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研究

2015-03-22 11:24朱艳艳姜宏雷顾小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6期
关键词:澜沧江水土保持流域

朱艳艳,姜宏雷,赵 成,方 斌,顾小华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21)

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研究

朱艳艳1,2,姜宏雷1,2,赵 成1,方 斌1,2,顾小华1,2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21)

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澜沧江流域;云南

以云南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对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进行探讨,通过构建生态民生水保统筹体系,按照“基础防治—民生结合—和谐发展”的模式编制规划,注重生态修复与人类辅助防治相结合,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与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措施实施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监督监测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以实现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高度重视,把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更是把生态建设提到了战略的高度[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建设我国生态功能区、保障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2-3]。澜沧江流域因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生物资源高度富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水土流失现状

1.1 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退化进程和水土流失发展强度基本得到控制,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污染加剧;部分地区石漠化趋势严重,森林覆盖率虽较高,但生态功能衰退,林分质量较低;生物多样性下降,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地退化量大面广,流域内干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生态环境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1.2 水土流失现状

流域内上游高山峡谷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土壤侵蚀程度较低;中游中山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矿藏资源丰富,是重要产粮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下游低中山宽谷地区以农业为主,地势相对平缓,工业不甚发达,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程度相对其他地区较轻,虽然存在植被砍伐现象,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但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植被恢复较快,因此水土流失轻微。但是由于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多,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与2004年数据相比(表1),澜沧江流域总体侵蚀面积减小,但减少的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却大幅增加,从而造成流域内土壤侵蚀总面积在减少,而侵蚀量却不断增加的现状。

表1 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变化 km2

2 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的基本内涵

2.1 指导思想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一书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4]。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具体到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上,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土壤侵蚀现状的分析,结合环境容量及民生条件,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发展活力,实现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目 标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等,总结出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的目标如下:

(1)生态方面。使大部分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规划区内的一些重要河流、湖泊、湿地、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得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2)社会方面。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经济方面。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造中低产田,减少坡耕地,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区域内贫困人口。

2.3 原 则

(1)注重生态多样性与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性。生态多样性(Diversity)是指区域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复杂性,亦指生态类型的齐全程度及多样化状况;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变异程度。生态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是密切相关的[5],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往往由多种多样的子系统呈斑块状镶嵌在一起,这种配置方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增强了它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规划中要注意维护和提高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多样性,把造林种草、地质灾害防治、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石漠化治理等措施结合起来,以促进生态多样性的发展,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2)相关行业协同配合,同步规划。近几年内,林业、国土、地质、环保、水土保持等行业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澜沧江流域内部分区域进行过规划,但往往是对同一区域不同行业进行了不同的规划,实施起来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只有从整体考虑,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对林业、农业、草业、地质灾害防治、环保等行业统筹规划,才能通过整合各部门优势,形成多行业集约型的生态治理模式,最终实现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多个目标。

(3)保护生态环境要与建设民生工程有机结合。澜沧江流域内有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2个,贫困人口多,且主要分布在中山区和高山区[6],由于缺乏安全的人畜饮水水源,土壤土质退化,保水性差,作物产量低,加上过度砍伐诱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整体脱贫难度较大。几十年来,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取得一定成效,总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小,但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却持续增加,造成流域内土壤侵蚀总面积在减少而侵蚀量却不断增加的现状。因此,只有解决好流域内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的民生问题,才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基础。

3 可持续型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措施

结合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现状、水土流失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基本目标,构建生态民生水保统筹体系(图1),以体系为骨架,按照“基础防治—民生结合—和谐发展”的模式,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与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措施实施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监督监测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进行规划,以实现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生态修复即通过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的干扰,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繁衍和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形成大面积快速防治水土流失的系统工程[7]。结合流域实际,本规划的生态修复包括封禁补植型、生态移民型和成果管护型等形式,通过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围栏封育、生态移民等措施,停止人为干扰与破坏或解除现有人为活动施加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发挥生态系统修复能力,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公益林、防护林、生态兼经济林营造和草原建设、两污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地质灾害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人工林及人工草地建设,增加林草覆盖率,减少地质灾害,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3.2 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与民生工程相结合

通过调整林业、农业、草原、旅游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以产业培育为着力点,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发挥山区特色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使流域内种植业由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以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经济作物为主,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通过饮用水源地保护、坡改梯、能源替代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措施,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推广新型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图1 生态民生水保统筹体系

3.3 措施实施与政策扶持相结合

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及实施效果的巩固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流域涉及多民族边疆地区,这些区域内山高坡陡,耕地稀少,加之地形条件恶劣,泥石流、滑坡、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人民群众生存条件极差。各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扶持和优惠,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生存条件极差区域的群众实行生态移民;加强资金保障,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切实使生态得到修复、改善,并逐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严格控制澜沧江面山开矿、采石,加快淘汰、关闭一批低产量、高能耗、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对现有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并进一步强化监管,努力保护治理成果。

3.4 监督监测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加强对流域内修建公路、水利工程,以及开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督,加强对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的监测,对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开展相关科技示范区的规划建设,通过科技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1] 万晔.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建设模式分析[J].思想战线,2003,29(5):68-72.

[2] 张建平,王道杰,杨忠,等.元谋干热河谷区森林消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1,21(1):79-83.

[3] 郑文杰,郑毅.云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J].湖北农业科技,2005,6(1):4-7.

[4]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50.

[5] 杨子生,梁落辉.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保持型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山地学报,2002,20(增刊1):18-30.

[6] 刘纪平,刘平,赵荣.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析与统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832-835.

[7] 蒲勇平.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10(5):9-11.

(责任编辑 王 琦)

S157.2

B

1000-0941(2015)06-0030-03

朱艳艳(1982—),女,山东东阿县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监测、验收等工作。

2014-12-25

猜你喜欢
澜沧江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澜沧江源头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澜沧江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