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涛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浅论现代大学的理念和制度
贾俊涛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学制度。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一所大学的重要内涵。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大学制度和理念已经与当今学术开放自由的大时代格格不入,存在诸多冲突。为了与时俱进并维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活力与势态,着眼于现代化大学制度与理念的建设,深入了解传统与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区别与改革面临的诸多难题已经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大学理念 现代大学 制度变革
现代大学制度与理念改革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先进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管理制度的基础,理念创新也是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尤其是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管理制度更应适应时代发展与变化的需求,这就对办学理念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95后”这一新群体加入到了大学的集体中,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大学发展的危机,有的认为是制度问题,提出重新构筑大学管理制度,有人认为是大学理念的缺失,提倡树立大学新理念。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加紧思考和解决传统大学理念与现代高等教学所发生的矛盾与冲突。新一代的“90后”需要的是更加开明、自由的学习环境与教学理念,传统的大学理念与制度已经不适用于新生代,这就要求我们赋予大学教育新的内涵思想,由理念到制度,由内到外完成革新,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新时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制度,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大学不应仅仅是研究知识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该着重于人格、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发展的风向标。如果办学理念出现偏差,没有一流的大师与教育机制,也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由此,中国“非一流”的大学,需要更新理念,清醒地认识到本校的特性,采取一些“接地气”的措施,脚踏实地地解决新一代带来的新问题,与时俱进,这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当前在我国高教界,却存在着一些有悖于大学理念的现象,如片面追求大而全的所谓综合性大学,抑或是宣扬教育产业化论点,忽视大学教育理念的共性。大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风向标,理念不正则校风不正,人才不兴,因此传统大学理念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部部署了国家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其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大学制改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教育是人才培养之根本,牵扯到教育问题,就要牵扯到教育资金的跟进与技术学术方面的支持,这是一个十分难缠的问题。我们将会在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改革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正是由于改革速度的加快,使许多地方大学面对着这样的困境:办学无自主权,被等级制度限制。
(一)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困难之一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从很多小的方面观察,可以管窥当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困境与突破,困难之一是规模过大,管理的压力也大,而且在资源分配上不仅不占优,反而吃亏。比如,某些名额的分配,按高校划分等级,可同等级的高校还存在着规模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名额的分配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而不同规模的学校名额却相同,较小规模的学校在教育资源上反而占有了更大的优势。总之,规模带来的效应,个中好坏,不少大学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北京工业大学的报告以 “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倒逼高校从‘以量谋大’转到‘以质图强’”为题[1],虽然这所大学在许许多多的方面无法赶上诸多名校,却看清了当下的复杂局势,寻到了目前困境的拐点。
(二)不能保证办学的自主权
困境之二是办学没有自主权。(1)正因为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导致一个高校并无权利办出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个体优势不明显,整体水平也较差的松散局面。(2)教由政管,虽然不至于到了全无自主的地步,但是高水平人才与设备的引进,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善都牵扯到了资金问题,在这方面又受财政厅、人事厅的限制,这一情况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发展直接受制于政策的抉择。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提出的改革建议中罗列了两级政府应该下放的权力清单,中央政府的学位权、课程专业设置权,地方政府的编制权、人事权、资源分配权、薪酬权、学费定价权等等,都在这份权力清单中[2]。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呼吁教育部应该更关注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他说,现在大学都在制定章程,但大学章程的落实却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显而易见,依目前地方高校在人财物上少得可怜的自主权,难以落实大学章程,而如此大学章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自娱自乐。
(三)等级制度的束缚
困境之三是被等级管理左右。虽然本土的大学在本土或许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当面对森严的等级制度,呈金字塔状由上而下地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导致许多专业水平已达一流水平的高校无法分配到相应的教育资源,造成了211、985院校永远比专业水平更高的普通本科类院校更具招生优势,限制了教育先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育水平总是跟着等级提升才能提升这一现象。
所谓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刀切”“齐步走”,一味地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名头并未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带来的却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但它也提醒我们,综合改革不是盲目攀比与看齐,基于自身,从中求出内涵,走出自己的道路,才是改革的要义。理想的大学的基础要有一套理想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方案,更要有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理想大学的建设基础在于四个方面,一要有与一流大学看齐的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等;二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三要有合理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制度;四是有特色的管理机制。我们现在的改革还不应大谈特谈深度,而应务实一些,先以满足这些基本条件为第一目标[3]。理想的体制应该做到:教学由懂教育的人来操办,保证大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具有自主办学权,保证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还比较滞后,大部分的体制都是生搬硬抄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就要革旧迎新,抛弃陈旧无用的东西,接受新潮实用的观念。不仅要参考他山的办学理念,也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做些表面的修补,中国的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走自己的革新道路,就应该保证教育的自主权,改革才能有力度,改革有了力度。才能药到病除,办出自己的特色。大学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机构,必须具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与标准。我认为,真正的大学,要由高水平的,懂教育的人来办。一个合格的大学,为了研讨学术与高深之理论,应该远离媒体。中国的大学是在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一脚深一脚浅的过程,并在摸索中逐渐成熟。
目前,国内的学习风气很值得考究,学位评议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评论一位学士学术的高深,不应只考虑论文的数量,正如西方学者所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却从没有发过论文。如只关注论文发表的情况,将导致我国学术氛围的浮躁和虚假。想真正地革除这一现象,还是要将新的理念及机制,由上而下地贯彻下去,革新的效果才会由深而浅地表现出来。如评比机制不改,学术氛围不正,则大学不能起到育人的真正作用,也就谈不上什么面向全世界,综合多元化的发展了。
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运行,其所孕育的内涵与理念在当代的大环境下没得到外展,所以对于现代大学制度还有太多未确定的谜,所谓理想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只要一日没有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就依然只是理想。从源头上讲,现代大学制度诞生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而中国的现代大学应该说是建立于1928年的国立清华大学。而中国自从国立清华大学建立之后便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建设模式,一直到建国之前。中国实际上形成了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并存的局面,而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存在时间很短但标本意义特殊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以从此处可以看出,中国本身的传统大学制度并不是没有发展,暂时施行的大学制度也并不是直接嫁接过来的空中楼阁,我国的教育机制探索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当下时代,大学是一个美好的词语,理想化的大学是有着浓浓的学术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美丽的象牙塔。洪堡的柏林大学因重视“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而被认定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或是因为对自由而开放的学术氛围的向往,人们常常把理想中的现代大学制度等同于西方的大学制度。但有一些人以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排斥开放的、先进的办学理念。这种故步自封的口号,体现了一些人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歪曲理解,是改革面对的最大问题,因为哪里都不会缺少这部分自执己见的人。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实然上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现代大学制度在流传到中国后,吸收了本土的独特特点而形成的,简而言之,无论是哪种模式,教育机制与办学理念的改革都是为了规避管理模式僵化,运行机制单一的问题,其目的是一样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有四个特征,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主体逐渐多元化,大学面对的是日渐成熟的政教系统,其中各部门的分工也会日渐明确。政府是大学的举办者,党政在工作之中应起到领导作用,而是否应该履行相应的教学义务取决于校长及教授本身。说到底,公立大学的所有权虽然属于国家的,但公立大学本身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党政起到的作用是确定大的教学方向并通过监督与修改教育方针施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在两种制度中都有很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特色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无论在章程还是理念等方面并不冲突,仅仅是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接地气的要求和改变。
第一,评判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应有两个方面:(1)现代大学制度是否能够保证办学自主权的实施。大学组织与制度的变革不应该脱离社会的宏观变化,这两者应该是相互对应的,社会发生了宏观变化,大学组织与制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2)教学科研才是大学的主题,培养人才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所以教育质量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各个大学不要将一些与教学无关,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带进校园,诸如部分社会服务和调查。总而言之,评判大学的最终标准要看大学培育出了什么水平与类型的人才,看这些人才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培养各界的优秀人才,就需要相应的高水准的教师与充裕的教育资源。这些条件得到了保障,才能培养出各类优秀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稳定而灵活的办学经费,二是管理的体制机制,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就是“一校一章程”的实施。大学章程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大学的“宪法”,它规定了一个大学的最终办学目的与大政方针,更决定了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大学制度的日渐成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接大学上层的制度建设,向下影响学员之间的学术气氛。首先,完成大学独立的章程,将各项标准规范化,明显责任与分工。一是章程必须明确规定政府和大学的关系,明晰政府和大学的权责;二是章程必须明确规定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尤其要规范大学内部各群体的权力关系,包括党委与行政的关系、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关系、行政人员与学生的关系等。其次,要保证章程的效用,就应保证章程“大法律”的地位,只有保证了法律地位才能确保章程切实实施,使现代大学制度不会只是一纸空文。一是完善《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明确大学章程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承上启下地位,明确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4]。二是尽快完成大学独立章程的建设,做到“一校一章程”。独立办学的前提是要有独立的章程,有了章程之后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的建设。
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高等教育事业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要求,不可一蹴而就。而且一所大学的理念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项工作完成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学子的一生,更关系到国家人才储备与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将它作为系统工程合理地规划与建设。
[1]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会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
[2]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04:(15-20).
[3]周光礼.大学的自主性与现代大学制度[J].大学教育科学,2003(4):1-4.
[4]谢延龙.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N].江苏,2014.04:(1-20).
项目:本文为山东政法学院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专项项目《高等政法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F18Z)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