〕贾晓玲.浅谈蒙汉双语生的普通话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1):83-85.
〔13〕许湘云.西部民族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初探:以贵州省黔南方言区为例〔J〕.教学探索,2008(2):31-33.
〔14〕梁春莲,覃晓舟.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56-67.
〔15〕邓建萍.甘孜州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4):72-75.
〔16〕谢兰珍.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提高民族地区普通话水平之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7(8):169-170.
〔17〕于洪涛,施德路,曹钐.内蒙古地区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79-180.
〔18〕关玲.民族地区师范学校普通话教学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5):68-71.
〔19〕吴林祥.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策略〔J〕.西江月,2013(10):96.
〔20〕刘秀梅.浅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普通话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54-57.
〔21〕贺又宁.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方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2):139-144.
〔22〕曹春梅.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几个问题〔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9(1):75-77.
〔23〕刘燕.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4):238-239.
〔24〕王长缨.普通话推广对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2):38.
〔25〕王均.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J〕.汉语学习,1990(5):34-39.
〔26〕乌兰图雅.关于兴安盟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几点思考〔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6):94-95.
〔27〕朱红,曹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历史进程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3):69-72.
〔28〕朱崇光.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6):72-77.
〔29〕骆小所,王渝光,杨瑞鲲.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2):106-112.
〔30〕王渝光,杨瑞鲲.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地位与类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0.
〔31〕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以贞丰县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2〕郑家平.汉语学习者对话题兴趣度和重要性认知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6):33-44.
(责任编辑党红梅)
Research of the Condition of Mandarin Teaching Used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and Its Meaning,Value and Conception
Zhou Jinguo,Mao W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f the Mandarin teaching used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the paper proposes a complete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Yunnan Province and other relative provinces.An intensive analyze is also proposed on the basic of investigation,which is expecting to put forward its values and mor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Mandarin teaching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minority area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Mandarin using;teaching;research;conception
H102
A
1672-2345(2015)03-0035-05
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ZDA125-18)
2014-11-29
2015-01-20
周锦国,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