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学分制下《中国地理》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5-03-21 07:41常立新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学分制



高师院校学分制下《中国地理》课程设置的思考

常 立 新

(包头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本文就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地理》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学地理的密切关系,以及大学与中学阶段“中国地理”课程存在的内容和所占比重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学分制下“中国地理”课程的改革思考。

关键词:学分制;中国地理;课程优化

1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学分制的实行,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伴随学分制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者的普遍关注。 “中国地理”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核心和骨干课程,使得国内相关地理学者,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中国地理”课程内容、设置和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对“中国地理”课程的探讨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大多为此类型。而关于学分制下“中国地理”课程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的文章较少,与中学地理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文章则更少,故需要在该方面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在校大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学的地理教学。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2“中国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1 实现素质教育的园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中国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区域范围的人地关系系统,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各个方面,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的课程。教材中所蕴含的地理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意识、地理思维方法等内容,均为培养人才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国地理”课程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和骨干课,是区域地理教学和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担负着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基本理论、探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培养地理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和教育的职责,以及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2]。

2.2 综合性与整体性功能突出,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落脚点

中国地理是一个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于一体,部门地理与分区内容相统一,包括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思想教育等内容在内的时空综合系统,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要素间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先学习自然地理要素的课程(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与地貌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等,大学一年级开设),再学习人文地理要素的课程(包括人文地理学概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大学二年级开设),最后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综合性与整体性很强的区域地理课程(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Ⅰ课程,第二学期学习人文地理为主的必修Ⅱ课程;高中二年级复习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部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并开设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必修Ⅲ课程。

总之,无论从大学的地理课程设置,还是中学的地理课程安排,均体现了中国地理对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承载作用和归宿地位。另外,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地理涉及与研究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其所处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2.3 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中联系最紧密的专业课程

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中国地理”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和骨干课出现,开设于大学三年级,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内的讲授来完成,其次还涉及专业野外实习和教育实习等教学内容。其课时数和学分数在专业课程中是最大的,专业课程的地位十分明显。

在中学地理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国地理的内容基本上贯穿了初中(初二开设)和高中(高二开设)。中学地理教材的必修内容共七册课本(即初一两册,初二两册,高一两册,高二一册),其中直接涉及中国地理内容的就有三册(即初二的中国地理上册、下册,高二开设的地理必修Ⅲ),其所占比重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中学阶段的大型地理考试中(即初中的“中考”,高中的“会考”及“高考”),60%以上的考试内容和题型,直接或者间接的与中国地理有关,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毕业后直接从事中学的地理教育,而师范学院这一级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直接从事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就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可见在大学阶段学好“中国地理”课程,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和从业问题,意义和价值十分重大。

3大学与中学阶段“中国地理”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地理内容设置分析

70年代后期,伴随我国科学春天的到来,部分重点大学开始研究并试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由于学分制既适应社会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多种类型、多种规格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发展受教育者个性与特长、合理组织和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竞争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冒尖人才成长有显著成效,本科院校纷纷试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学生、社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促使了学分制迅速推广,并不断发展完善。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就其名称和层级而言,可分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师范大学”和发展水平偏低的“师范学院”两大类。在这些院校中开设的“中国地理”课程,其所属类别、所占学分、开设学期和总学时等方面具有异同性。下面就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中,开设的“中国地理”课程情况进行列表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全国部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中国地理”课程设置

表2:全国部分“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中国地理”课程设置

从上表可以看出,“师范大学”类院校中,中国地理的课程类别主要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将气象与气候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确定为四大学位课程,即本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其学分多为3~4学分,总学时集中于50~70课时,开课时间分布于第三学年的五、六两个学期;“师范学院”类院校中,中国地理的课程类别多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要课”,其学分多为5~6学分,总学时集中于80~110课时,开课时间集中于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两类院校相同之处在于:中国地理的课程类别虽然提法不一样,但其重要地位均体现的十分明显;开课时间基本一致,全部分布于第三学年;在成绩考核方面,全部为考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均很薄弱,绝大部分院校都不涉及。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学分数和总学时数,“师范学院”类院校明显高于“师范大学”类院校,这主要与两类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有关(“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外,还承担着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输送优质的硕士生资源)。但总体来看,两类院校的相同处多,相异处少。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学地理进行比对。

3.2 中学阶段“中国地理”课程设置状况

要使地理学科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地理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在将来的生产、生活中更是有着广泛的用途。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所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大问题时,所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3]。

现行中学地理教学中,共有四个年级开设地理课程(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高三进入整体总复习阶段),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直接涉及到初二(即八年级)和高二两个年级;必修内容的总学时数为423课时(初一和初二:每周3~4课时,开设两学期,126课时;高一:每周2~3课时,开设两学期,90课时;高二:每周4~5课时,开设一学期,81课时),其中直接涉及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学时数为155课时(初二126课时,高二29课时);必修教材共七册,其中三册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和高中必修Ⅲ)基本为中国地理的内容;从章节来看,必修的教学内容共有31章(七年级上下册各5章;八年级上册4章,下册6章;必修Ⅰ、必修Ⅱ各4章;必修Ⅲ3章),98节。其中直接涉及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有12章(八年级上下册的10章和必修Ⅲ的第1、第2章),33节。在选修教材中,共开设了三册教学内容(选修Ⅲ—旅游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Ⅵ—环境保护),每一册均涉及中国地理的内容。从章节来看,选修的教学内容共13章(选修Ⅲ的4章,选修Ⅴ的4章,选修Ⅵ的5章),42节,其中直接涉及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有5章,9节。而绝大部分章节内容均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阐述,间接涉及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几乎覆盖了三册选修教材的各个章节。

3.3 大学与中学的中国地理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分析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是最普通的道理。高等师范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就是从事中学的教育工作。因此,大学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与中学的教学实践工作联系起来。下面就大学(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与中学(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开设的中国地理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进行对比与分析。

大学阶段地理科学专业共开设专业必修课程18门(中国地理为其中一门),67个学分,1040个课时;中国地理为6个学分,108个课时;学分和课时数占比分别为8.9﹪和10.4﹪。如果加上专业选修课程(共23门,46个学分,828个课时),中国地理是41门课程之一,学分和课时数占比分别仅为5.3﹪和5.8﹪。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直接涉及中国地理的年级占比为1/2,学时数占比为36.6﹪,教材数占比为42.9﹪,章节数占比分别为38.7﹪和33.7﹪。如果加上选修教材中的内容,直接涉及中国地理内容的章节数占比分别为38.6﹪和30﹪。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地理内容在中学地理的课程设置中,就必修课而言,所占比重是大学的3倍多;如果加入选修课的内容,其比重是大学的6倍。由此可见,中国地理在两个不同阶段的地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差距十分明显。故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缩小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差距。

4高等师范院校学分制下“中国地理”课程的思考

4.1 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中学的地理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重任,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因此,中国地理的课程建设应与中学地理教育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中学地理教材相衔接,突出中学地理教学重点,并增加中学地理教育技能的训练和教学方法的传授。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中学的地理教学和教研活动,多于中学地理教师进行沟通,聘请有教学经验和知名度高的中学教师,承担与中学地理关系密切的大学课程。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结构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中国地理在地理教学及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明确教学重点内容,使之与师范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4.2 加大中国地理的学分比重,增加课时量和实践环节

通过上述大学与中学阶段“中国地理”课程所占比重的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为了能使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中学地理教学,更好地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骨干。在大学期间,就应把中学地理的主要和核心内容了解透,掌握好,应用熟。因此,大学阶段的培养计划、讲授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实践手段等,要与中学地理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师范学院”这一级的高校中(该类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直接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并基本上在初中年级承担地理教学,而中国地理的内容占居半壁江山),在优化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时,需要加大中国地理的学分比重,增加课时量,以符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实际。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中国地理”课程内,没有涉及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只是通过四年一度的综合教育实习和专业野外实习来补充,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增加中国地理课程内实践教学(特别是教育实践)的成本是较低的。主要是通过购买中学地理教材、课内学生登台进行片段讲授,分组带领学生去中学听课来完成;其次,鼓励高校教师多与中学教师联系,参加中学地理的一些重要教研活动(如“中考”和“高考”的总结分析会,较为大型的各类讲课大赛等)。因此,中国地理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在学分和课时方面均要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院校只给课时,但不占学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放宽大学教材的使用权限,教材编著要有中学教师参与

大学教材的使用基本确定为“二十一世纪教材”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范围内,有些院校不准使用自编教材,并把使用两类教材的比例作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教师编著不同版本教材的积极性。“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两类院校由于发展层面和培养目标不同,加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用一、两个版本的统编教材效果不会太好。就中国地理教材而言,大部分院校使用赵济、陈传康主编的《中国地理》(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基本上是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而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联度还不是很高(“师范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不考或考不上研究生,直接从事中学地理的教学工作)。因此,大学教材的编著应分类、分层面进行,不同层面和地区的院校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在编写大学教材的过程中,要邀请中学教师参加。这样,大学与中学教材的吻合度会不断提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会更快地胜任中学教学。同时也促进中学教师关注大学的教学改革,加强了两者的联系,使大学阶段的教学成果,在中学教育的平台上充分展现出来。

4.4 加强区域地理研究,巩固中国地理课程地位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承载体和落脚点,是地理学科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地理、资源与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5]。但在区域地理的基本理论和框架结构方面仍没有重大突破,其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各地理要素的罗列和现象的描述,资料性为主的特色比较明显。而在区域的划分、管理、调控和协调方面,缺乏成熟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支撑,导致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是太高,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可能性偏低。故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细化地全面研究。

中国地理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往往通过区域对比形成规律性或特征性认识,是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核心[6]。中国地理除具有区域地理共同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外,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国内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使命,其课程地位突出而独特。如果中国地理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中国这个范围内,不能有重大突破或滞后于中国整体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国地理的特殊地位将难以巩固。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的改革和推进,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在“教师资格证”的认定逐步走向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资格认定考试),师范类院校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压力。我们只有全面改革、苦练内功、多研究中学地理教育,才能使师范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不断提高,并能较好地承担起中学地理的教学工作,也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孙宏霞.素质教育与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改革[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79-82.

[2]王彦丽.《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2):72-75.

[3]张胜前,万国平,闻民勇.武汉市高中地理问卷调查引发的反思[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5):16-18.

[4]甄江红.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111-114.

[5]赵济,王静爱,葛岳静等.区域地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1,(4): 9-11.

[6]王静爱,等.《中国地理》课程项链式教学法探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19-123.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China Geography” Thinking of the curriculum

CHANG Li-xin

(Faculty of Resours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the deepening of geography scienc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also need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In this paper, the geography specialty core curriculum—China's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rol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nd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ity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China geography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ccount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aspect, has carried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proposed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of “China Geography”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Key words:The credit system;China geography;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K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15)02-0072-05

作者简介:常立新(1958-),内蒙古包头市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地理。

基金项目:包头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号:w1241013)。

收稿日期:2014-12-13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学分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