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宝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述评
桑宝才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逐渐成为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支活跃的理论流派。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和活动论,分析了国内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了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述评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创始人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列夫·谢·维果茨基(Lev Semnovich Vygotsky,1896-1934)针对当时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从新的视角对作为大脑的机能和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属性的意识实在性(即:高级心理机能)进行科学和严格客观的研究。他认为一旦人融入到文化产物、活动和概念之中,低级生物性功能便重组为新的、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系统(Lantolf,2006:69)[1]。二语习得界习惯称之为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or SCT)。该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笼统的个人所生活的社会或文化环境,而是社会文化因素在学习者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Lantolf &Thorne,2006:1)[2]。换句话说,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内在机制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语习得的过程即学习者运用心理工具(如: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活动和调节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逐渐成为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支活跃的理论流派。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和活动论,分析了国内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了社会文化理论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的的基本概念包括中介论(mediation)、内化论(internalization)、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和活动论(activity theory)等。这些概念紧密联系,下文逐一论述。
1.1 中介论
中介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借助人类文化构建的辅助工具的中介发展起来;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离不开经文化构建而形成的辅助工具的中介;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以物理工具或人类历史文化创造的符号/心理工具(如:语言)中介的;人类借助符号工具,从而可以从事许多复杂抽象的心智活动(如:逻辑记忆、概念形成等),不仅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也作用于人自身,促其认知发展;比自己知识能力高的同伴、年长者、教师、父母等担负中介者角色。中介的形式之一为调节。调节分为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三个阶段。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经历了从他人调节发展到自我调节这一中介过程,具备了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了从协作式心理间活动转入自主的心理内活动[3~4]。
关于中介和语言学习的关系,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单纯用构成人类思维基础的生物机能来解释我们自觉并有意调节心理活动的能力是不充分的,这种能力是靠内化文化建构的中介制品来获得的(如:数字、图表、音乐、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普遍和最强大的文化制品,人类用它来中介和世界、他人以及自身的关系[5]。作为认知发展的工具,语言具有下列两大功能:第一是在文化传承中,成人将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经由语言传递给儿童;第二是儿童以获得语言为工具,用于适应生存环境和解决面临的问题[6]。二语学习者把用于控制他人的社会言语发展成为控制自身心理行为的心理言语。内部言语是通过自我中心言语形成的。自我中心言语是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个体言语是以语言形式编码的内部言语(如:独白、自言自语、耳语、默读),二语学习者通过个体言语调节自身心理活动,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过程。
1.2 内化论
内化指文化产物(如:语言)具有心理功能的过程[7]。或个体把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产物转变成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心理产物的过程[8]。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心理间机能,其次是心理内机能[9]。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的社会交际和个体思维通过符号系统(如:语言)得到统一,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活动密不可分。人的内在的高级心理机能在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才得以实现。维果茨基认为,内化是通过对能力长者的言语进行完整或部分的模仿机制形成的,模仿并非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听说教学法中的简单复制,其发展过程也不是一次性和线性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性的和创造性的进行思维嬗变的反复过程。
关于内化和语言学习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内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具有一种独特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即有意模仿他人活动的能力。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模仿在语言习得中起关键作用[10]。模仿过程并不是都随即出现在交际互动之后,有时儿童对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语言句型的模仿会滞后一两天,形成“离线”式分析语言现象。个体言语中的模仿在成人学习二语的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但是模仿不是盲目重复别人的话,而是从同一文化的其他成员所说和所做的同一事件中创造出新东西。
1.3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11]。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及内化以社会活动和人际间活动为基础。通过“脚手架”的协助(例如:能力强于自己的教师、家长、同伴等),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个体在与他人合作活动时往往会取得多于不和他人互动合作时的收获。
关于最近发展区和语言学习的关系,Wood等人(1976)提出“搭架子”理论,指任何成人和儿童或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协作行动。[12]搭架子是对话的心理间过程,学习者通过此过程内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所建立的知识[13]。Donato(1994)进一步提出,搭架子也可以是同伴互动,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如专家和新手互相搭架子的方式一样。通过本族语者、专家和同伴搭架子的方式掌握的新内容可以获得学习者二语体系的微变化过程。
1.4 活动论
维果茨基(1978)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起来的。[14]活动即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A.N.Leont'ev和Y.Engestr·m等人完善了该体系。活动理论主要包括:1)主体:参与社会活动寻求发展且具有动机、意志和选择等能动性的个体或小组;2)客体:活动的对象及驱动着主体采取一系列行动所指向的目标;3)工具:各种物理和文化心理工具的中介物;4)具有共同目标的共同体;5)活动群体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的分工;6)活动群体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范等规则[15]。活动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一个社会和个体互相影响的统一的动态的发展系统,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就是在这一社会活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Cole(1996)认为在活动理论中主体借助符号等中介工具将客体转化为成果,从而实现活动目标;[16]同时,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等社会情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和调节作用[17]。
当然,活动论对人类活动的描述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课堂内环境和课堂外环境下的活动都在实时发生着变化。所有的活动体系都是不一样的,是多重声音的,其中包含着冲突和碰撞,也包含着合作和协作等;活动系统内部、外部及彼此之间在矛盾中发展。譬如,在学习英语时,有的是为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开阔眼界和开发外语思维,有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和找到一份好工作等。同样的学习者面对同样的任务时所从事的活动也不一定一样,在完成某一个任务目标时,学习者发挥着主导作用。
目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和思考二语学习现象。主要包括:1)引介社会文化理论应用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专著(牛瑞英,2007;张虹、王蔷,2010);[18-19]2)评析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两大派别:认知理论和社会派(文秋芳,2008;高一虹、周燕,2009;高瑛,2009)。[20-22]3)实证研究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应用(张国荣,2004;杨华堂,2006;张艳红,2008、2010;高艳,2008;张晓勤,2008;盖淑华,2010;张莲、孙有中,2014;曾罡,2014;)。[23-31]但有一定深度的反思性文章不多、研究涉及面窄、历时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不足、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匮乏且数据来源较单一。
鉴于以上情况,国内研究者和教育者应从社会文化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更新对二语学习的认识和思考(文秋芳2010:286)。[32]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视角解释了人类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打破了认知派一统二语习得研究的局面。第一,语言学习不但要研究以低级生理机能为基础的认知机制,而且还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人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学习是社会情景互动的结果,是学习者从社会交际活动中获得心理/符号工具实现从心理间转化为心理内的内化过程。第二,社会文化理论从与认知派截然不同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哲学倾向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详实的解释了二语学习的全过程,如: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理论这些与认知派的可理解输入和任务不同的概念,丰富和完善了二语习得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希望国内的社会文化理论研究更加充满活力。
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和活动论,分析了国内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了社会文化理论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希望为社会文化理论的本土化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此外由于篇幅所限,本理论的某些方面未能充分展开论述(如:国外社会文化理论的实证研究、社会文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社会文化理论的不足之处等),今后将做进一步拓展研究。
1 Lantolf,J.P.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of the Art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1-67
2 Lantolf,J.P.&S.Thorne.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 Mitchell,R,&Myles,F.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M].London:Edward Arnold,1998
4 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 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B.VanPatten &J.Williams(eds.)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201-224
6 蒋荣.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
7 Donato,R.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J.P.Lantolf &G.Appel(Eds.),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pp.33-56).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4
8 Vygotsky,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 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In M.Cole,V.John-Steiner,S.Scribner,&E.Souberman(Ed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 Wood,D.,Bruner,J.&Ross,G.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76(17):89-100
11 Wertsch,J.V.From Social Interaction to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a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ygotsky’s Theory[J].1979(22):1-22
12 Cole,M.Cultural psychology: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M].Cambridge,MA:Belknapp Press,1996
13 于书林.教师书面反馈中的母语中介功能探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J].外语界,2013,(2):77-86
14 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314-316
15 张虹,王蔷.《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评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93-95
16 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3):11-20
17 高一虹、周燕.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2009(1):123-128
18 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76-83
19 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37-39
20 杨华堂.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调查[J].外语界,2006(2):23-34
21 高艳.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语言教师的中介作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93-96
22 张艳红.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8(4):73-81
23 张晓勤.运用“支架”理论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监控的转移[J].山东外语教学,2008(3):83-88
24 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46-50
25 盖淑华.最近发展区中的词块习得证实研究: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验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68-72
26 张莲,孙有中.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实践[J].外语界,2014:2-10
27 曾罡.国外“言说”理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55-60
A Brief Review of Vygotskian Sociocultural Theory
SANG Bao-ca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ehot 010080,China)
Vygotskian sociocultural theory(SCT)has become an ac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since the 1980s.It first provides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its fundamental concepts:mediation,internalization,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activity theory.It then analyzes the domestic SCT studies,and further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 for SLA studies in China.
Vygotsky;sociocultural theory(SCT);review
G04
A
1671-8100(2015)06-0121-04
(责任编辑:康明已)
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科研项目(SK201313)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5-08-24
桑宝才,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