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巍
(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以网络作为介质的互动性过程,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新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问政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6月20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被视为我国网络问政的开端。网络问政创新了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其完善与发展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从广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合法化能力、一体化能力、规范化能力、危机响应和管控能力。
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和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维护人民权益。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网络问政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推进的产物。公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及时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及执行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政府针对网民的提问给予答复。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增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了政府决策、执行效率。与此同时,在公共讨论的过程中,公共协商的结果和过程更具有合法性。网络问政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人行为与较大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的局面,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快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标准,主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主化,即通过公共性的讨论使个人的意愿成为公共意志。第二,法制化,即国家治理的规则化和程序化,用制度规制权力。第三,文明化,国家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主要理念是多元主体,提倡服务、协商、合作、自治。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高,国家治理就越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第四,科学化,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手段,实现系统化的国家治理。网络问政通过其独有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单一性特征,通过协商与合作的方式体现政府执政的科学性与效率性。
网络问政对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受计划经济的体制遗留与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文化的影响,“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并没有完全分开,“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边界模糊。建国后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国家支配社会的格局仍未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以政治、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公共行政文化。政策“动员式”执行不利于良好的国家治理环境的形成。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新方式,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国家管理的弊端,营造公开、民主、开放的公共行政文化氛围,改善国家治理环境。
民主实质上是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的一种互动,这一特点正和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相吻合。网络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必然表现出民主化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政府可以解民情、汇民意,增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为了确保决策内容的科学性、决策程序的正当性和公开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之前,要将专家意见、公众参与性讨论、决策风险评估、决策的合法性确定为法定程序。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问政方式,将有益于提高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有效参与。早在2006年,湖南省委为了实现湖南更好更快发展就启动了“全球寻策计划”,在收到的信函中有5500份来自互联网。公众通过网络献计献策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合法性,并拓宽了民主的实现途径。
从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实践来看,实现网络问政制度化将是网络问政的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政府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中央多次发文强调政府网站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的发布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保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法律和制度规制网络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对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如2010年亳州市政府要求各部门主要领导每月参加在线访谈;铜陵市通过建立网友留言回复及办理制度,实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管理。各地方政府对网络问政制度的有益探索极大地推进了网络问政制度化的进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特征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正在尝试将权力运行放到网上,接受人民监督。例如,浙江省创新政府网上服务流程,将政府权力清单在网上公开,实现了“全流程”效能监督。江苏将所有依法确定的行政权力事项逐一编码并上网运行,公开执法主体、法定依据、行政权力行使的环节、步骤、办理结果等内容。网络数据平台真实记录了权力事项的办理过程,真正做到了权力运行全透明。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上了日程,要加大政务公开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网络是最开放、最透明的传播渠道,政务公开和网络的结合必将发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网络问政的日趋发展,网络问政的内容日益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2008年以来,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人数激增,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很多政府网站都开办了“领导信箱”“网民留言”“在线访谈”等互动交流栏目,了解群众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解决。不少地方政府在网上提供办事指南、下载表格等服务,满足公众和企业的需求,有的地方政府还开设了在线办理等网络服务功能。2013年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无锡市滨湖区通过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每年为企业、市民办件上百万件。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回复网民的留言。据统计,在网络留言中,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所占比例较高。网络问政的服务功能已经成为网络问政的一项重要功能。
国家治理的合法化能力是任何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能力。现代社会的构成极其复杂与多元,国家的意志若想得到良好的表达和实现,必须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获取社会认同、肯定和支持。网民是推进网络问政的前提和基础,网民的素质直接影响网络问政的效果,间接影响国家治理合法性的获得。由于我国网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足,而网络问政又呈现出匿名性特点,有些不良网民出于个人目的制造虚假信息。网民素质和能力现状提醒我们,在推进网络问政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网民素质,促进网络问政的良性发展,从而增强国家治理的合法化能力。
国家治理的规范能力既包括国家对社会的规范能力,也包括国家自身规范能力,实际上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所形成的合力。网络问政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自然出现的,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手段。首先,由于目前网络问政的发展还不成熟,网络问政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不健全,对政府机关和人民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网络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网民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容易导致矛盾问题升级,影响社会稳定。其次,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特殊性,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规范在网络空间往往得不到良好的遵守,从而削弱了国家治理效能。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加强网络立法规制工作,不断完善网络问政制度,严防国家治理的规范衰败和规范退化,提升国家治理的规范能力。
国家治理的一体化能力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必备能力,国家管理的范围既有限又无限。国家既无权干预社会特定领域和公民私人生活领域内的事物,又要满足公众多方面的要求。当国家的意志不能得到实现、国家的政策不能得到公民的认可时,国家的一体化能力将遭到削弱,从而影响国家的治理绩效。完善的舆情评估管理可以保证政府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性,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的舆论导向,从而把握正确的政策方向。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舆论评估方案来解决网络问题,提高国家治理的一体化能力。
目前,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在治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治理缺失。与此同时,现代社会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危机一旦爆发就会迅速蔓延,造成巨大损失。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网络问政的发展,公众更容易获取政府信息、发现问题,政府也在不断创新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例如通过开通政府微博、官员在线交流、举行网上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了解各种社会问题,将矛盾和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公众可以从网络第一时间获取信息,避免社会骚动,为危机处理和危机善后工作赢取宝贵时间。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治理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将极大地提高国家治理的危机响应能力。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党的生活,2014(11):4.
[2]王仲伟.切实加强内容建设 努力办好政府网站[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6.
[3]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0.
[4]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