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综述

2015-03-21 00:48:57章依仁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时空空间结构

章依仁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综述

章依仁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时空结构电影俗称“穿越电影”,近几年来这种时空穿越旅行的科幻题材影片十分流行,然而关于新时空结构电影的专业研究目前却并不充分:以单个新时空结构电影为文本对象的个例研究较多,而整体研究相对不足;以形式主义与叙事结构研究为多,接受美学审美机制研究与意识形态文化研究其次,其他美学角度研究则寥寥无几。其研究可大致分为叙事结构研究、审美接受研究、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和其他美学角度研究。当前新时空结构电影类型学整体研究方面尚有空白,类型化研究有极高的意义与价值。

新时空结构电影;叙事结构研究;审美接受研究;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类型化研究

新时空结构电影俗称“穿越电影”,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时间穿梭、时光倒流为题材的影片,由乔治•帕尔导演于1960年上映的电影《时空大挪移》便是其中之一。八十年代出现了以空间变化为核心,提出平行空间,即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似又不尽全然相同的异维空间的新时空结构电影,如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与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也在同时期出现。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时空结构电影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逐渐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中国香港也开始出现以时空穿梭为特征的新结构影片,如导演叶成康的《天地玄门》,以及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系列。近几年来这种时空穿越旅行的科幻题材影片十分流行,特别是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更是掀起了新时空结构电影的一阵热潮,时空穿梭和多维度空间一度成为电影评论界的热门话题。

新时空结构电影方兴未艾,然而相关专业研究目前却并不充分。本文仅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对新时空结构电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述,其研究可大致分为叙事结构研究、审美接受研究、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和其他美学角度研究。

从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来看,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呈现以个例研究居多,整体研究相对偏少的不平衡状态。其中个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新时空结构电影,如《大话西游》系列,以及国外近些年的时空经典大片,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等。在知网上用“大话西游”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搜索,筛选过滤掉非电影文学学科之后,可得到81篇相关文献;以“黑客帝国”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搜索,筛选过后得到86篇相关文献;以“盗梦空间”为关键词搜索篇名,筛选过后更是可获得144篇电影相关研究文献。而使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时空穿越”等关键词检索篇名,筛选过后,得到的影视相关文献分别只有23、14、22篇。相较之下,新时空结构电影的整体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少于个例研究。

从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来看,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分界。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电影研究最早提到新时空结构的是林彬发表在《电影艺术》1980年08期上的《从电影的结构形式谈电影创作的借鉴与创新》一文,该文根据其在当年电影局召开的导演会议上的发言修改而成。林彬注意到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与顺着时间程序叙述故事的‘顺叙式’迥然不同,运用了突破时、空限制,使现在、过去、未来交替进行的方法,去组织情节,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并且提出“把‘时空交错式’的结构方法移植到我国银幕,丰富我国电影的结构形式”[1]。而在此之后,新时空结构电影的研究沉寂了一段时间,几乎鲜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出现。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界关于新时空结构电影的研究才又逐渐兴起。当然这与网络小说,特别是穿越小说的流行密不可分。国内网络穿越小说的火爆,相应地影响了电影电视剧本的选择,据时空穿越小说改编而成的剧本在这个阶段更频繁地被搬上银幕。特别是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更是掀起了新时空结构电影的一阵热潮,时空穿梭和多维度空间一度成为电影评论界的热门话题。截止至2014年年末,知网上可检索到的关于《盗梦空间》这一部影片的研究文献就有144篇。学术界里也涌现了一阵回溯经典时空穿越影片的浪潮,如李庆瑶发表于《电影文学》 2011年11期的《从叙事结构看〈蝴蝶效应〉中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和刘丽丽2012年03月发表在《电影文学》的《西方经典穿越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等。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新时空结构电影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产生,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特别是在2010年后进入了一个高潮。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在数量上以个例研究占绝大部分,整体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电影从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电影作品的产量更是以亿万计数不胜数。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电影类型不断地成熟完善,传统的电影类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市场上亟需一种具有新的题材结构的电影,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时空结构电影便是属于电影创作者们创新的产物,它区别于传统经典电影的叙事,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以非线性叙事以及多维度空间的平行展开,组合成一种“时空交错”的结构,用复杂的结构“反结构”。因此,研究新时空结构电影就不可避免地要从形式主义表现手法、叙事结构的角度切入。

新时空结构电影从叙事结构角度切入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主要都是以《蝴蝶效应》、《罗拉快跑》、《21克》、《盗梦空间》等外国科幻电影作为案例分析。新时空结构电影解构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创造了新的时空理论与影片叙事结构。何溪的《蝴蝶效应、平行时空理论与电影结构——可能性罗列式电影叙事结构模式探析》(《齐鲁艺苑》,200804)通过对《罗拉快跑》与《机遇之歌》两部影片的分析,与传统线性叙事加以比较,建构出多种可能性罗列式电影叙事结构的模式,同时探讨了此种非线性电影叙事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及其意义[2]。张鹂,魏渲的《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时空相对论——〈失忆〉、〈21克〉叙事结构比较研究》(《当代电影》,200810)则通过对影片《失忆》与《21克》的研究提出了非线性叙事电影中潜在的线性时空秩序,使其与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影片区别开来[3]。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分析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结构,试图将新时空结构电影的非线性叙事特征概括为一种模式。游飞在《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4)中提出后现代电影消解线性,也消解事理或心理的逻辑关系,只留下超验的、反逻辑的、反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将这种超验结构分为环形结构、逆向叙事、闯关游戏三种模式[4]。刘凡在《电影叙事结构探析:线与非线》(《电影文学》,201108)中则将非线性结构概括为回旋式和团块式两种模式。肖炜在《反传统的典型电影叙事结构》(《电影文学》,200510)中列举了影片《爱情是狗娘》、《21克》、《罗拉快跑》、《机遇之歌》、《低俗小说》等文本的叙事结构表现,将这种反传统经典叙事的结构模型称为“复原型三幕剧结构”以及“三段式块状结构”。燕俊《结构的意义:电影板块式叙事结构研究》(《电影评介》 200912)所述板块式叙事结构的分类中,认为第三种原点发散式与第四种环式结构模式都是典型的新时空结构电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模式。徐林的《故事本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将故事文本的非线性叙事分为共时性与历时性两大块,然后在同一空间与异度空间两个层次下细分单一视角与多视角模式,最后细分下来16种不同的叙事结构模型,如闯关式、交互式、多棱角式、星系式、钉珠式等等[5]。虽然非线性叙事影片并不一定完全都属于新时空结构电影的范畴,但反过来,新时空结构电影则一定是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徐林的这篇文献应该可以说是目前关于时空穿越影片叙事结构模式分类最完整齐全的版本。

从叙事结构角度切入研究新时空结构电影,仅仅只是从形式主义的方面研究文本,而事实上纯粹的叙事结构研究很少,大多数研究从叙事和结构入手之后,继而又转向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观众接受机制的研究。如钮明然的《〈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分析》(《美与时代(下)》,201104)在梳理了影片的基本序列和组合方式之后提出,导演诺兰正是用叙事结构丰富了《盗梦空间》的想象力,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同[6]。郑婉莹《新世纪好莱坞多重时空叙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4)在阐述“所叙之事”(形式主义表现方式)和“事之所叙”(多重时空叙事结构的特点)之后,又从电影创作原则和观众接受的角度,“分析用多重时空结构要注意的时长、节奏、语境问题,提出要坚持现实主义原则、避免形式化的建设性意见。”[7]

新时空结构电影之所以在二十世纪末出现,又于二十一世纪兴起,到当下流行,究其根源是观众心理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需求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当代人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显现。因此,从文化意识形态、观众接受机制作为角度切入研究新时空结构电影就很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后现代主义是破坏性的,是否定中心、解构传统以及游戏化的。因而根植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新时空结构电影也带有这些特征。秦湛毅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电影叙事形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提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电影的艺术影响,作者在文中以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为例提出后现代主义使“历史文本成为游戏”,列举了《黑客帝国》、《侵入脑细胞》、《盗梦空间》等影片,提出这类新时空结构电影的“故事背景融入相当多的后现代哲学思考。”[8]冉春芳的《戏仿、拼贴、颠覆、解/建构——〈大话西游〉批评面面观》(《语文学刊》,200912)提出影片《大话西游》是对传统经典名著《西游记》从情节到意义秩序的颠覆, 戏仿、拼贴其实质就是一种解构策略,同时将“经典话语”变为“狂欢话语”,是对文化的一种“游戏心态”[9]。

观众审美接受机制研究则是从电影如何满足观众心理需要角度出发,分析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首先,新时空结构电影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缺憾和观影快感。胡奕颢在《穿越电影的审美心理机制》(《艺海》,201207)中提出,“穿越电影肯定现代人的价值、显露出现代人逃遁的心理状态且满足了现代人逃遁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10]张忆萌《穿越电影的审美接受心理》(《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认为,穿越电影能够满足观众的创新期待,同时“在穿越电影中,主人公在虚拟的时空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在“游戏时空”中建立自己的代言人。而当观众在观看穿越电影时,也在潜意识中把自己投射到影片主人公身上, 实现观众与影片中角色的同化,从而完成了电影观赏过程中观众的双重同化,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11]黄春贤的《“通信与控制”:电影〈盗梦空间〉结构复杂性的逻辑引擎》(《文艺争鸣》,201101)认为新时空结构电影能够使观众产生接受的快乐,是因为“结构复杂性给予智识上的诱惑和满足、 在有序与无序的冲突中表现出似非而是的悖谬从而造成接受上的张力和新奇感、 时间相对性的多层空间通过平行蒙太奇衔接而形成的危急紧张和惊险刺激感。”[12]赵明阳的《梦境之上如何再造梦境——浅谈电影〈盗梦空间〉的创新与守旧》(《大众文艺》,201101)则从市场化与消费的角度提出《盗梦空间》的成功,是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在核心思想上的守旧。守旧体现在,没有跳出传统的窠臼,依然把暴力和爱情作为卖点,将自我、自由、欲望等原始动机作为母题。

事实上,新时空结构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显现,在其破坏性、叛逆的背后,始终还是保持着一种守旧,即对传统的回归,对归乡的渴望。黄彦伟在《陌生体验抑或似曾相识——关于〈盗梦空间〉的叙事策略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4)中提出《盗梦空间》之所以能触动受众心灵,获得赞誉的重要因素是在于根植时代的土壤,这点体现在主人公柯比“归家之路”能指与所指的双重意义上。李松睿在《〈盗梦空间〉:归家故事与重新消逝的光环》(《艺术评论》,201012)中认为《盗梦空间》 的叙事并不前卫,而是接续了由荷马史诗《奥德赛》所开创的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其基本的叙事线索实际上是主人公柯布寻找自己的归家之旅 [ 。]赵怀勇发表在《电影文学》2011年01期上的文献《〈盗梦空间〉:徘徊在回家之门》也是持同样的观点。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后工业的、高科技发达、信息极度膨胀的传播媒介社会。整个世界都被信息冲得“支离破碎”,人们失去信仰,对于过去一直处于中心的、基础的、传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因而精神分裂成为当代人的主要病症,不仅仅是医学上更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病症。新时空结构电影中关于人脑记忆、梦境等题材的影片,也有一些学者用心理学上面的精神分析作为方法来研究。特别是对电影《盗梦空间》的精神分析个例比较多,如:刘红的《基于“意识流”角度解读〈盗梦空间〉》(《电影文学》,201409)、郭倩的《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盗梦空间〉》(《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李雪飞的《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盗梦空间〉》(《电影文学》,201112)、张亚芬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之梦境——意识与潜意识的同化》(《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1)、唐茜的《梦中梦的无意识游戏 ——〈盗梦空间〉的虚拟真实和被操控的主体》(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4),李越奇,张茜的《用潜意识的理论解读〈盗梦空间〉》(《群文天地》,201201)。

除此之外,还有对新时空结构电影的比较研究(跨文学、跨文化)。如朱培培的《中美时空旅行电影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吕雪琴的《〈盗梦空间〉说起——比较中西“叙梦文学”的叙事差异》(《中华文化论坛》,2013)、鲍远福《〈盗梦空间〉〈交叉小径的花园〉叙事学比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李道新的《电影叙事的空间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当代文坛》,201103)、郑尚宪,李嘉琪的《梦的建构与解析——〈黄粱梦〉和〈盗梦空间〉之比较》(《戏剧艺术》,201305)、孙书磊《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还有其他美学研究角度, 如於水在《从非线性叙事电影到交互叙事电影》(《当代电影》,201211)中将非线性叙事与互联网文化联系在一起,分析新媒体平台上电影艺术新形态“交互电影”的特征与非线性叙事的关系[14]。连水兴、沈蔚的《影像的诗学与大众的狂欢——关于影片〈大话西游〉的狂欢化诗学阐释》(《电影评介》,200708),罗勤《仿像与电影奇观——从〈黑客帝国〉到〈盗梦空间〉》(《文艺争鸣》,201101)。

总的来说,新时空结构电影研究目前并不充分、且发展不平衡。以单个新时空结构电影为文本对象的个例研究较多,而整体研究相对尚还不足;以形式主义与叙事结构研究为多,接受美学审美机制研究与意识形态文化研究其次,其他美学角度研究则寥寥无几。其研究可大致分为叙事结构研究、审美接受研究、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和其他美学角度研究。近几年来新时空结构电影发展十分迅速,已然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而当前新时空结构电影类型学整体研究方面尚是空白,仅有一篇名为《论穿越电影的类型建构逻辑》的研究文献(胡奕颢发表于《社会科学家》,201209),且实际上内容还是审美接受机制研究和文化意识形态研究的杂糅,并未系统涉及类型化的表现与概念。因此,当下填补新时空结构电影类型化研究的空白具有极高的价值。

[1] 林杉.从电影的结构形式谈电影创作的借鉴与创新[J].电影艺术,1980,(08):3-4.

[2] 何溪.蝴蝶效应、平行时空理论与电影结构——可能性罗列式电影叙事结构模式探析[J].齐鲁艺苑,2008,(04):37.

[3] 张鹂;魏渲.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时空相对论——《失忆》、《21克》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当代电影,2008,(10) :077.

[4] 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4) :79-81.

[5] 徐林.故事本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6] 钮明然.《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1,(04) :87.

[7] 郑婉莹.新世纪好莱坞多重时空叙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8] 秦湛毅.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电影叙事形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9] 冉春芳.戏仿、拼贴、颠覆、解/建构——《大话西游》批评面面观[J].语文学刊,2009,(12) :142-143.

[10] 胡奕颢.穿越电影的审美心理机制[J].艺海,2012,(07) :90-91.

[11] 张忆萌.穿越电影的审美接受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 :194.

[12] 黄春贤.”通信与控制”:电影《盗梦空间》结构复杂性的逻辑引擎[J].文艺争鸣,2011,(01) :45.

[13] 李松睿.《盗梦空间》:归家故事与重新消逝的光环[J].艺术评论,2010,(12) :15.

[14] 於水.从非线性叙事电影到交互叙事电影[J].当代电影,2012,(11) :101.

(责任编辑: 微风)

Review of Movies of New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Style

ZHANG Yi-ren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China,411201)

Movies of new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are commonly known as "time-traveling movies". In recent years, science fiction movies with time-traveling elements are very popular;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re insufficient. Case studies on a single movie outnumber comprehensive studies. Studies on formalism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rank first in quantity; studies on reception aesthetic mechanism and cultural study on ideology the second; few studies are conducted from other aesthetic aspects. Therefo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types: studies on narrative structure, studies on aesthetic reception, studies on ideology, studies on psychoanalysis and studies from other aesthetic aspects. Currently, there is basically no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ypology, thus such stud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movies of new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study on narrative structure; study on aesthetic reception;cultural study of ideology;study on typology

J905

A

2095-932x(2015)06-0092-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当代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演变与文化转型(1949-1997)”(10YJCZH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5-09-27

章依仁(199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空空间结构
跨越时空的相遇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空间是什么?
镜中的时空穿梭
创享空间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论《日出》的结构
时空之门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