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2015-03-22 19:44陈传兴
东岳论丛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优势经济企业

陈传兴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83)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高峰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理念,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求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扩大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大力扶植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资源节约型;从粗放增长型转向集约增长型;从劳动、土地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从外延数量增长型转向内涵质量型;由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导向型增长。

针对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以来,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

1.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但不少企业仍然面临结构性缺工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温和,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贸易顺差保持较大规模,1-5月份货物贸易顺差1331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

2.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暖迹象。随着对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3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投资和消费增速均有所回升。今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国内需求有所改善。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加快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加快1.9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

3.经济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2个百分点。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升,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1-5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全部投资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8.5%,增速比全部投资低2.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1.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相关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5月份,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39.4%,增速比上月加快4.5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9%,加快1.0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17.3%,加快0.9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2%,加快0.5个百分点。

4.体制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5月份,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1.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增长8.1%,快2.0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2%,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0.8%。

5.新业态新产品引领作用明显。“互联网+”继续迅猛发展。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2个百分点。其中,非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43.5%,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38.5%。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节能环保产品快速增长。5月份,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0.3%,智能电视增长59.9%,铁路机车增长90.8%,铁路客车增长43.9%,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增长35.8%,多功能乘用汽车(MPV)增长37.5%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当前经济形势接受《中国信息报》专访,《中国信息报》,2015年7月6日。。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中国比较优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建对外经济开放新格局,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创国际经济合作互利共赢新局面。

1.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相连接,进而通往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我国福建、广西等省从海上与东南亚国家相连接,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起形成一个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最具发展潜力的全球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成为国家战略,将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一带一路”经济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占中国出口比重的24%,占进口比重的26%。近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7%,其中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约5.1%。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隔海相望,拥有悠久的睦邻友好关系和传统友谊,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对经济发展有稳定和增长的共同愿望。第三,“一带一路”经济带涵盖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各自拥有资源禀赋优势,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成员国签署了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以便促进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第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程度均不高,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对管线、铁路、港口、机场、电信、核电等基础设备和能源设备需求量巨大。中国已同这些国家达成协议,共同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以金融、能源、通信、农业等四大领域为重点的多边合作。第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中亚五国、俄罗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巴基斯坦、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等国元首或政要都已明确表态支持和参加“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就海上丝绸之路而言,目前80%以上的中国外贸进出口货物以及铁矿石、石油等战略资源,都是由海上运输完成的,海上“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的安全关系着我国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与海上战略利益,对于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①王历荣:《海上战略通道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海派经济学》,2015年第1期。。

2.加快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上世纪70年代在其《经济分析与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优势。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认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问题是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的比较优势必须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当日本某些企业在国内失去比较优势,且对外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虽不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贸易利益时,则可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东道国具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庞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只是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东道国必将乐于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能保持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目标利益的协调,又能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比较优势持续不衰。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垄断优势和比较优势。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尚不具备垄断优势,但拥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拥有比较优势企业将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高铁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而且拥有低廉成本,高铁装备制造业方面在技术、经验、实力和性价比上有能力面对欧美日等国的竞争。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是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高铁制造企业,重组合并为中国中车,通过强强联手,大大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核电产业拥有先进的核电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阿根廷、南非、英国等国进行了良好合作。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动核电企业走出去和核电产品出口。中核科技、上海电气是我国核电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国内三代核电关键阀门研发制造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产品。

我国工程建筑业在技术、管理和融资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我国上市公司如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遍及世界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优价廉而且技术成熟,在海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受到建筑、能源、环境和交通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施工方的青睐。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工程机械产品市场的发展,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

海运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海运业发展迅速,业绩显著,招商轮船、中海发展、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集集团等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全球著名的海运企业和港口建设运营商。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能量

3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外汇储备国。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三位。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正能量正在不断的释放。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总需求三架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强了总体经济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大规模投资造成了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扩大出口规模来化解产能过剩。这种以资源和环境消耗的大规模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日益受到制约和挑战。基于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造成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下降,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涨,原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加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粗放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为此,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国内投资规模与结构的调整,缓和严重依赖国内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将加大国内外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研发投入以及技术自主创新的力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高端装备制造、核电、工程建筑、工程机械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带动其他产业过剩产品的出口。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一步开放,将扩大国内口岸、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将促进油气开采与运输、电力电网、交通运输、通信、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增长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水平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高铁、核电企业走出去,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将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促进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具有性价比较高的工程机械和工程建筑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和船舶等过剩产品的出口,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同时将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引进外资大于对外投资,国际收支顺差急剧增长,造成外汇储备猛增,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随着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对外经济开放出现的新特点,依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积极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保持引进外资的适度规模,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优势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资本金融账户趋于平衡。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货物、劳务和技术的出口,促使贸易收支平衡,进而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国际收支巨额顺差促使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加一方面促使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助长了投机活动,外国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抑制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造成外汇占款急剧增加,扩大基础货币,进而促使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国债,投资收益率较低。在外汇储备货币中美元占主导地位,每当美元汇率发生大幅度贬值,储备资产价值就会遭受损失。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为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奠定了强大的物资基础。反过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助于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减缓因国际收支巨额顺差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化解国内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和外汇储备资产因美元贬值而造成外汇储备资产价值损失。

5.推进亚太经贸一体化。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确定了三大重要议题,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在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宏伟蓝图,这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方向。如今,亚太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7%、贸易总量的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域内产能、科技和经贸合作,推进亚太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形成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自由贸易区新格局。

四、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

1.政府层面

(1)推进亚太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一带一路”经济带、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构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进行密切会晤、坦诚交流、求同存异,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认同与支持,达成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通过高层互访、高峰会议,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带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目前仍然是一个战略构想,要付诸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本着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深入沟通、磋商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区域开放的经贸体系、经贸合作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和完善区域开放的经贸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扩大经济和市场对外开放,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逐步形成公路、铁路、管道、航空、航运等多方面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货物、服务、人员及资源流动提供便利。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就区域合作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则进行磋商、衔接和融合,签署交通、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便利化协定。目前,中国已与中亚五国、印度、孟加拉国、海湾国家、东盟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和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建立和完善区域经贸争端解决机制,根据达成的相关法律、规则和程序,通过友好磋商和协调或通过法律程序,及时化解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争端和冲突,确保各方的正当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对外投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培育和引导优势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制订和实施符合“一带一路”需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设立国家对外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向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咨询与决策服务,简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程序,向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帮助和便利。

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园区开发与建设等。制订和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扶植国内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与东道国政府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以保护跨国经营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利益。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多样化的“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合资合作、投资研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境外投资。尤其是要抓住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机遇,支持企业收购具有知识产权、有关键技术、有品牌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促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①李炳炎,杨善奇:《关于我国创新开放经济模式的思考》,《管理学刊》,2014年第1期。。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为各方在经济贸易、交通运输、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融资平台。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出口信贷,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促进成套设备及大宗货物出口。放开境内机构向境外发放贷款,鼓励并引导银行发展境外业务。允许政策性银行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设立对外投资基金,用以满足国内企业跨境并购的需求。继续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和区域性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建设,推动人民币债券的发行。

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丝路基金、对外投资基金、援助贷款基金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放宽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取消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允许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允许购汇或使用国内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投资等。加强对境外投资资金购汇与付汇的审核、统计和监测,在便利企业境外投资的同时,防范和控制涉外风险。

2.企业层面

(1)做大做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高铁、核电、工程机械和工程建筑产业的优势企业大多为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内涵式资本运作,以改善财务和资本结构,转变经营方式与机制;引入先进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结构、质量和档次;加大研发资本投入,提升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运用外延式资本运作,通过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资源和要素得到了优化配置。上市公司凭借资本,通过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控股,一方面扩大企业自身生产规模与经营范围,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借壳上市和资产重组,注入优质资产,改善资产和负债结构,使亏损企业获得新生,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强强联手,做大做强,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地位。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挥集群综合优势。跨国经营企业通过企业体制改革,理顺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经营观念,建立与完善包括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财务制度、经营机制、决策程序、管理方法等在内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组建和发展一批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将产业内的各个优势企业有机地组合,形成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和规模优势,进而增强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充分运用和发挥企业形象与标志、品牌与商标、专利技术、营销与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经营风险。首先,建立与完善包括财务控制、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消耗、资金回收、资金分配、会计审核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遵循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与收益分析,确保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其次,加强资本存量管理和流量管理。跨国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调度系统和净额结算体系,提高现金的收支效率,降低资本营运的成本;减少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持有水平,优化资产组合以提高资产收益率;通过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对各类金融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掌握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以及本币汇率的变化趋势,运用衍生金融产品如远期外汇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货币与利率互换的金融工具,及时防范与转嫁外汇交易风险、经济风险以及会计风险。

猜你喜欢
优势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矮的优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