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语言的 魔方

2015-03-21 03:28徐如松
文学自由谈 2015年5期
关键词:尼摩书卷气船长

●文 徐如松

玩转语言的 魔方

●文 徐如松

作为中篇,《跟尼摩船长出海》的故事实在显得小儿科——写了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中,几个中美学生之间争风吃醋、吹牛不打草稿、最后和平共处的校园故事。一天课前,“我”因为揭穿同学尼摩船长夸口不用马达驾驶奥斯汀单桅帆船穿越瓦登河入海口的大牛,引起尼摩的不满。课上,“我”顺利回答了詹姆斯教授的提问,拿出国内购买的翻版《发展经济学》请教授签名,尼摩乘机向学校投诉“我”购买盗版、践踏著作权法,而“我”则干脆投诉他涉嫌种族歧视。“我”请求上海女生未逢同学支持却遭到嗤之以鼻,转而得到了尼摩心仪的美国女生琼的理解。其间尼摩被摩托党打伤,“我”与琼的关系渐入佳境。尼摩醋意大发,再次向校方举报,致使“我”的奖学金也暂停了。“我”抓住尼摩又在吹嘘自己独闯勃朗姆三角的当儿,当众激怒并迫使他与“我”一起闯荡勃朗姆三角。在险象环生的大海上,尼摩终于败阵撤诉,“我”俩终于握手言和。

就是这样一个“青春万岁”“女大学生宿舍”式的青春闹剧,说它鸡毛蒜皮无厘头吧,未尝不可;说它正能量吧,扯到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上去,也行。都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但陈九真正的功力还是体现在他亦庄亦谐的语言上。把这么一个简单的校园故事演绎得如此张弛有致、得心应手,在我看来,其玩转语言的表达能力至少有着下面三个方面的表征。

一是信手拈来无厘头的生活化语言。小说开篇有这么几句:“没想到遇上个叫尼摩船长的大老美,这孙子专跟我过不去,变着法儿找我麻烦,搞得老子差点儿被开除学籍!靠,我能饶了他?咱是谁啊,跟丫死磕呀。”这几句话相当于“引子”,要言不烦,既为小说主要内容留下悬念,勾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也亮出了叙事的语言风格:东西文化的无厘头冲撞、生活化、口语化、网络语言无所不及,可谓极尽之能事。纵观全文,这样白而不俗、亦庄亦谐的语言比比皆是。比如“我”得知尼摩带着上海女生未逢兜风挨了摩托党的揍,未逢回校后向“我”哭诉,“对我的同情不屑一顾,依然梨花带雨,含着刚才那半滴泪水揶揄道,别装啦,侬这下称心如意了,侬不是要投诉尼摩船长吗,去呀,别在这里假惺惺的啦。未逢这些话用的是英文,英格里希,还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就像当年围剿太平天国,骆秉章追击石达开,把他顶到大渡河边动弹不得。这显然逼爷表态,用舆论向老子施压,逼我退出与尼摩船长的较量。想到尼摩船长的惨境心中不忍,放弃投诉不是不可能,那我也得当着尼摩船长的面宣布,让他感到中国人宽阔的胸怀。用这种激将法本身就对爷不敬,尤其让我在这个被洋人操翻的女子面前表态,我岂能甘心?我盯着她的半滴泪水淡淡说,未逢,请冷静点,你这么说不公平,我跟尼摩船长的遭遇毫无关系。”这段叙写,方言夹杂着外语、古典加一段历史,活脱脱地把上海女生未逢偏向大老美情郎尼摩的形象刻画了出来,真是同学情深、爱恨交加啊!

二是行云流水意识流的铺陈化语言。尼摩船长被摩托党揍后两周,终于重返校园。照理这只是一个时间上过渡,但作者却抓住“终于”这个词大做文章,来了一番行云流水般的铺陈。请看小说:“‘终于’这个副词一般指一段时间之后,一段努力之后,或一段期待之后的逻辑性结果。朱自清在《背影》中这样说:‘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用终于的原因有些复杂,我不希望尼摩船长一去不返,对于他这个对手,要么死磕,要么平等相处,但绝不希望自行消失。……我一直期待尼摩船长的归来,就像围棋大师聂卫平期待李昌镐,巴顿将军期待‘沙漠之狐’隆美尔……一周太短,两周稍长,此刻我已希望见到尼摩船长,他的归来已属‘终于’一类了。”我不厌其烦地大段引用,目的无非为了说明作者的语言特色,敢于铺陈、巧于铺陈、善于铺陈,有着意识流般的行云流水之妙。这段铺陈,我们不仅可以见识到作家的学识和视野,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终于”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副词,它还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是引经据典书卷气的学院化语言。顺着上文来举例,情郎尼摩挨了揍,上海女生未逢怪我落井下石:“未逢这些话用的是英文,英格里希,还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就像当年围剿太平天国,骆秉章追击石达开,把他顶到大渡河边动弹不得。”这里把尼摩的困局比作石达开,作者似在有意卖弄书卷气,但引经据典又显得如此完美无痕。在这点上,我感觉作者已经深得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堂奥。再顺着上文来举例,作家用词典的方式解释了什么叫“终于”之后,接着来了一段朱自清的《背影》:“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段引述,看似掉书袋,其实对刻画人物之间的情感起到了类比的作用:父亲起先对我有意见,现在却惦记起我以及我的儿子来了,可谓爱屋及乌。同样,“我”对尼摩船长也一样,尽管彼此龃龉,但毕竟同学一场,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至于置之死地而后快。

为了增强书卷气,作家除了采用摘录式直接引用外,更多的是采用嵌入式的灵活巧用。比如我激怒尼摩船长并与之约定第二天中午去共同挑战死亡之海——勃朗姆三角后,我顿生后怕。小说写道:“我靠!这里按说该有段‘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描写。什么生离死别,什么霸王别姬,或者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绝,甚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轻轻滴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滴来,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等等等等。”作家在这里调动了关于离别的全部积累,古今中外,汪洋恣意,一气呵成,说是意识流也好,书卷气也罢,把我顿生的“后怕”描写得酣畅淋漓。我感觉这一写法与江西女作家阿袁的笔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的语言特色,我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罗列的。总之,陈九在《跟尼摩船长出海》中娴熟地玩转了语言的魔方,使读者大开眼界。如果用一幅对联概括,那就是:亦庄亦谐接地气,中西合璧传正能。

来看,陈九年过半百、阅历丰富。正月初六,当我读完他的《跟尼摩船长出海》,无意间浏览新浪微博的时候,作家麦家的一段话跳入了我的眼帘:“我们应该像关注自己命运一样关注自己写作的语言。我经常想,为什么不能有这样一种语言:它是简单的,简单中又蕴含着质的硬朗和美的韵律,就同人类的形体一样。我以为,人类之于语言的感觉,应如流水之于石头一样,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光滑、精练、硬朗、生机勃勃。”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麦家的这段话说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此刻我读完《跟尼摩船长出海》之后的心声——我的意思是说,陈九的这篇小说,既风趣又幽默、既海派又古典、既俏皮又文雅的语言,是它最为出彩之处。

猜你喜欢
尼摩书卷气船长
给约翰·克鲁斯的一封信
暴风吹响自由的钟声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现代汉语中“书卷气”一词语境拓展及语义增值
出发吧,船长
奇异的海底夏令营
海底危机
当船长
书卷气
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