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郭雪琪
“成渝西昆”经济圈合作模式探究——基于地缘经济关系视角的实证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郭雪琪
摘 要:建立“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是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放结合起来的重要发展战略,将推动中国经济版图的整体联动格局。但目前该战略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亟待更多实证研究为其提供进一步战略发展和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地缘经济关系的视角入手,基于“成渝西昆”四城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欧氏距离模型的应用分析区域经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成西—渝昆”高新技术产业链和构建“1+5”服务贸易体系的战略。
关键词:成渝西昆 地缘经济关系 区域产业 区域贸易
2015年3月8日,在全国两会上,成都提出了从国家规划层面支持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议。已有对经济圈战略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这三大经济圈,对西部经济圈的研究则多为针对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等,对于构建菱形经济圈这一新兴提议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地缘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却十分常见且历史悠远,主要通过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对该经济圈战略规划研究空白的分析和对区域经济定量研究方法的回顾,本文创新性地将区域经济定量研究方法与经济圈战略规划的提出相融合,从“成渝西昆”四城地缘经济关系的视角入手,运用定性分析和模型分析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其经济发展关联程度现状及未来潜在合作领域,最终从经济圈的产业和贸易发展两方面提出战略规划建议,助力推动经济圈更快更好地建成。
1.1 地缘经济关系含义
地缘经济关系来源于地缘经济学,是指由于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生产活动的差异而产生的在资源、技术、信息等经济运行要素和经济运行特征的竞争性或互补性以及文化、政治的关联性而组成的关系总和,分为竞争性和互补性两种类型(张学波,2006)。竞争性地缘经济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文化政治等不同维度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使其在各自经济发展中对人才、资源、经济等市场中存在竞争,从而地缘之间的经济存在竞争。互补性地缘经济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地区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从而能互通有无,形成合作关系,从而地域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互补(金玉国,2000)。关于区域地缘经济关系的定量分析,一些学者提出了欧氏距离分析经济关系(温志宏,1998)。
1.2 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目前,地缘经济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地缘经济这一概念是由爱德华·卢特沃克在1990年提出,认为地缘经济的发展最终会使传统形式的政治冲突丧失意义(丁利荣等,2009)。虽然其并非在学术意义上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但是由于地缘因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身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因此地缘经济还是频繁地被不同学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使用,最后在地缘经济研究中出现了美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以及意大利学派之分(李敦瑞等,2006)。
在国内,陈利丹(2002)指出广西处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界处,应当与珠三角紧密联系,利用互补优势,发展经济。方兴起、郑婷婷(2006)指出,良好的地缘经济能够使经济中心与地缘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通过研究,他们建议建立港澳深珠环珠江口经济共同体和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等方式来缓解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综合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对地缘经济测量进行分析,其是指该区域在相对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王秉安,2002)。本文认为,区域竞争力是在自然、文化、政治多个方面的因素条件下,该区域争夺市场生产要素的能力总和,并基于此建立了地缘经济测量理论框架。
2.1 欧氏距离模型
欧氏距离(Euclid Distance)也称欧几里得度量、欧几里得距离,是一个通常采用的距离定义,它是在m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若用一组数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则空间中任意两个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可表示为:
欧氏距离的数值为正,说明两地之间为互补地缘经济关系,正值越大,则互补性越强;若欧氏距离的数值为负,说明两地之间为竞争性地缘经济关系,绝对值越大,则竞争性越强。通常,根据欧氏距离值,将地缘经济关系值划分为四种类型:为强互补型,为一般互补型,为一般竞争型为强竞争型。
2.2 欧氏距离模型的测算
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上,我们参考相关文献,基于区域竞争力选取等七个指标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本、经济发展层次、对外开放程度和交通运输能力等。指标含义如1图所示。
图1 地缘经济指标及含义
计算得各个指标的值如表1所示。
表1 “成渝西昆”地缘经济关系指标值
考虑到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可能会对综合评价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指标的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按照欧氏距离的计算公式得到成都与其他三个城市的距离值,并对距离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成都与“渝西昆”地缘经济关系指标欧氏距离标准化值
由于各城市之间远近距离不等、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差别,区域间资本、生产资料、产品、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空间流动、合理配置会受到影响,从而地缘经济关系产生进一步增强或削弱的影响,因此引入调整系数,对欧氏距离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加权距离记为。
设定成都市与其他城市的距离权重如下:
经计算,重庆、西安和昆明与成都的欧氏距离的标准化值和调整后距离值为:
表3 成都与“渝西昆”加权欧氏距离标准化值
2.3 成都与各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根据表3中的距离值,可以判断出“成渝西昆”四个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为,如表4所示。
表4 成都与“渝西昆”加权欧氏距离标准化值
结合表,得到成都与重庆、西安、昆明之间竞争及互补的具体方面如表5所示。
表5 成都与“渝西昆”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渝西昆”四个城市中,成都和重庆的距离最近,交通也最为便利,而西安和昆明与成都和重庆距离较远。现阶段高铁和动车并没有完全开通,交通的不便利将成为区域发展的极大阻碍。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充足率方面,西安和昆明较高,劳动生产率和公路利用率也高于成都和重庆,而成都和重庆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则显著高于西安和昆明;从地缘经济关系中也能看出,成都与昆明间存在较强竞争,而与西安和重庆互补性也较为明显,这种城市间在不同方面的优劣势恰好为城市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
成都、西安和昆明的三大产业结构相似,产业比重和专业化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一产业,重庆则在第一产业上表现出优势,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较为落后,而四个城市在第二产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高,以重庆发展的最好。
“成渝西昆”经济圈在我国版图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与亚欧非大陆的贸易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该区域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目前四城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重庆由于位于内陆,仅靠长江水域进行国内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在四城中处于劣势,而成都和昆明借助地理位置和港口的便利性,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此外,四个城市在吸引外资和外资利用率方面普遍较低,其中西安的水平最低。
4.1 培育“成西-渝昆”高新技术产业链
“成渝西昆”经济圈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从产业特点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相对发达,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服务外包的接包商,人力资本较为充足;重庆和昆明是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成渝西昆”经济圈应该结合四城产业发展特点,重点培育以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行业,并借助经济圈内部的地理优势,形成以成都和西安为研发核心、重庆和昆明为加工制造基地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西部科技行业密集区。此举将有利于通过产业力量助推“成渝西昆”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发挥经济圈内产业的辐射作用,将促进西部经济腾飞,也有利于缩小东、中、西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2 构建“1+5”服务贸易体系
“1+5”服务贸易发展体系的设想建立在服务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转型、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动力的大背景下,并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国情,结合“成渝西昆”产业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而提出。所谓“1+5”发展体系是指在依托“成渝西昆”经济圈,大力推进内陆交通物流枢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运输服务业、旅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贸易的五大专项工作,将服务贸易打造为西部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新增长点。
以四城交通物流枢纽为奠基石,能够充分利用四城已有和在建交通物流枢纽的优势,创建连接贯通四城间的交通网络及搭建贯穿经济圈的对外贸易通道,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为区域发展和“一带一路”贸易通道的实现“疏通经脉”。围绕五大服务贸易产业建立“对外窗口”,能够使各地依据其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产业联合或互补,弥补四城单独发展的短板和缺陷,实现经济圈整体贸易的全方位拓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加速转型,促进西部服务贸易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张学波等.地缘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温志宏.距离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1).
[3] 陈利丹.地缘经济与广西经济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
[4] 方兴起.从地缘经济看广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 金玉国.江苏省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江苏统计,2000(12).
[6] 王秉安.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原则及其应用的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作者简介:郭雪琪(1994-),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本科,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双语实验班)专业,主要从事国际商务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115-03