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伟,李二英
(叶县畜牧局,河南 叶县 467200)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李国伟,李二英
(叶县畜牧局,河南 叶县467200)
2014年7月10日,河南省叶县夏李乡防疫员反映:该乡夏北村一养羊场,存栏山羊100多只,近期不断有羊只死亡现象发生,部分羊只体态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随后,笔者到该羊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并对病羊进行剖检和实验室取样化验,确诊为肝片吸虫病,并拟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经过2w综合治疗,30只病羊痊愈,愈后良好,整群羊只不再发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浅谈一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与同行共勉。
该羊场条件简陋,位于浬河沿岸,岸边水草茂盛,是牛羊的天然牧场。据场主介绍,由于临近河岸,常在水草鲜嫩的河边放牧,羊放牧后回圈舍,常发现有一种很小的淡水螺叮在羊身上,扒开羊的毛,可以找到螺体。往年6~8月份多雨季节,羊场羊只也会零星发病。
经对病羊的仔细观察发现,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的体态严重消瘦,步行缓慢,有的不愿走动;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有贫血症状;早期有腹泻症状,后期排出血样粪便;发病羔羊个体消瘦、贫血、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衰竭死亡。现场观察,有的羊身上有椎实螺叮咬。现场剖检2只病死的羔羊,肺脏、脾脏均无明显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肝脏、胆囊部位,肝脏萎缩、褪色、变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内膜粗糙,充满虫体和紫褐色黏稠液体,胆囊萎缩。
4.1细菌分离培养
按照常规操作方法,无菌采取病死羊的肝脏、脾脏和小肠黏膜分泌液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感染。
4.2病原学检验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取发病羊和死亡羔羊的粪便,用10倍于稀便的生理盐水稀释,搅拌过滤,涂片镜检,找到虫体、虫卵,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以及粪便检查中找到肝片吸虫、虫体、虫卵,结合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羊肝片吸虫病。
6.1加强饲养与管理
对整个羊场进行消毒,包括活动场地、圈舍内外墙壁、各种用具,羊舍内清扫出的粪便堆积发酵、喷洒消毒液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羊群放牧时尽量到地势高燥的地方放牧,避开低湿、污水、洼地,切断传播途径。
6.2隔离病羊
对发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其他羊只进行预防性治疗,饲料中添加驱虫的药物,并进行保肝,提高羊群的免疫力。
6.3对症治疗
对发病的羊只,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中药用市售血虫净及扶正解毒散,以提高机体抵抗力,舒肝解毒、清热利湿、杀虫退黄,提高抗病力。扶正解毒散用法为0.5g/kg体质量,拌料或饮水;西药用伊维菌素、丙硫咪唑片灌服8mg/kg,每天1次,连用7d。对机体衰竭,病程较长的羊,在对因治疗同时,再进行强心、补液等辅助治疗,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素、VC等。
经过治疗7d后,病羊食欲逐渐恢复,30只病羊,28只治愈。为了巩固疗效,又连续用药7d,全部康复。整群羊只进行驱虫及中草药保健后,效果良好。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是流行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外界环境和季节对该病流行有很大影响,温度、水和椎实螺是肝片吸虫流行的主要因素,所以常流行于河流、小溪、低洼沼泽地带。6~9月份多雨季节淡水螺剧增,该病流行发生,尤以羊感染最为严重。羔羊抵抗力弱,死亡率较高。其次是由于羊场环境卫生差,场内粪便清理不及时,饲养管理不科学,都会造成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因此建议广大养羊户朋友们,一是加强饲养与管理。采用轮牧方式,减少病原的感染机会。放牧时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带,以免感染囊蚴。羊群饮水要清洁卫生,最好饮用自来水或井水。二是科学防疫与消毒。每天及时清扫羊舍内的粪便并堆积发酵杀死虫卵,每周对羊场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春、秋两季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或伊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驱虫,并用中草药每月保健7d,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避免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S858.26
B
1004-5090(2015)05-0049-02
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