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和语法意义

2015-03-21 00:48尹百利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消极主观语法

尹百利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和语法意义

尹百利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非自主动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重合。我们认为,一个非自主动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表示事件,这个事件是说话人能够控制或主观上认为能够控制,那么这个非自主动词可以重叠。非自主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就是增强非自主动词的自主性,使非自主动词表示的事件成为或主观上成为一种可控事件。

非自主动词;重叠;条件;语法意义

对于动词的重叠条件和语法意义,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一些被普遍认可的结论。李人鉴(1964)列举了动词重叠出现的几种场合,并总结说,“单音节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多,多音节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常见于口头语的动词能重叠的比较多,常见于书面语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多,非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少。”[1]随后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动词重叠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包括语义、结构方式、语用等方面。从语义角度研究比较有成果的是刘月华(1983),她指出只有“持续动词”和“自主动词”才能重叠[2]。

马庆株(1988)认为,“自主的持续性动词可以重叠,非自主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一般不能重叠。”“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3]非自主动词出现句子中,具有“无心、非可控、无意志”等几个属性特征。李运龙(1993)认为,“那些表示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那些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4]。马庆株指出“积极的使动义与自主义并存”,“消极的使动义与非自主义并存”[5]。据此,李运龙实际上也认为自主动词可以重叠,非自主动词一般不能重叠。朱景松(1998)认为,“非自主动词重叠能力很弱”[6]。 但马庆株列举了几个非自主动词重叠的用例[7]:

(1)让他也知道知道你的厉害。

(2)他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

(3)醒醒!

其实例子还远不止这些,例如:

(4)小李喝醉了,你让他吐吐,喝点醋,就会好多了。

(5)要是吃饭噎住了,让他打打嗝就会好一点。

(6)她失恋了,心里估计非常难受,你就让她哭哭吧。

(7)河里的水再涨涨就把房子给淹了。

(8)等路上的冰化化车就好走了。

由此可见,非自主动词重叠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朱景松虽然认为“非自主动词重叠能力很弱”,但他也列举了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一部分表消极后果的动词,可进入表致使的句子里。”“表示无法控制现象的非自主动词,重叠以后只能用于表示变化的句子里”[8]。我们拟对这种非自主动词的重叠进行全面的考察,探讨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以及重叠的语法意义。

一、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

陈立民认为,“从理论上讲,汉语中的所有动词都能够重叠,但在实际上,一个动词能否重叠取决于该动词所在的语境。即它所构成的句子表示的事件是否符合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陈立民还认为“动词重叠属于句子层面的概念,是一种事件范畴”[9]。我们赞同陈立民先生的观点,拟从非自主动词重叠所在句子表达事件的意义以及句式两个方面来考察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

(一)非自主动词用在表致使的句子中,动词本身或连带宾语表示某种消极结果,且说话人想让别人尝试一下某种消极结果,或者说话人主观上希望这种消极结果减弱一些、轻松一些,那么句中的非自主动词可以重叠

所谓致使,是指动作不是动作主体自主发出的,而是另一个力量或主体促成的。常用“让”、“叫”共现的格式来表达。人们在生活中,总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这也表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不期望那种对人们有害的结果(也称之为消极结果)发生,所以表示消极结果的动词大多数用在表致使的句子里。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体现礼貌原则,人们也总希望把这种消极结果说得轻松一些,表示某种尝试意义,人们往往用动词重叠这类形式来达到这种目的。例如:

(9)让他挨挨饿,他就知道爱惜粮食了。

(10)这个人太好面子,我们也叫他丢丢面子,感受下什么滋味。

(11)经常占小便宜的人,得让他吃吃亏。

这几个例子都表示致使义,且都含有消极结果。例(9)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挨饿是当事人无法自主控制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挨饿也是谁都不愿经历的。说话人为了让“他”能够知道珍惜粮食,让“他”尝试着去饿饿肚子,当“他”体验到这种感觉之后,说话人希望挨饿这样的结果可以随时终止,在这里非自主动词“挨饿”就用了它的重叠式“挨挨饿”。例(10)中丢面子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愿意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叫他丢丢面子”说话人只是希望他尝试一下丢面子是什么滋味,起到教育或说服“他”的作用。非自主动词“丢面子”就用了重叠式。例(11)和例(10)的情形相似,也是说话人主观上想让“他”尝试着吃吃亏,进而教育“他”不要总占小便宜。在前面的例(1)、例(4)、例(5)中,都是这种情形,非自主动词用了重叠式。

下面几个例子也同样可以认为是表致使的句子:

(12)我这么爱她,你也让她爱爱我吧。

(13)让沟里的水往外流流。

(14)让他碰碰壁,就知道在社会上混有多难。

(15)你让他明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就知道怎么做了。

例(12)中,爱往往是不由自主的,也是不容易控制的,否则就不会有人为爱去殉情。但说话人说“让她爱爱我”是让“她”看在“我”对“她”一片真诚的份上,也试着来爱“我”,本来不爱,却要试着去爱,也算是一种消极结果,句子本身也用了致使结构,非自主动词“爱”就用了重叠式。在例(13)中,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水往哪里流,一般说来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是一种自然的变化。说话人期望沟里的水往外流,当然,为了使沟里的水往外流,可以采取人为的措施使沟里的水试着按照说话人的意志去流,且使用了致使结构,非自主动词“流”就用了重叠式。例(14)、(15)也是同样的用例。

(二)非自主动词用在陈述句中,用来陈述某个发生的条件,事件主体或说话人主观认为这种条件的出现是很轻松、悠闲的,在主观上具备一种可控性,那么句中的非自主动词可以重叠

事件往往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事件的发生也往往有条件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控制事件发生的条件,以期事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即使有些事件的确超出了人的控制范围,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也表现出对事件发生条件的强烈控制欲望。这也表现在句中的非自主动词用它的重叠形式上。例如:

(16)木排随风漂漂就过来了。

(17)等人们把这件事忘忘再说吧。

(18)这小茅草屋天再下下雨就倒了。

(19)这些稻草烂烂就没有了。

例(16)中,“漂”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行为,木排在水里面漂更是难以控制。说话人可能根据风向、水流的方向来判断木排很快就可以漂过来了,是轻松悠闲的,主观上认为具备可控性,就用了“漂”的重叠式。例(17)中,忘掉某个事情,也不是主体所能控制的,特意去忘掉某个事情,反而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说话人故意把忘却这样的事情说得轻松些,好象人们说忘就可以忘了,是人们可以控制的事情,在句中就用了它的重叠形式。前面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在例(2)“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中,“长”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人们自然无法控制。但说话人希望这个事情发生,并且在主观上认为这也不是件难事,相反却是很轻松的事情,在主观心理上也有可控性,也用了“长”的重叠式。例(18)、(19)是类似的用例。

(三)非自主动词用在祈使句中,说话人希望事件主体能够主动掌握事情的发生发展,那么句中的非自主动词可以重叠

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种事情的句子。这个事情显然是对方所能控制的,否则就不能要别人做或不做。一个非自主动词出现在祈使句中,说话人希望对方能够控制非自主动词多表示的事件,那么这个非自主动词可以重叠。例如:

(20)老程,老程,醒醒!

“醒”这种动作主体是不好控制的,当主体睡眠充足了就会自然醒来,显然是一个非自主动词。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通过外在条件,强行使老程醒来,希望他能控制自己,结束睡眠状态,就用了这个词的重叠式。

能以重叠式进入祈使句的非自主动词为数极少。因为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种事情,这个事件具有很强的可控性。非自主动词本身没有可控性,即使重叠以后可控性也较弱,很难进入祈使句。

以上从非自主动词重叠所在句子表达事件的意义以及句式两方面考察了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这种分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分类,而是一种描写式的分类。这三种分类有重合的地方,有的句子既陈述某种条件,又含有致使义,且两方面的语义条件都符合,这样的句子肯定能用重叠式,只要满足一方面的要求就可以用非自主动词的重叠式。

总之,一个非自主动词在句子中表示某种事件,是说话人能够控制或者在主观上认为能够控制,那么句中的非自主动词就可以重叠。

二、非自主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非自主动词重叠能力较弱,能够重叠的非自主动词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那么这些非自主动词重叠究竟表示什么语法意义呢?我们认为非自主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就是要增强非自主动词的自主性,使非自主动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事件成为一种可控事件,或主观上希望成为一种可控事件。

为了说明非自主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我们可以把用非自主动词重叠式和不用重叠式的同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例如:

(21)a他病人不过是这样说说,那里就到了这个田地?况且年纪又不大,让他略病病就好了。

b*他病人不过是这样说说,那里就到了这个田地?况且年纪又不大,让他略病就好了。

(22)a他说他不怕死,你让他死死看。

b*他说他不怕死,你让他死看。

(23)a他每天晚上睡得早,没事还打打呼噜,让其他人睡不得。

b他每天晚上睡得早,没事还打呼噜,让其他人睡不得。

(24)a再往下沉沉就到底了。

b再往下沉就到底了。

在例(21)中,如果不用“病”的重叠形式,整个句子就不能说。说明是否用“病”的重叠式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病”这个非自主动词表示的是一种消极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病这样的消极结果一般人是不愿看到的。b句是一个致使句,是希望完全被动的发生或出现“病”这种状态或结果,这一方面不符合交际的礼貌准则,另一方面致使句中要求动作具有能动性,“病”不具备这个特征,所以这个句子说不通。而在a句中用了“病”的重叠式效果就不一样了。说“他”年纪不大,身体尚好,让“他”尝试着病病可能对身体有好处,可以激发身体的免疫力。说话人认为当达到激发身体免疫力这个目的时,就可以主动停止这种状态或消除这种结果,说话人认为“病”是可以主观控制的。句子用了重叠式以后,病这种动作或状态明显带上了自主性,从而使整个事件成为一种主观上可以控制的事件。例(22)和这个例子类似,用非自主动词的重叠式句子就可以说得通,不用重叠式反而说不通。也进一步说明用“死”的重叠式,说话人表示的是一种尝试意义,动词的非自主意义减弱,自主意义增强,整个事件也成为一个可控或主观上可控的事件。

例(23)中,用非自主动词“打呼噜”的重叠式与非重叠式都可以说,但表示的语气和意义是不相同的。b中用的是原形式,说话人只是陈述“他”每天睡得早,还打呼噜这件事,虽然有埋怨的语气在里面,说话人并不认为这是动作主体故意的。句子a用了“打呼噜”的重叠形式,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他”打呼噜是“他”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让别人睡不着。说话人认为打呼噜是应该可以控制的。例(24)和这个例子的情况类似,b句用的是非自主动词“沉”的原形式,陈述的是一种事实或客观情况。a句用了重叠式就不同了,它也是在陈述一种事实或客观情况,我们可以在句子后面加上“你还不采取措施”之类的,说明说话人认为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沉”这个事件,动词“沉”在某种程度上有自主性。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表示严重消极结果的非自主动词,如“死、病、忘”等能以重叠式进入的句式,用非重叠式却无法进入。还有一些非自主动词,能以重叠式进入的句子,非重叠式也可以进入,但表示的语气,表达的意义也有区别。这都说明非自主动词的重叠式和非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不同。这种差别和对立也表现在非自主动词的原式和重叠式中,非自主动词的重叠式增强动词的自主性,使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成为或主观上成为一种可控事件。

[1]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2]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1).

[3][5][7][8]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A].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李运龙.语义、结构、语境影响和制约着动词的重叠[J].湖北大学学报,1993,(2).

[6]朱景松.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

[9]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责任编辑: 楚和)

The Conditions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Non-volitional Verb Reduplication

YIN Bai-li
(Xi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nyang,Henan, China, 46400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dition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non-volitional verb reduplication. We believe a non-volitional verb in a sentence can refer to an event,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speaker or controlled in subjectivity, in such case, this verb can reduplicate.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non-volitional verb reduplication can enhance the volitionality of non-volitional verbs, and in turn causes the event to become controllable or controllable in subjectivity.

non-volitional verb; reduplication; conditions; grammatical meaning

H146.2

A

2095-932x(2015)06-0084-03

2015-09-26

尹百利(1981-),男,河南罗山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消极主观语法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让自己发光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