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武 (山东省无棣县林业局,251900)
山东省无棣县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栽培枣树历史悠久,现有枣园面积4.74万公顷,其中冬枣2.14万公顷,金丝小枣等2.6万公顷,是著名的“中国枣乡”。
近几年,无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枣业生产发展,连续多年出台枣业生产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多项促进枣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并采取评枣园、赛枣会、枣园观光旅游等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县枣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同时,无棣县通过深入实施“枣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按照“调结构、抓园区、带产业、壮龙头”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科学的枣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振兴枣产业为目标,强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枣产品,确保全县枣产品质量安全,推行科学高效生态生产管理模式,全县大力推广了“控制产量、合理负载、增施肥水、覆盖地膜、科学防控、绿色栽培”等配套技术,全面提高了枣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枣果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2013年全县枣果总产量达19.6万吨,其中冬枣产量11.4万吨,金丝小枣及其他枣品种产量8.2万吨。2014年无棣县枣果的产量再创历史最高,全县枣果总产量达22.5万吨,其中冬枣产量13.3万吨,金丝小枣及其他枣品种产量9.2万吨。枣贮藏量2.8万吨,加工量8500吨,全县枣业产值13.16亿元。冬枣和金丝小枣的价格维持在5~6元/千克。
(1)果园郁闭 很多枣农片面追求数量、产量,正常情况下每亩枣园可栽植56~111株,但有的枣园每亩栽植200多株,枣园郁闭,通风透光差,树体营养不良,病虫害滋生蔓延,品质下降。
(2)管理粗放 施肥上,部分枣农习惯施化肥,有机肥施用较少,土壤有机质贫乏,树势衰弱,导致果实含糖量低,品质下降。用药上,坐果期部分枣农为提高坐果率,大量使用赤霉素,致使叶果比严重失调,枣果品质下降。同时,缺乏用药规范,盲目用药、跟风用药,致使枣果农药残留增加,品质下降,树体抗性降低,冬枣被戏称为“小药丸”。
(3)冬枣采青现象严重 部分枣农担心枣果售价以及病虫害、天气等因素对冬枣后期生长的影响,枣果未成熟就开始采摘销售,枣果品质差、价格低。
(4)存在部分弃管枣园 管理枣树费工费时,如遇自然灾害,则损失严重,加之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枣果价格波动较大,出现了部分弃管枣园。另外枣农年龄较大,将面临着枣园管理后继无人的问题。
(1)缺乏品牌 目前,无棣县柳堡镇赵王村金丝小枣、水湾镇北齐村冬枣、小泊头镇丁王庄村及西小王镇关庄子村大棚冬枣等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无棣县冬枣知名度低于沾化县,金丝小枣知名度低于乐陵市、沧州市,社会上普遍认可沾化冬枣、乐陵金丝小枣、沧州金丝小枣,无棣县冬枣、金丝小枣知名度不够响亮。
(2)缺乏市场 无棣县市场开拓不够,除了水湾镇有一处冬枣交易市场外,其他都是路边市场、村口交易。没有销售网络,枣农卖枣时,仍采用较为原始的“坐地等客”方式,且各自为营,分散卖枣,缺乏定价话语权,好枣卖不出好价钱。
(3)缺乏枣制品加工企业 无棣县枣制品加工企业数量过少,加工能力有限,对全县枣业发展带动能力严重不足。企业虽生产了阿胶蜜枣、水晶蜜枣等产品,但多为初级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枣制品加工企业少,枣产业链短,也直接导致全县所生产的枣果绝大部分以原始产品的方式进入市场,销售方式单一,销售产品形式也很单一,虽有保鲜库、恒温库,也只是推迟了销售时间。
(1)病虫害严重 一直以来,枣树号称“铁杆庄稼”,不怕旱涝,少见病虫。但近年来,绿盲蝽、冬枣青斑病等病虫害频频发生,且越来越严重,使枣树管理难度加大,枣业也成为了弱势产业,关键时期少喷1次农药,就极易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天气的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3年和2014年,2013年在枣树坐果期遇阴雨天气,坐果率大幅下降,致使严重减产;2014年本是大丰产之年,但到9月下旬连续降雨,导致金丝小枣普遍出现裂果,损失惨重。
(3)生产成本高,收益不稳定
管理1亩枣树1年需打药20多次,连同肥料、雇工每年每亩需投入1000元以上,但近年来枣果市场持续疲软,价格低迷,导致枣农丰产不丰收,最低年份金丝小枣干枣售价低于1.8元/千克,冬枣售价低于2.0元/千克。
(1)管理落后 大部分枣农对枣园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目前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喷药、施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枣农盲目追求果大、色泽好、等级高,随意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很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2)果品质检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目前,果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检测仪器少等问题,工作人员相对短缺,大部分基层果品监管机构尚未建立,果品质检制度也相对不健全,缺乏配套监管制度。
(3)果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枣园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加之枣农素质参差不齐,果品监管人员少,处罚难度大,致使个别枣园农药残留仍有超标。
大力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发展、合理布局、效益优先的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枣果生产基地,提升市场占有率。每年每个乡、镇 (街道)分别完成规模不小于100亩的优质红枣嫁接改良示范园,由所属乡、镇 (街道)统一组织专业队进行嫁接,县林业部门统一组织技术培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嫁接成活率。良种可选用金丝四号、鲁枣五号、沾冬2号、圆铃枣、马牙枣、无核枣及本地生长的优质大红枣等。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设置宣传栏、播放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向枣农讲解枣树改良的好处和接后管理要点。各乡、镇 (街道)将任务落实到村、地块,汇总上图,做到图表一致,同时统计具体嫁接改良品种、接穗数量等,按实际需求,确定优质接穗。
各乡、镇 (街道)分别建设1处面积不小于100亩的枣标准化示范园,精品枣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生产规程、有生产档案、有产品品牌、有监测设备、有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有园区管理负责人、有技术负责人、有包装标识、有质量安全追溯、有微机联网。各乡、镇 (街道)要严格按照“十有”标准,制定各自园区的建设方案。每个园区要确定1~2名技术负责人员,重点对产中进行安全监管,督促和指导各园区在生产中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加强园区技术人员的培训,引导和扶持园区建设枣果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每年确保完成培训技术骨干800人、枣农1万人次的任务。一是制作统一教材课件。从提高枣农认识入手,讲解现代林果业发展理念,提升枣农发展枣业经济的信心和能力。二是编印《枣树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力求达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文字浅显易懂。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技术意见、组织科技下乡现场培训等形式,全面提高枣农科技管理水平,全年举办技术讲座达到120场次。
3.4 实施设施枣业基地建设工程
设施枣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枣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环境安全型枣业生产,同时也是枣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枣产品提前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按照“先行试点,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结合全县枣产业的区域布局和生产管理经验,选择部分乡、镇 (街道)每年建设大棚15~20个。
每年举办赛枣园和赛枣大会,突出枣业特色,弘扬枣乡文化。鼓励枣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枣精深加工,鼓励乡镇 (街道)成立枣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积极开拓市场 ①通过积极联系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果品销售公司,并按照其产品要求组织生产,走“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公司+基地 (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股民)”的产业化生产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嫁接入市等有效模式,努力培育成为大城市的“果盘子”。②通过各种方式与大中城市果品批发商接洽,发展代购代销、定点销售,组建市场销售网络。鼓励、扶持枣业经济人的发展,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来无棣县建立枣业批发零售市场和从事其他枣果营销活动。枣业重点乡、镇 (街道)要分别引进2个销售量超过200吨的销售大户。③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搞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科学的市场培育措施和政策,争取每年培育出1~2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枣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各乡镇 (街道)、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客户入市,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掺假使假行为,确保公平交易,确保外来客户安全、安心,确保流通有序。
(2)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突出抓好万德、鑫义、华龙等枣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推进枣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争取枣产品加工规模能力每年提高5%。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鼓励枣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建立专业合作社 各乡、镇 (街道)要每年培育1~2个经工商注册登记、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作行为规范、种植标准化、管理组织化、销售一体化的枣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每年各乡、镇 (街道)分别确定10处金丝小枣农药残留监测点,加强枣树科学管理,确保全县枣业安全。
(1)制定完善的果品安全生产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枣产业,依据现有国家公布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集中制定完善一级果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整理成册,发放给基地。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果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现场培训指导,加大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使生产者真正能够熟练掌握标准和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果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2)建立病虫害预测预警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点的作用,对各年度枣树病虫害发生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提前搞好预测预报,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预案和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
(3)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县农业、工商、质监、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切实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坚决控制禁用农药流入市场,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农资市场监管问责制度,对农资经销户、种植户进行重点跟踪监管。严厉制止滥用农药、激素现象,加强对无棣县枣质量安全的监测,建立起覆盖全县、贯穿生产经营全程的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全县红枣质量安全。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调整充实县枣业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枣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乡、镇 (街道)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靠上抓。同时,要建立乡、镇 (街道)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落实到位。
(2)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扶持政策 对嫁接改良示范园经检查验收达到标准后,县财政每株枣树给予3元补助;经专家验收组验收合格后,对各乡、镇 (街道)创建的枣精品标准化示范园,给予每个枣精品标准化示范园2万元补助;对枣园流转面积在50亩以上且实行统一管理、达到枣精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标准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建成枣果农残监测设施设备的乡、镇 (街道)给予2万元补助;每个冬枣大棚给予0.8万元补助 (每个面积不小于0.6亩);对高速公路、大济路、蔡河路、信河路、棣邓路、车泊路等干线公路两侧200米范围内的失管枣园,由所在乡、镇 (街道)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业队集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管理。
(3)强化督导考核,严格落实奖惩 县政府督查室、县林业局共同组织督查组,将不定期对各乡、镇 (街道)的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县。年终考核由县政府督查室、县林业部门共同组织。对考核验收前六名的乡、镇 (街道)授予“全县枣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乡镇 (街道)党 (工)委书记、镇长 (办事处主任)、分管负责人、林业站站长分别记三等功;对在枣业生产中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村授予“全县枣业生产示范村”称号;对在枣业生产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县直部门,授予“全县枣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主要负责人记三等功,并对其他有功人员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