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试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现实必要性
李国才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要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现实中存在的重才轻德的时弊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自身的不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现实必要性。
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结合;必要性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育通常是指在特定领域通过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培养各门类各级别专业人才的教育,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专业教育则表现为各类专业课教学。从德智体的目标要素来看,思政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德,专业教育针对的则是智,两种教育各有所适应的范围,并不能相互代替。对教育受众(即学生)而言,“德”和“智”与“体”一道构成了其健康发展之所需的三大要素,且“德”和“智”分列前两位,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事实上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看也确实如此,不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各高校均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在内的完善的教育系统,两种教育皆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实是,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这是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原则,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特别是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开拓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来看,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固然都受到足够的重视,二者仍在持续发展中,然而以《创新计划》的要求看,这只是做到了两种教学的“立”,它们之间并不“通”,这一点却长期被人们忽视。二者之间的这种分离状况既不符合教育发展的目的和要求,也常常引发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怀疑和诘问,实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们主张并探讨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其实是希望以此构建彼此畅通的渠道,促进其共同良性发展,特别是藉此改变专业课教学越来越弱化的育人功能,也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适用空间。下面笔者拟就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现实必要性,谈谈自己粗浅的观点。
大体上,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其现实必要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承续和发展的基础。受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最初的教育不仅门类少,而且内容也十分有限,教育形式和功能远比不上今天。然而人类最初的教育却实现了教育最原初、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即教书育人、德才并举。原因在于,彼时的教育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发达齐备的专业门类和繁杂的内容,德施才教因此融为一体,传授知识和教会做人是同步进行的。在西方近现代教育传入之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千百年都是传授四书五经、训诫三纲五常,姑且不论其目的是否正确,仅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确实达到了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其实更注重育人即对品德的培养,这与我们现今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殊为相似。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诸子百家理念对德的尊崇和追求是十分突出的,诸如儒家的“为政以德”、“克己复礼”,道家的“修德”、“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墨家的“崇俭尚礼”、“无信不立”,法家的“重积德,则无不克”、“仁智之行”等思想无一不是对德操德行的尊崇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这也进一步表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育教学确实应当也必须起到更突出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既强调了教育的综合职能,更凸显了德育教育的突出作用,当为所有教育者铭记。
就时下的思政教育(本文中主要指思政课教育教学)和专业教育而言,思政教育大体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育人即德育,其历史相当长,而专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几乎为空白,至少在中国千百年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如此。专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使专业教育得到实质性发展,其势头至今仍在延续中。然而专业教育的扩张性发展虽然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其发展前景依然向好,但不得不说现实的专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在育人功能上有着越来越大的距离,很多学校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大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在现行高等教育条件下,思想品德教育有思政课,学生管理有学工组织和班主任、辅导员等,这使得专业课教学得以“轻装上阵”专事专业教学,专业课教师只管教书,育人则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管人员的事。坦白讲,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是专业课教学在育人上的缺失,但思政课教学恐怕也难以推脱其责任。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来看,多年来随着中央和部、省各级领导机构一系列强力扶持政策的实施,思政课教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政课及其教师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重视,一时间思政课贵为“天课”。尽管多年来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众多从业者对如何做好该课程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遗憾的是其视野和注意力多局限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诸如单纯的思政课教法研究、就事论事的课程体系探讨等等;虽偶有论及思政课与专业课关系的见地之言,但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共鸣,思政课教学事实上一直处于与专业课不搭界的分离状态中。笔者以为,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创新计划》,似可视为对这一不尽人意现状的一个强力扶正。强调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实际上是对教育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回归,它说明,不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立才树德的重任,都承担着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职责。这恐怕是两部委出台这一文件的真正目的。至于如何结合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事,但强调必须相结合显然是关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张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并不是让思政课取代专业课或者专业课取代思政课,而是让思政课在某些适当的条件下以恰当的方式与专业课相结合,更不是为了结合而牵强结合,相反二者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各自适应的范围并无任何改变。
强调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也因为在现实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的重技轻品、重才轻德的弊端。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按专业编班组合的,其所学课程大部为专业课,将来就业也与所学专业密切关联,这当是产生重技轻品、重才轻德弊端的基本原因,这是其一。此外,专业课门类众多,所学内容多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能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其实用性自然为学生所推崇,这是其二。反观思政课,在不少学生看来它不过是一门乏味的充满空洞说教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的好与坏与专业无关,对毕业的影响也不大,只要及格即可,这是其三。这样思政课便沦为上级重视而基层不重视、口头重视而实际不重视、思政课教师重视而其他课程教师漠视的“边缘课”,这可谓是现今思政课的真实“生态”,个中原因值得认真思考。
不仅如此,时下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少专业课教师习惯把学生素质差、难以管教的现象归结为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这无疑把思政课推向风口浪尖,更加剧了思政课的边缘化。现实中不乏这样质疑和责难的言论:你们思政课不是教学生品德修养的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品德不好?思政课地位越来越高,可是学生素质却越来越低……此外在很多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基础课被大幅削减,而思政课往往首当其中,成为“冤大头”,如果不是中央出台严格规定,恐怕很多学校的思政课早已“作古”,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同时还要看到,现实中这些针对思政课的质疑和非难也影响着学生,使许多本来就对思政课认识不足甚至厌烦思政课的学生更对思政课嗤之以鼻,以致思政课堂上缺逃课、睡课现象较为严重。此种现象的出现,撇开思政课本身的因素,仍在于专业课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专业课只管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与我无关。不难发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现实中缺少“交集”,彼此分离,与专业课对思政课的这种事实上的排斥和抵触不无关系,同样值得深思。
上述现象表明,现实中重技轻品、重才轻德的时弊已使思政课面临较大的危机和挑战,唯有大胆求变,主动寻求与专业课的结合,才能占领育人阵地的“制高点”。
客观讲,尽管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存在明显缺失,但主要问题仍然出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本身,一味指责专业课过失的做法不是明智和可取的态度。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在育人上确实存在明显的“硬伤”:视野狭隘、单打独斗、学评脱节等等,不仅严重影响思政课自身,也难免累及专业课。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确实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局面,但冷静观察,在热闹繁华的表象背后仍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育教学领域只专注课堂,忽视课后和课外;二是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三是在全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唯我独尊,排斥其他部门和人员;四是在课程考评上只看卷面考试成绩,忽略学生操行表现;五是在研究方向和领域只顾自身,不顾其它,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进行剖析,仅从课程考评上略作评析。
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思政课成绩评定仍然采取“一考定终身”的陈旧模式,学生平时表现与课程成绩评定毫无关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严重失误。而且这种做法也影响到其他课程,从而在实际中产生诸如只要成绩好,不怕表现差;只要不逃课,成绩肯定过的诸多怪象。究其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仅以满足课堂授课为主要目的,在这一片面理念支配下,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最主要的事,其他则是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这便是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上尽管广大的思政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因为,单一的说教式授课总归会让学生厌烦,而只重考试不重表现的考评更使学生失望。德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与此对照,时下的思政课教学显然有相当距离。思政课尚且如此,专业课就可想而知了。
1 李国才.对高职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模式的探讨和认识[J].时代教育,2015年第10期
2 靳江红.高职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浅探[J].长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To Conn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LI Guo-cai
(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Wuhan 430070,Chin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ndependent of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for a long term.It is requested that“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in the Innovation pla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education goal,the practic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connection;necessity
G712
A
1671-8100(2015)06-0098-04
(责任编辑:谭银元)
2015-08-11
李国才,男,副教授,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