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辉
(1.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赵清辉1,2
(1.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持续进行了18年,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还未完全放开。通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实际为例,在分析评估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和变化趋势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提高定价能力和发展中间业务等建议,将利率风险降至最低,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政府应放弃信贷资金价格管制,而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调节机制达到信贷资金供求双方均衡,最终实现稀缺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经过近20年的改革,基本已经完成。期间,利率作为货币资金价格在引导资金流向和改变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它也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有效价格性工具。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发生改变,这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放开为标志,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改革目标,这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收费的市场化定价”精神,奠定了利率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的“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凸显了金融要素价格改革在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最为关键的环节——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上,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2004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银行(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预期目标。2012年6月,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8倍,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下限取消,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机构将逐步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赢利风险、资金供求状况等各因素自行制定利率,同时将面临利率的波动频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风险管理难度也会逐步加大[1]。
虽然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非利息收入得到快速增长等,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作为一项经济改革,利率市场化进程充满风险,甚至导致中小银行经营困难或破产[2]。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影响及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指利率的波动对银行收益造成的不确定性,包括期限错配风险、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银行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例如存款、贷款,以及证券买卖等,都可使其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因而利率风险对银行的赢利及资本充足状况构成影响最为重大[3]。
1.期限错配风险。期限错配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及现金流量的时间差别而产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短期贷款/总贷款、短期存款/总存款两项指标的分析来考察(表1)。其中α代表短期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β代表短期存款占存款余额的比例,ε=α-β>0表示长存短贷现象,ε=α-β<0表示短存长贷现象。
表1 部分上市银行短期贷款占比及短期存款占比对比(%)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及上市公司年报,其他上市银行未披露或披露不全,故未进入样本之列。
注:工商银行及建设银行短期贷款为公司类短期贷款,其他银行为全部短期贷款。
依据表1中数据,上述8家上市银行,除浦发银行及中信银行近3年ε均大于0、兴业银行2013年ε大于0外,其他商业银行ε均小于0,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缺口。随着利率变动的频繁化,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发生不可预料变化的概率将会增大,发生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风险将会逐步显现。国际上,美国储蓄信贷机构的危机就是由重新定价的风险直接引发的。
2.收益率曲线风险。期限错配不但可能造成收益率曲线呈平行式移动引发整体利率水平的变动,还可使收益率曲线变得较倾斜引发相对利率水平的变动。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呈现出显著的变化。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小于长期利率,即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如果在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高于政府压缩的投资规模的情况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投资,货币政策工具被迫转向提高短期利率,此时收益率曲线斜率出现由正变负情况,收益率曲线的突然变动使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将受到损失,收益率曲线风险损失扩大化。
以我国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为例,表明数据变动及曲线变动(表2)。2013年初,即期国债利率为3.2731%,高于3个月至5年的利率,而到2013年下半年市场利率逐步提高,2013年末3个月期的国债利率高达4.6119%,高于半年至3年的利率,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低利率国债开始显现收益曲线风险。
表2 中国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明细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3.基准利率风险。基准利率风险指银行赚取利率及支付利率的工具拥有相近的重新定价特性,但两类基准利率的变动之间存在不完全的相关性,因而产生了两种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意外变化的基准风险。以我国2010-2012年人民银行历次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为例(表3-4),大多数情况是存款利率上涨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缩小。
表3 2010-2012年贷款调整幅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表4 2010-2012年存款调整幅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以2009-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差为例。由于2010-2011为加息周期,2010年加息当年,除宁波、南京、北京3家城商行净利差降低之外,其他上市银行净利差较2009年提高;2011年,人民银行又进行了3次上调利率,除宁波、南京、北京3家城商行及兴业银行净利差降低,其他上市银行净利差较2010年均有所提高,但净利差增速较2010年降低。2012-2013年,人民银行下调了两次利率,同时调整了存贷款利率上下限要求,2012年大多数上市银行净利差较上年降低,2013年绝大多数银行净利差降低(表5)。
表5 2009-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差明细(%)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二)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利率管制,利率上升将是利率市场化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愈来愈明显,银行面临信贷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将会加剧。2012年以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近两年绝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出现了反弹。2009-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情况(表6)。
表6 2009-2013年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明细(%)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前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会推高,利率和不良贷款率可能会呈显一种正相关。
一方面,比较高的贷款利率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产生逆向选择问题。特别是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中小微企业成为银行重点客户资源,但是其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合格经营记录和准确财务报表,抵质押品严重不足造成其信用风险。然而,中小企业客户受资本实力、内部管理等因素制约,一旦经济发生变动,其抵御外部冲击的信用风险显著提高,同时利率波动将会增加经营负担和破产压力,一旦企业无法解决效益低下的经营难题,累积形成的风险将会一并暴露。
另一方面,放松了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引发道德风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银行利用其自身资金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追逐利润,从事高风险的投资动机增大。这也催生了风险较大的贷款者为抵补较高的贷款成本更加追逐风险较高的项目以便获取更高收益。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不断积聚,贷款质量可能进一步下降。例如,日本1977-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但1985-1990年经历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泡沫化。由于利差减少,银行将业务逐渐转向高收益的股票和地产投资,抵押物是价格不断上升的股票和房产。资金流入使得价格偏离度加大,最终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这也与当时日本央行在经济下行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日本利率市场化前后出现的问题在中国也正在重复显现,主要反映在大部分企业的低收益率和以房地产、垄断行业高收益率并存。2013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房地产贷款余额在总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比例为20.3%,较2005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规模扩大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大规模流向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泡沫有进一步加大的风险。
(三)其他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收入结构。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国家的存贷款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主要原因可能因为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存贷款定价能力也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存贷款利差水平出现上升。利率市场化之后短期内,利差缩小挤压利润,这刺激银行利用自己的优势另谋出路发展新业务,争夺细分市场,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非利息收入得到快速增长。通过对1984-2011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数据分析, 发现非利息收入增速要快于净利息收入,并且非利息收入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更小。
而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2013年上市商业银行中,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在20%左右。但从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发展经验来看,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有增长趋势(表7)。
表7 2009-2013年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2.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脱媒。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02年融资规模的93%来自银行贷款,而2013年末,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规模为10.25万亿元,占全社会融资规模的59%,较2002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尤其是企业债项融资,2002年仅为367亿元,2013年猛增至1.8万亿元,一些优质企业纷纷采取了发债、IPO等低于银行融资成本的手段来寻求融资,这反过来也促使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3.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集中度增加。银行机构的数量变化是反映银行业稳健性的一个更加直接的指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少中小银行破产倒闭,商业银行机构数呈下降趋势①根据FDIC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 1973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保持在13000-14000 家;1974年银行数超过 14000家,达到 14230家;1984年银行数最多,达到 14483家;其后逐渐减少,1995年减少到不足 10000家;1997年为 9143 家。当然这些银行数量的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破产和倒闭,很多银行的问题是由于兼并重组造成的。(图1)。但银行的总规模却在持续增长(图2),其总资产、总存款、总贷款和总负债都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银行的兼并重组加剧,银行集中度不断提高[4]。
图1 1960-1990美国商业银行机构数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宏观经济专题2012年11月20日。
图2 1960-1990美国商业银行总规模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宏观经济专题2012年11月20日。
(一)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的是总分行制,业务流程化较低,导致利率风险管理大多分散于各个业务部门,多侧重于对于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管理,缺乏从整体上对于利率风险的掌控。为此银行需要从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强化风险管理手段。
一是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有从决策、管理到执行的程序化风险管理步骤,保证各项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有序实施,实现将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风险管理目标,破解风险管理制度层面的障碍。二是建立与业务运作紧密关联的内部风险监管体系,前台业务人员、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逐层把控,有效地将风险降至最低。三是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强化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细化各个条线职责,主动管控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各主要风险。
(二)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
当前国际先进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已经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我国银行在向利率市场化稳步过渡时期,需要注重积累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数据,为建立利率风险计量体系打下扎实数据基础。一是在计量系统中,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尽可能准确计量可量化的风险、评估难以量化的风险。二是辅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方法,结合宏观主要变量预测利率变化。三是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程度,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随时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调整,以实现规避风险的管理目标。
(三)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银行较强的产品定价能力可以避免定价过高导致客户流失,并能防止定价过低造成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风险,同时辅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有效降低客户对定价的敏感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利率市场化定价成为贷款产品竞争的关键。尽管完整的基准利率曲线为银行定价提供了参考体系,但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企业的溢价水平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银行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客户信用情况合理确定自身基准利率水平。一方面充分考虑国内经济政策、国内外利率水平、市场心理预期等影响金融产品定价的宏观因素,尽可能的将各种风险因素反映到产品价格当中,提高产品定价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为了准确识别借款者的潜在风险,要综合考虑其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长短、筹集和运营资本成本,同时合理评估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保证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得到应有的补偿。
(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风险较小、资本占用低甚至不消耗资本,在贷款规模日益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它为银行提供了稳定收入并产生了较高的综合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两极化现象严重,表现为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贡献率普遍低于20%,而大银行贡献率大都查过20%,有些甚至达到30%[5]。毫无疑问,在利率市场化将加速银行竞争、减少贷存利差空间的背景下,传统利润增长模式将无法持续,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必将在业务转型中拔得头筹。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能够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理财顾问、信用卡、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业务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商业银行应当以业务中心,通过建立各部门人才、资金和平台的共享机制,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一方面对大众客户提供低成本且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对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且个性化产品。同时也要提升品牌形象、努力做好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1]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刘西.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 中国金融,2011(15):13-15.
[2]陈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12(12):1-16.
[3]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4]肖欣荣,伍永刚.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 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5]管仁荣,刘远亮,徐阳.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2(20):39-40.
【责任编辑 郭玲】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ZHAO Qing-hui1,2
(1.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2.Bank of Hebei Corporation Limited,Shijiazhuang,Hebei 050011,China)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18 years, and currently only the ceiling on deposit interest rates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liberalized. Taking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as examples, on the basis of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and trends of the interest rate risk and credit risk, this paper gives proposals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ing the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improving pricing power and developing intermediary businesse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interest rat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bank risk management.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2014-08-10
赵清辉(1974—),男,河北晋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
F830.33
A
1005-6378(2015)01-0086-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