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一灿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文本的类型不同对译者的要求也不同,文学文本多数用“美的语言”写成,符号的制约性强,在翻译论上来说翻译难度大。要有效传达文学文本中的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译者不但具有较高水平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异语文化有深入了解。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在论文《翻訳のさまざまの方法について》中,提出了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概念,本文基于这二种翻译方法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对比不同的翻译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文:Do you know that in about thirtyfive years more we’ll be dead?
中译:再过三十五年的样子,咱们都要去见上帝喽,知道吗?
日译:あと三十五年くらいのうちに、ぼくらは死んでしまうのにだということを君は考えないかね?
中日译文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上帝”这个词,中译本将“dead”意译为去见上帝,而日译则直译为“死んでしまう”,翻译为中文就是“死了”。基督教文化是代表西方文化的典型文化。[1]基督教信奉唯一的上帝及作为上帝与人沟通中介的耶稣基督。基督教教徒信奉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皈依上帝,死亡实质上是人与上帝的和解。中文译者将“dead”意译为去见上帝,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意识,读者立刻有一种深处西方文化氛围的感觉,促进异文化交流。相比之下,日译偏向表达文字的具体意思,而忽略了文化语境的传达,减弱了读者异文化的体验感。
原文:
A:He’s one of us,though.Oh,quite.No doubt.One can always tell.
B:Now the sureness was gone.
C:It’s my own fault and it’s not,too.I ought to have known better.
D:Well,I suppose that we that live by the sword shall perish by the sword.
中译:
A:一点没错,他和咱一样,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B:现在他的那份自信心都到了爪哇国里。
C:其中有我自己的失误,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啊。
D:依我看,我的命运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日译:
A:本当にそうよ。まちがいないわ。だれだってみればわかるわ。
B:いまはその自信がなくなっていた。
C:あたしがわるかったんだし、あたしがわるかったんじゃないともいえるわ。あたしはもっと利口になるだったのね。
D:ねえ、剣によって生くるものは剣によって死す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わね。
上述译文,中译文本在翻译时使用了大量的汉语习语,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爪哇国”“吃一堑长一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国化的翻译方式,靠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削弱了起点语言的文化语境。与之相反,日译译本在翻译时没有采用日语俗语,特别是D句更是将起点语言俗语逐语译出来,这种异国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起点语言的文化语境,给读者提供了感受异文化的空间,更有利于异文化的交流。[2]
翻译既要求对起点语言的忠实,也要求对目标语言灵活变换。本雅明引用Rパンヴィツ的观点,认为外国语言给本国语言带来“晃动”是翻译的使命,这“晃动’也是外国文学翻译存在的理由。[3]这“晃动”的实质就是异文化交流,译者的翻译方法影响着“晃动”的频率与强度,必须从异文化交流的角度,在忠实与技巧之间取得平衡。
[1]符婷.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J].文学教育,2014,(10).
[2]平子義雄.翻訳の原理―異文化をどう訳すか[M].东京:大修館書店,1999.75.
[3]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