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框架

2015-03-22 09:32张南薰
关键词:信息论译文原文

张南薰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新闻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框架

张南薰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新闻翻译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从信息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影响翻译行为的内在动因。通过对信息论的阐释,强调了新闻翻译研究应引入信息论视点,形成跨学科理论体系,才会对翻译实践产生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新闻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信息论

新闻翻译过程是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而进行的信息换位[1]。这里所说的 “信息换位”,既是新闻翻译活动的根本内容,也体现了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与功能,同时也为新闻翻译研究提供了超越语言表层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本文将主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讨新闻翻译研究应依托的理论体系——即由功能翻译理论、信息论和具体翻译技法组成的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构成模式及相互关系。

一、功能翻译理论对新闻翻译研究的宏观指导作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背景

翻译学研究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翻译理论。作为一代又一代翻译研究者的智慧结晶,不同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的仅仅是研究视点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有人把翻译视为传播行为,而影响翻译行为的要素可以分为“谁,为什么,面向谁,通过何种手段,把什么翻译成何种文本”来进行分类。这些要素中,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产生的翻译效果也不尽相同。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上述要素中关注“面向谁”和“翻译成何种文本”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界称之为“前瞻式翻译观”[2]。这是一门将翻译视作传播行为的研究流派,产生于传播学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行为,则必有目的,进而要实现某种功能,这就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创始人之一的赖斯(Kantharina Reiss)主张应根据源语文本的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由于该理论强调了对源语文本类型的绝对忠实,因此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翻译理论的窠臼。另一位创始人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准绳的“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置于绝对优势。他认为目标文本的性质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而评价翻译行为的标准,则推崇恰当翻译而并非等值翻译。由此,翻译研究彻底摆脱了源语文本的束缚,向目的语读者又靠近了一步。

(二)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的层级性

然而,前瞻式的“目的”决定论并不等于毫无原则地靠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因为毕竟读者的期望值并不一定相同;过分强调“目的”,有可能会违背原文的写作意图[3]。为此,弗米尔又对“目的”一词及其关联词进行了更加科学的分析。他指出 :“目的”一词作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翻译阶段是有区别的。它包括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适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等不同含义。同时,还对“功能”与“意图”等近义词进行了阐释 :其中,“功能”指的是接受者期待的文本功能;而“意图”则是文本发送者希望实现的交际目的[4]。通过以上概念的区分,可以认为 :功能翻译理论所指的“目的”并不是单一概念,翻译行为的各个环节都是由某个特定目的所决定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对“目的”概念的层级性的划分可以避免片面强调目标语文化带来的弊病,同时,又有助于实现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角度协调与一致。在翻译评价与研究方面,这种多层级的“目的”分析理念,也为研究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理论依据,即由宏观目的,到操作意图,再到最终的文本功能组成的层级分析模式。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新闻翻译研究的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为总则,从跨文化交际的宏观框架下分析翻译行为,从而将影响翻译的多种复杂因素进行有机地考察。这种视角尤其适用于新闻翻译的研究与实践。众所周知,面向海外受众的新闻传播工作是一个包括了编辑、翻译、校对、商业推介等多个环节的整体机制,纯粹的翻译工作已成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环。在这样的环境下,受众接受的目的语新闻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种脱离原文而产生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功能翻译理论才能得以解释或评价。正如功能翻译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翻译行为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什么,怎样地”进行语言化的加工处理,是由多种翻译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必然结果。然而,这里所指的特定情况、这种情况所要求的目标文本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该功能等更直观的课题却没有涉及。这也正是作为宏观理论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局限。如何弥补这种局限,使宏观的功能翻译理论在微观的翻译实践中得到有力的阐释和印证,二者之间就需要一种更符合新闻传播特质的媒介性理论来联系彼此。这个理论就是以下要着重阐述的信息论。

二、信息论在新闻翻译研究中的解释性作用

(一)信息论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基本理论是由申农(Shannon,又译“香农”)在1948年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5]。 信息论是传播学的理论来源之一[6]。传播学认为 :传播是某一个系统(信息源)通过操纵可供选择的符号,对另一个系统(信息接收者)施加影响,这些符号在连接两个系统的频道间传递,以实现信息的共享[7]。如果说传播学意义所指的传播是一种使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行为,那么包括翻译在内的一切传播行为,也就成为通过转换符号进行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实践行为。因此,都可以通过信息论的介入,将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本质凸现出来,从而了解其内在的传播动机。

(二)信息论与新闻翻译研究

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新闻信息可以分为语言符号信息和非语言符号信息,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前者的语言符号信息[8]。与其它领域不同,新闻翻译更注重对语言符号信息的处理,而并非语言符号本身,因而完全适用于信息量、信息质及信息结构等信息论的基本理论。李杰在《媒体新闻语言》中,对媒体新闻语言中潜在的信息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有重点地阐释。其中的信息量、信息质和信息结构等理论对于新闻翻译研究,具有直接的解释功能。信息论认为,信息量作为一种度量信息多少的物理量,是接收者减少或消除事实不确定性的数量,即所接收到的准确信息的量度[9]。在新闻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信息接收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对同一个新闻事实所持有的不确定性也将有所改变,从而最终影响对信息量的需求。为此,译者会权衡两种信息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新闻的信息量进行增减,从而为读者提供充分而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质往往体现于相当于语义、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三者的关系。在新闻翻译中,也存在着信息质的变化。比如,源语的一种隐喻表达方式,其比喻义即语用信息,潜藏于本体的语义和语法信息中,由于目的语读者缺少了共同的文化背景,就无法读取其中的语用信息。译者会将隐喻变为明喻,实现文化语用信息的对外传播目的。

新闻转播中的信息结构则是指,传播者将客观的信源事实进行编码时,对新闻信息及其元素予以组配形成的信息配位方式。新闻翻译过程中,同样一个新闻事实,由于传播目的的改变,译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改变源语新闻的信息组配方式,从而呈现出不同侧重点的新的新闻事实。

综上所述,新闻翻译需要信息论来透过语言现行客观分析语言符号传播的具体情况。但语言的使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则必须依靠功能翻译理论来阐释。信息论与功能翻译理论之间,就有了联系。

三、翻译实例分析

日本的《朝日新闻》曾报道 :日本皇后美智子22日,出席了在东京六本木举行的电影《妈妈咪呀!》的试映会。人民网日本版在登载了汉语译文的同时,还配发了源语新闻的截图(日中对译全文,请参考附录)。分析 “人民网”日本版娱乐频道的目的语新闻,会发现与源语新闻相比,译文的标题和导语部分在信息量、信息质、信息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

例句1

原文 :皇后さま、メリル·ストリープさんと並んで映画鑑賞

译文 :日本皇后与奥斯卡影后一起观看《妈妈咪呀!》

例句1是新闻文本的标题部分。标题往往是对一篇新闻文本信息的高度概括,表述精练而含义丰富。比较日中对译,发现日文原文与中文译文在名词方面存在三处信息质上的不同。首先,日语原文「皇后さま」放在标题的首要位置,从词的内部结构来看「皇后」与「さま」结合,既体现了主要人物的身份即语义信息,又蕴含了丰富的语用信息,敬语的使用折射出日本文化背景下,公众及媒体对天皇及皇室成员的尊崇。同时,影星「メリル·ストリープ」后的敬称「さん」也是一种语用信息的体现,反映了日本影迷对影星斯特里普的喜爱。日语原文中的第三个名词「映画」,由于没有提及电影名称,因此在标题中属于相对弱化的信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日语新闻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日本皇后出席试映会,影星斯特里普成为配角,影片更是处于背景信息的地位。与此相对,由于汉语译文没有原文相应的社会文化语境,因此原文中的语用信息「さま」在译文中也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接受的语义信息“日本皇后”。同时,尽管中国观众同样喜欢影星斯特里普,但标题中译为“奥斯卡影后”一词后,与“日本皇后”形成了呼应,产生出汉语独特的语用效果 :二者共同烘托了影片《妈妈咪呀!》首映活动的隆重气氛与明星效应。从这一信息的增译可以看出,编译者还是更注重靠近中国读者对新闻文本审美的要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新闻的标题应吸引眼球,形象而简洁。“两后”的同时出现,凝造了新闻文本所需的语境,为下一步新闻正文的解读提供了必要的语用信息。可见,两个人物恰恰是新闻标题的关键。因此,译文中加译的影片名称《妈妈咪呀!》,某种程度上又对这一焦点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干扰,笔者认为 :应将其改为“日本皇后与奥斯卡影后一起观看电影”,似乎更能帮助读者关注新闻的焦点信息。但这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译者通过多种翻译手法调整了标题的信息质,巧妙地转换了信息所处的文化背景,实现了特定的翻译目的,就其翻译策略本身来看是值得学习的。

例句2

原文 :皇后さまは22日夜、東京·六本木で行われた映画「マンマ·ミーア!」のチャリ ティー試写(ししゃ)会に出席した。

译文 :22日,由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影片《妈妈咪呀!》在东京六本木举行了慈善试映会,斯特里普专门到日本出席此次活动。

新闻文本学认为 :导语承载了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部分,并将新闻事实用5个W进行了简洁的概括 :who、when、what、where、what、why[10]。通过比较例句2中日语原文和汉语译文的信息要素可以发现,二者在信息量和信息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

who :由「皇后さま」(皇后)变成“斯特里普”;信息出现的位置由句首变为靠近句尾。

when :原文报道的时间为「22日夜」(22日晚),译文为“22日”,差别虽不大,但原文更具体,信息量稍大;另一方面,信息出现的位置由原文who的后面提前到译文整个导语的最开始。

where :原文与译文相同, 二者皆为“东京六本木”。

what :原文仅仅交待了影片《妈妈咪呀》在东京六本木举办慈善试映会这个事实信息;而译文则在显著的位置,用大量的信息交待了影片《妈妈咪呀!》的相关情况 :该影片是由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

不难看出,例句2中原文报道的焦点是日本皇后美智子参加了此次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而译文所关注的则是以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为主角的影片《妈妈咪呀!》的相关娱乐性信息。从这则导语的翻译实例可以发现,按照传统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理念来衡量,以上译文在内容上很大程度地脱离了原文,从是否忠实原文的角度来衡量,译文是不准确的。为了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应译为“日本皇后22号晚出席了在东京六本木举行的影片《妈妈咪呀!》的慈善试映会”。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阐释,由于该部影片率先在日本公映,国内读者对该影片相关情况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对影片信息量的需求相对增加,信息报道的焦点由日本皇后转移为影片本身。可以说,译文非常符合娱乐频道的读者对娱乐新闻的需求,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在具体实施方面,译者的直接手段就是通过改变原语新闻的信息量、信息结构,从而提升新闻的信息质,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的。

无法完全再现译者翻译的认知心理,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译者是如何从翻译目的出发,进而选择有效的信息处理手段,最终通过具体翻译手段来实现的主要动态过程 :

第一步/功能定位 :对影片《妈妈咪呀!》进行娱乐性报道,满足读者对娱乐信息的需求。

第二步/信息处理 :增加娱乐信息,减少非娱乐信息;将娱乐信息置于显著位置。

第三步/翻译操作 :加译、减译、倒译等。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说明,新闻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译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语言背后的信息传递目的和效果。为达到某种特定的信息传递效果,译者会从信息量、信息质和信息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调整,由于信息内核的变化,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符号也就必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探讨的包括加译、减译、倒译等在内的具体翻译方法。然而,跨越信息论的分析与阐释,功能翻译理论与新闻翻译实践之间的关联性会变得空洞和难以把握,也就不能真正的用于指导实践。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对新闻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离不开信息论的引入。诚然,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论探讨的主要对象是通讯领域中的现象,通讯工程中的信息编码、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信息研究这三个方面,与新闻翻译研究中的信息论相比,其研究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 但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 即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作为语言本质的信息,而且所有这些研究,又是在信息论的大框架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信息论将会成为一种介于宏观的功能翻译理论与微观的新闻翻译技法之间的桥梁,三者构成新闻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图1)。

图1 新闻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体系

自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最早将信息论引入翻译研究以来[11],国内外的翻译研究领域一直都在探讨信息论对翻译的影响作用。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复制原语的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12]。然而,同为信息载体,语言符号因为人的动态使用会产生与其它信息符号不同的特点,也更具复杂性。本文以新闻翻译研究为对象,探讨了建立一个由功能翻译理论与信息论、以及具体的翻译技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限于对新闻翻译领域进行了浅显的论述。正如藤涛(2009)指出的那样 :任何文体的翻译都是一种信息的再提供[13]。也就是说 :由译者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要实现的翻译功能,对原文本的信息进行再处理,然后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动态传播过程。但这种信息的再提供行为,会因交际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赖斯根据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的特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包括新闻、科技说明文等以传递信概念、概念和知识为要务的文本;表达型文本 :包括文学作品、歌曲等在内的以传递语言表达形式的美为宗旨的文本;诉求型文本 :诸如广告等通过诉求的手段来改变信息受众行为的文本。其中,信息型文本更侧重信息本身的质与量的传递,而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表达型文本则更讲究信息载体,即语言形式的美的传递。同样,广告为例的诉求型文本则看中对信息接收者——读者行为的更直接的影响与改变。可以说,用信息论的眼光分析新闻文本的翻译,更符合这一文本类型的信息传递特点。可以预见 :把翻译定位为信息传递行为,透过语言形式探讨信息本质,是包括新闻翻译在内的所有翻译研究,都值得借鉴的一种新思路。其价值在于 :不但可以加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联系,还将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理论与测算方法。毕竟,以往对翻译的考察与评价一直停留在感性化的层面,缺乏客观依据。借用信息论的一些具体方法与公式,新闻翻译研究的量化标准的建立是值得期待的。

[1]ESPERANCA BIELSA,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M].London :Routledge,2008:7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增订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34.

[3]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J].中国翻译,2003(5) :40.

[4]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6.

[5]贾世楼.信息论理论基础[M].3版.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12.

[6]李彬.传播学引论[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46.

[7]陈道德. 传播学[M].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3.

[8]段业辉,李杰.新闻传播中语言信息的若干问题——兼论不同媒介新闻语言的比较[J].江海学刊,2004(2) :190-194.

[9]李杰. 媒体新闻语言研究[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14-17.

[10]谢晖.新闻文本学[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46.

[11]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3:36.

[12]廖七一.翻译与信息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82.

[13]藤涛文子.翻訳行為と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機能主義的翻訳理論の諸相[M].京都 :松籟社,2007:249.

[14]ジュレミー·マンディ.翻訳学入門[M].鳥飼玖美子,翻訳.東京 :みすず書房,2009:63.

【责任编辑 王雅坤】

O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News Translation

ZHANG Nan-xun

(School of Japanes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News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ehavior, and it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heor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should introduce the viewpoint of information theory to form a cross disciplinary theory system, which will have a more direct guidance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news translati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theory

2015-09-25

张南薰(1976—),女,重庆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博士研究生,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H36

A

1005-6378(2015)06-0065-06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11

猜你喜欢
信息论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论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学中的应用
信息价值率在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二元网络作用关系研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