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荣
(安徽省黄山市公路管理局歙县分局)
(1)地质复杂:山区公路一般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较复杂,普遍存在一些如: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及易发生暴雨冲刷、泥石流等灾害。
(2)环保生态问题:目前政策对环保、生态的要求较高,山区原大都环境优美,山区公路的改善在环保生态的保护与资金投入权衡方面常常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3)人文环境问题:在山区土地资源较少,安置非常困难,若道路改善造成大量的征地拆迁,不光是经济问题,还会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而且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后期的施工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因此,方案的选择应尽量尊重沿线政府和群众的意见,统筹、和谐规划。
(4)空间限制问题:山区公路改善带受地形条件和工程投资的影响,可供选择的路线空间较少。本身在地形、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山区,选择一条理想的路线走向已经很困难,今后改扩建更加困难,因此,在路线布设上尽可能考虑远期的交通需求,预留合理得拓展空间。
很多目前的山区公路大都是在几十年前老路基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油化改善而成,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路基承载力较低,且弯多路窄,排水、防护及安全设施原始,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较差,道路改善要趋向等级规范化,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公路改善由日常养护及养护大中修、改善及改造工程等实施,不同的类别代表不同的资金投入及改善力度。费税改革后,一部分由省级财政预算,一部分还需地方政府的投入或融资。由于地方财政吃紧、经费向主干道倾斜等原因,山区公路获得改善的资金相当有限。且山区具有山多地少、水文复杂、沿线村庄密集的区域特色,道路改善不仅得考虑山区地形特色,还需考虑穿越村镇的难点、环保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等等,改善经费往往超出普通公路经费标准很多。有限的资金不集约使用,很容易导致改善工程实施趋向于表面化,或草草收场。
鉴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该类路段已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沿线居民对改善路况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交通环境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及群众信访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交通基础建设问题,更加提升了公路改善实施的压力。
交通量及安全:目前基本是以交通量作为改善规划的主控因素,改善道路的目标等级直接决定了改善的提升效果及经费的投入量,改善不能仅仅限于眼前,还应考虑远期拓展空间。同时在原基础上需得以较大提升的,还有交通安全评价因素,很多项目把安全设施列为辅助工程,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被缩减。这两个因素同等重要,需综合考量,应杜绝勉强提升道路等级,而在安全上又无力投入,造成道路安全隐患不断,得不偿失。山区公路这方面的事例有不少,常有一条路刚改善好,马上紧跟着就是抢险救灾,导致百姓有关“豆腐渣工程”的骂声一片,但大都实质上是属于安全投入不足。
凡事需量力而行,对一条路的改善方案的制定,应该根据一个阶段或一个周期的资金计划,才能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目前公路改善资金来源在费税改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行业投入资金,由部省补助;另一部分是地方配套资金,由各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行业公路改善的资金计划一般还是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的,如道路大中修投入一般以4~8 年为一周期;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往往不容乐观。这不仅需根据公路行业资金计划,还需着眼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及配套资金,做好项目可研的前期工作。资金计划落实了,道路改善方案的制定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这点最关键,在周期性资金计划的指导下,不应该有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想法。山区公路线长钱少,结合资金的周期性特点,最合理的方法是制定分布实施计划,仔细审慎得进行分步、分阶段的施工图设计,在保证逐步实现远景目标的前提下,避免重复投资、争取资金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分布实施可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即可在道路横断面上分步实施,即先期施工一幅路面,远期再进行另一幅路面的加宽;也可在道路纵断面上分步实施,即先期完成一部分路线的改善,远期再续建完成剩余路段。分步实施的概念,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既改善目前交通的主要瓶颈,又为下步续建预留了空间和基础。分步实施最能体现资金使用的积累效应,也是最考验项目管理决策水平的工作。
“强基薄面”是我国通用的经济型道路建设原则,但在山区道路改善上,受急于求成的影响,往往落得“弱基强面”。表现于路基薄弱未得到有效改善,但高等级沥青路面却铺上了,追求表面效果,造成的“一层皮”的道路形象,后果往往是很多的早期损坏,不停追加经费而路况问题却得不到有效根治。道路改善还是应该走理性化的路子,本着“强基薄面”的原则,路基强度、桥涵、排水、安全防护等应予以首先完善,避免急于求成。
设计在常规局限下,往往用一两个标准断面来贯穿整条道路,为了达到断面标准,少数路段资金投入密集,占用了很多资金。设计应灵活的根据地方情况,在投入和性能上做一优化组合,根据不同的地形设置不同的合理断面。山区道路路基宽度有限,部分路段完全可以考虑减少路肩及绿化宽度,来增加有效行车断面;穿越集镇路段,可适当压缩路基宽度以减少征地拆迁。高超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在诸多取舍之间,按规范照搬、套图的方案尽量避免。
随着就地冷再生工艺的成熟,包括面层、基层、下基层的全层次再生应用变为经济可行。针对山区道路基础薄弱的特点,对老路面去除沥青面层与上层基层,将所余路面下基层或路床进行就地水泥冷再生补强,然后将已经去除的上层基层料运回做就地水泥冷再生基层,后铺筑沥青再生面层。该工艺不仅响应了国家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策,减少材料消耗,还避免了在原路面加铺补强结构层造成的路面升高、路基变窄、路肩防护工程量增加等问题,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诸多早期的病害往往由于养护资金的不足,演变成大面积的损坏,使得原制定的主动性改善周期方案被迫改成被动型抢修方案,改善资金变成维持资金。国内外已有很多经验表明,对早期病害及预防性养护加大投入力度,并适度延长大中修及改造期限,在资金平衡及使用效益上会取得更好得效果。对于基础薄弱的山区公路,中修的改善往往在实际效果和使用时限上,不如及时性、有针对性的专项养护;相关部门应在资金预算上予以适当调整,改变重建轻养的现状,把养护改善,作为道路改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其一是尽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材、施工方案,使得降低造价的同时,也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二是道路美学上讲,道路本身也要有地方的人文、环境特色,要主动得融入地方环境,是道路不仅具备交通功能,还具备环境美学功能,发挥出更大的使用效益。
要灵活掌握有利的政策信息,道路是具有地域性的,要学会把道路的改善融入到地方区域建设中去,利用好有利政策。如结合好水利规划建设可有效降低排水工程造价;利用好公路两侧的退耕还林计划,可有效降低绿化、边坡防护造价,并预留了拓宽空间;结合好地方区域开发规划,可能有效节省道路改线资金,等等。公路的改善实施要从行业主导向地方政府主导方向改变,地方有利政策和规划,可缓解公路改善的资金压力,提升改善效果。
优化制定一个合理得道路改善方案,往往决定一条道路、一段时期的路况及周边居民的出行质量,最能体现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水平。我国山区公路还很众多,随着中央重视农村工作,山区道路的改善还任重道远,很多花钱买来的经验教训值得探讨和吸取。
[1]车竞,彭李立.山区公路设计新理念[J].路基工程,2008,(12).
[2]王春雷,钱永生.山区公路人性化交通安全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9).
[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