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英国博物学家和作家、举世闻名的“保育顽童”——杰洛德·杜瑞尔(Gerald Durrell,1925 -1995)的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着他的生态意识,而《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则是反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之“诗意栖居”的杰作。杰洛德·杜瑞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致力于保护濒危珍稀物种,他描摹的自然处处闪耀着以“物我平等及归真返璞”为核心旨归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他对自然①本文讨论的“自然”,采用穆勒(Mill)在《论自然》中对自然的第二种定义:自然既指事物及其全部属性的集聚所构成的完整系统,又指未受人类干扰按其本来应是的模样而存在的事物。主体性、人与自然交互主体性以及生态审美的认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进步的生态意义,具有生态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理应进入生态批评的视域。
《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一书是杜瑞尔的经典代表作——“希腊三部曲”——快乐的童年组曲之首。该书自出版之后,畅销不衰,有26 种文字译本。作者在书中通过孩子——10 岁的杜瑞尔的眼睛描述了和家人在希腊科孚岛上的欢乐时光。这种欢乐主要来自于人(家人、朋友、家庭教师)和大自然。这两部分是该书关注的两大主要对象。在杜瑞尔看来,自然和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即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
首先,杜瑞尔肯定自然的主动性,认为自然能在自身愿望、需求等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他赋予许多自然物同人类似的积极主动。比如,他描写的两只小喜鹊:“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直呼每个人的名字,还非常狡猾地等到斯皮罗开车往山坡下滑了一段距离才高声喊道‘斯皮罗…斯皮罗…斯皮罗’,害得他差点踩烂刹车,返回来看看谁在叫他。”①引自《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221 页,第37 页,第157 页,第104 页,第61 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美国企鹅出版集团2004 年出版的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一书翻译,页码标注依据原文。被关在笼中的喜鹊自己选择了打发身陷囹圄的无聊与烦闷的方法,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利用学到的本领搞搞恶作剧,捉弄别人,从中获得乐趣;而“人”居然上了当,足见其“聪慧”。还有小乌龟阿基里斯,“如果你把他抖掉,挪到别处,阿基里斯会坚定地(grimly)绕着花园爬直至找到你”②引自《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221 页,第37 页,第157 页,第104 页,第61 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美国企鹅出版集团2004 年出版的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一书翻译,页码标注依据原文。。grimly 是一个表现人类坚强意志的词语,作者以此词修饰小乌龟的行为,表现出自然物强烈的主动意识。在杜瑞尔的笔下,无生命的自然物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堆一堆的落叶“要么窃窃私语,低声轻笑,要么试探着从一处跑到另一处,他们还聚在树旁,窸窸窣窣,兴奋地谈论。”③引自《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221 页,第37 页,第157 页,第104 页,第61 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美国企鹅出版集团2004 年出版的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一书翻译,页码标注依据原文。杜瑞尔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秉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美景的同时,揭示隐藏在自然背后的某种精神或活力,枯死的树叶能“私语”“谈论”,会“试探”,发挥丝毫不亚于人类的主动性正是源于这样的“精神”或“活力”。杜瑞尔认为自然物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具有驱动自身行动的内驱力,这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成就最大的生态诗人——华兹华斯的思想不谋而合:“自然是人性、理性、神性的三位一体”④苏小菁:《华兹华斯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46 页。。华兹华斯的“神性自然”观点使他笔下的自然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还能给予人们智慧和力量,而杜瑞尔描写的自然物则具有决断、情感、意识等精神元素,表现出鲜明的主动性。
其次,杜瑞尔承认自然的主导性。他于字里行间,平和地反驳了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自然无力”论⑤[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马天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年版,第5 页。,坚信人类的主导地位不是绝对的,自然也可起到主导作用,对此,他用画家杜兰的经历进行了生动证明。杜兰找到合意的创作素材——一座花朵稠密的秀美果园。他立即动笔,天黑时,已经在油画布上打好了底儿。可待到次日清晨,他准备开始真正的创作时,却发现每一棵树都光秃秃的,憔悴而难看。原来,“春夜的一场暴雨闹着玩(playfully)似的把附近所有果园里的花树都剥光了,包括杜兰特别中意的这一个”⑥引自《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221 页,第37 页,第157 页,第104 页,第61 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美国企鹅出版集团2004 年出版的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一书翻译,页码标注依据原文。。原文中,作者使用拟人修辞手段,将暴雨人格化,突出表现了在这起致使杜兰受到打击,一蹶不振的事件中,暴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杜瑞尔以此幽默地讽刺了妄自尊大的科学至上观,主张自然的主导作用,他相信人类可以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无限度地接近自然的本真,但是更强调自然总是藏匿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奥秘,而且人类永不可能解开大自然的所有奥秘。自然的主导性部分来自于自然的神秘性,亦作自然的“魅”。所谓“魅”,即文明的蒙昧时代,人类于无知状态中对某一自然事物的敬奉膜拜。随着科学发展,事物本质的揭示,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日益增多,认知逐渐清明,自然渐渐褪去了神秘,人类对其的敬意似乎也随之渐渐消失,即“自然的祛魅”。近年来,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针对科技至上观提出了“自然复魅”的议题。这一议题不是宣扬返回远古蒙昧的神话时期,而是对迷信于人的理性能力无往不利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杜瑞尔在书中借博士西奥多之口,对此做了迎合与回应。杜瑞尔将西奥多比作取之不竭的“知识的富矿”,使他成为典型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物质载体,可即使博学如西奥多,在谈到雌性洞穴蜘蛛的捕猎行为时,依然会说:“我常想为什么公蜘蛛不会被(藏在陷阱盖儿下面的)母蜘蛛误吞掉,也许他的脚步声听上去不一样,要不然,可能是他会发出某种母蜘蛛认得的声音。”⑦引自《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221 页,第37 页,第157 页,第104 页,第61 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美国企鹅出版集团2004 年出版的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一书翻译,页码标注依据原文。西奥多所使用的“为什么”“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理解不确定的字眼,说明了自然具有神秘性。这是自然具备主导性的潜在必要条件。
再者,杜瑞尔赞美自然的创造性。美国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认为“自然整体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构建”⑧[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钱兆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124 页。,杜瑞尔的笔下也显现出自然(物)的这一特性:
我把它们(毛翅果蝇的幼虫)分别放进几个广口瓶,给每组幼虫不同颜色的材料,小小的蓝绿珠子,或是些碎砖、白砂,……。他们全都用那些不同的东西造起了新的外壳。我不得不说,结果很奇妙,色彩斑斓。他们的确是很聪明的建筑师。①《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121 -122 页,第122 页,第83 页,第3 页,第12 页。
人类眼中微小的毛翅果蝇幼虫在杜瑞尔笔下具有了卓越的创造力,同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屎壳郎一样,竟做出了提坦神的业绩。杜瑞尔还进一步以人为例反衬自然的创造性:新盖的一层马上就要完工了,他(西奥多的朋友)举行宴会庆祝。脚手架被拆下来,谁也没有注意有什么不妥之处,直到有人想要参观时,大家才发现竟然没有楼梯②《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121 -122 页,第122 页,第83 页,第3 页,第12 页。。在《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一书中,这两个例子一前一后,一正一反,两相对比,展现自然物的创造性超乎人类想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部分人的创造性这一事实。杜瑞尔借此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自己创造的丰硕成果,而忽视或否认自然的创造力,大自然所创之物中,有无数是“人类根本无法创造的事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连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③卢风:《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2 期。。杜瑞尔以生态主义为取向,不以人类为惟一主体,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无论人类怎么夸大“自我”的主体性,都不能否认自然主体性的同时存在,否则将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这是生态批评致力修正的人对待自然的伦理准则,也是深层生态学坚决抵制的错误观点。杜瑞尔“不仅反对传统的二元论,而且反对自然离开人就不具有价值的传统观点,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④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5 期。。
杜瑞尔在认可自然主体性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相对的主体间性关系,并阐明了受这种关系影响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第一,杜瑞尔认为人类应尊重自然的所属空间,还自然以应有的清净。《水仙黄色的庭院》一章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用一面矮墙隔开的花园,地面已经凹陷,铁门锈迹斑斑。花园里的玫瑰、银莲、天竺葵蔓过杂草丛生的小径。无人照料的柑橘树一片芜杂……⑤《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121 -122 页,第122 页,第83 页,第3 页,第12 页。。文中的“锈迹斑斑”“杂草丛生”“无人照料”等词语透露了这座花园的荒芜状态,隐藏着它被人类染指然后遗弃的事实。根据世界环保先驱约翰·缪尔(John Muir)的观点,荒野是未被人类开发和破坏的最后保留地⑥[美国]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7 页。,然而在这个人类的影响似乎无处不在的世界上,也许只剩下了这种褪去了人气的“二次荒野”或者“类荒野”。正是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荒凉杂乱,缺乏美感的地方却展现了最蓬勃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承纳着最丰富密集的自然貌相。杜瑞尔用大量篇幅,书写身处未被人类踏足的自然的美好感受:好听的声音,好闻的味道,好看的景色;而对“嘈杂的”“臭烘烘的”“肮脏的”被发达的工业文明侵占的市镇的描写虽只有寥寥几笔,却足以揭露人类对自然无度索取的恶果。在杜瑞尔一家逃离的伦敦,天空是“铅灰色的”,大海是“灰绿色的”,海滨小屋“表情空洞”,不若山间庭院那般优雅温柔;人们容易染上各种疾病:“我得了黏膜炎”,“莱斯利耳朵总在流血”,“玛格满脸痘斑”⑦《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121 -122 页,第122 页,第83 页,第3 页,第12 页。。这些病征既是现实的生理表现,也是影射人类已经被机器文明异化从而产生了之于自然的不健康心态,不健康的心态导致了不健康的行为,而后果最终还是人类自己承受,生病或是死亡:在稍微欠发达但同样被人类肆意介入的科孚市镇上,流行病肆虐,“人们成群成群地死去”,通往公墓的路上,“送葬队伍络绎不绝,似乎没有尽头”,“像是把死去的人攒了起来一块儿埋”⑧《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121 -122 页,第122 页,第83 页,第3 页,第12 页。。杜瑞尔如此取材,这般运思,就是想说明:自然应该有自己的领地,人类应给予其尊重。
第二,杜瑞尔认为人类应有节制地从自然中索取必需之物。作为生态整体中的两个有机部分,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不可能彼此孤立。杜瑞尔强调人类对自然空间的尊重,并不是认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完全撇开人类生存利益,过分敬畏自然的做法,而是如当代生态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提出的那样,认为“人类须轻柔地走过这世界,仅动用我们不得不动用的东西,为我们的近邻与后代而保持生态之平衡”①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4 年第2 期。。杜瑞尔进一步认为,“人类走过”之前,需要倾听自然的声音,了解自然的需求,然后与自然互动,就像书中人物——克拉雷夫斯基的母亲那样,仔细听“花儿交谈”,由此注意到一朵病怏怏的玫瑰。她赶忙把这朵玫瑰解救出来,“喂了他半片阿司匹林”,结果几近枯萎的玫瑰立刻神采焕发,“努力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美丽,为了感谢‘我(克拉雷夫斯基夫人)’”。这体现了杜瑞尔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照料与回赠,即人类培育自然物,照料自然,而自然自会慷慨赠予,报以香甜的果实或者悦目的美色,或者其它。在这方面,约翰·缪尔有类似的经历与感触:“(荒野中的)白兰与人类本无瓜葛,如果无人巧遇,它们将在无人注视的情况下默然生长、繁茂直至死去;但倘若有人遇见并欣赏,它们便可以给人以鼓舞与勇气”②[美]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6 页。。因此,他倾向于温和适度的农业文明,对农夫和牧羊人充满好感,对他们送的礼物——“琥珀色的葡萄”“粉红瓤的西瓜”“熟得裂了嘴的无花果”更是热爱非常,甚至连想到他们将赠送这些美味时就已经“振奋不已”③《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52 页,第17 页。。杜瑞尔觉得人类应从自然中仅仅带走必需的,将对自然的打扰降低到最低程度,既不否定人类吃穿住行的生存权利,又主张保护自然的存在价值。如此,人类才能和自然休戚与共,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链才能良性循环。这符合深层生态主义的观点。
生态批评概念的确立伴随着对生态美学体系构建的呼吁,亦即建立生态批评独特的审美原则,完善生态美学从而加强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杜瑞尔作品突出体现了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和交融性两大特质。
一方面,杜瑞尔追求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坚持自然描写的忘“我”。他既没有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理性的概念,也没有试图利用审美对象抒发或对应自己的思想情绪。在《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一书中,杜瑞尔对蜗牛、蚂蚱、鲇鱼,对山、风、雨滴,对船桨、打字机等诸多有生命的动植物和无生命的非生物形象进行了自然性的生态审美,凸显的是审美对象——自然(物),而不是突出审美者——人,力求表现自然之美。再如,他描写草莓色庭院的花坛,“金盏花好似一窝毛茸茸的小太阳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母东升西落;三色堇使劲从低矮植株的叶子间探出光滑而纯洁的脸庞;紫罗兰却伤心地垂下头,躲在心形的叶子底下。”④《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52 页,第17 页。这里,无论是“金盏花的‘看’”还是“三色堇的‘探出脸庞’”,抑或“紫罗兰的‘伤心’”都不是依赖作者/叙述者和叙述人物对象的内在品质而存在,它们的出场及存在不是为了让人类的主观概念和假想完满。杜瑞尔在描写这一场景的前后,注意避及有关自己或家人心情的只言片语,有意识地避免人类情感的杂糅。换言之,杜瑞尔在描写时,并没有将自己的悲喜哀乐掺杂其中,不是利用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即做到了“忘我”。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是叙事的背景和铺垫,不是人的思想寄寓之所,也未被用来衬托人物的情感,自然美和艺术美是考察美的两个地位平等的维度。花溅泪,鸟惊心皆非因“我”,杜瑞尔的自然观不同于工业文明衍生出的机械自然观,这使他的作品从根本上跳脱了重心在人、只将自然当作象征或比拟符号的环境文学,而归入尊重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学的范畴。
另一方面,杜瑞尔认为“天人合一,水乳交融”是深刻感受自然之美的至高境界和终极理想。他在书中描绘物我合体的奇妙体验,颂扬人与自然的交融一体。叙述者——小格里(杜瑞尔的昵称)“琢磨着外界的各种声响对陷阱盖儿下边的洞穴蜘蛛来说会是什么样子,蜗牛拖曳而过的声音听上去像慢慢撕开一张橡皮膏,蜈蚣的脚步声像一队骑兵策马奔腾,苍蝇阵阵迸发的嗡嗡声,单调刺耳,似砂轮磨动……。”①《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第62 页。此时,格里/杜瑞尔化作蜘蛛,蹲伏在苔藓的遮蔽之下,张开耳朵细听。由此,蜘蛛变成了“我”,“我”变成了蜘蛛,二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杜瑞尔亦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抒发自己“融入自然”的渴望。拉里说道:“我想永远躺在这儿……深深地闻着这花香,几百年后,我自然肉身不腐。然后有一天,我忠诚的森林女神们发现我已死去,惟有芳香永驻。”想象之中,死去的拉里成为纯洁美丽,馨香扑鼻的百合花丛的一部分,彻底融入其中,也散发着芬芳。正如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Willa Cather)在《我的安东妮亚》中所写的那样,“不管如何,融入某种崇高且完满之物,即是幸福。这幸福降临于人,就像睡眠的到来一般自然而然”②[美]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资中筠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15 页。。杜瑞尔渴望融入自然,写作时多次进行交融性的生态审美,这种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交融一体的理想可以从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那里找到理论依据。利奥波德首次提出“土地共同体”③[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193 页。这一概念,将“土地”的内涵由土壤扩展至包括气候、水和动植物,逐渐整合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视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为一个整体。杜瑞尔在写作中让小格里与蜘蛛合体,使拉里与百合相融,或直观或抽象地将人与自然二者之本体融成一个无法割裂的整体,呈现出本体回归的思想趋向。他坚信世界(人类在自然的包含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书写物我合一的图景,强调自然万物之间永恒的互动联系。带着这样的绿色革命意识,杜瑞尔的自然写作,创造的是全新的整体和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关系。这使他的作品闪耀着生态美学的光辉,歌颂融入自然后那种美好的存在状态,即“诗意的栖居”。
综上所述,《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一书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杜瑞尔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的主体性,认为自然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有力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是唯一的绝对的主体,视自然为被动的客体的自私想法;捍卫自然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权,认为倾听自然的声音,了解自然的需求,是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发挥良好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先决条件;提倡人类善待自然,亲近自然的态度和行动,讴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诗意栖居”的美好状态。杜瑞尔的自然审美体现了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和交融性,在生态审美理论的观照下看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因此将杜瑞尔的作品纳入学界视野,有助于扩充生态文学作品的数量,丰富世界生态文学作品的种类,有利于最终架构完整的生态批评范式。对他的生态意识的研究对于推动生态主义从“浅绿”到“深绿”的发展不无裨益。
杜瑞尔一改主流生态文学作品挽歌式的叙事方式,跳脱传统生态文学固有的阴郁格调以及对自然戕害的套路。书中的科孚岛清新明媚,如梦似幻,堪称世外桃源,可媲美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他通过对种种具体自然物的诗意的观察和摹写,展现诗意的生存之美,这种特有的表现自然关怀的方式以及他的原生态叙事手法在以往的生态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可以成为解读杜瑞尔生态整体主义观念的另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